文|关品方
100年前的今天,中山大学在广州成立。同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一文一武,都诞生在广州,同时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从特定意义上来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100年前的1924年萌芽,历经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此开始新的历史发展阶段,75年来踔厉奋发、突飞猛进到今天。
1924年6月9日,孙中山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其后国立广东大学改称中山大学)。6月21日,校长就职。11月11日,国立广东大学举行隆重的成立典礼大会。孙中山将中庸第20章中讲述儒家求知和行事方法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归纳为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作为大元帅委托胡汉民在大会上宣读训词。这10个字是孙中山给其创办的大学留下的遗训。他的教育理念浓缩在这10个字之内,100年迄今,成为中山大学遵从的校训和灵魂的所在。
众所周知,孙中山和香港有极深厚的渊源。1866年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后改称中山市)。1883至1884年(17-18岁)他就读于香港拔萃书院(即今天的拔萃男书院)。1884至1887年(18-21岁),他就读于香港中央书院(即今天的皇仁书院)1887至1892年(21-26岁),他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即今天的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本人也在皇仁书院和香港大学攻读,与有荣焉。
1911年有三件大事发生。第一是香港大学创校,第二是广九铁路通车,第三是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911年是绝对值得纪念的一年。对香港来说,在学术、经济和政治三方面都具划时代意义。香港和内地融合一体,相辅相成,血浓于水,从来都不曾分割。香港大学的创校宗旨是为中国而立。港九铁路开通,将省港两地紧密连接起来。辛亥革命成功,香港发挥重要的支援作用。
1923年2月20日,孙中山应香港大学学生会的邀请,访问香港大学,在大学本部大堂(即今天的陆佑堂)发表历史性演说。2003年11月12日,孙中山纪念铜像树立于香港大学校园中心的荷花池畔。
1923年当天,孙中山在港大陆佑堂公开演讲,最脍炙人口的说话是:“我有如游子归家,因为香港与香港大学是我知识诞生之地”。这绝对是孙中山由衷之言。他从17至26岁在香港读书求学,不但拓宽了他的视野,更为他在未来的革命道路上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激发了他对社会变革的热情和决心,最终使他成为结束中国封建皇朝的历史巨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伟大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形成人民民主共和的思想体系,发展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提出主权在民、人人平等的精神。孙中山为振兴中华,矢志不渝。他的一生,是不懈奋斗和学习的一生,通过实际行动,诠释不断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真义,引领中国走向独立富强及民主共和的道路。
1923年,孙中山回到母校香港大学演讲时,已经酝酿了学习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发展出联俄联共扶工农三大政策的思想,为1924年改组国民党,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成立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作出充分思想和行动的准备。当年他已经抱病在身,但谁也没有想到,1924年底他为求南北议和达成全国统一而力疾北上,因辛劳过度于1925年初竟溘然长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他的遗训。本人年幼时,先家母教导念诵孙中山的遗嘱,至今笔者仍一字不漏,琅琅上口。
港大不少校友缅怀壬赓武教授出任香港大学校长时期的伟大建树(1986-1995)。他是华裔历史学家来自东南亚,对于中国政治文化与及世界潮流有极深刻的认识。他温柔敦厚,把香港大学治理得井井有条,八面玲珑,循序渐进,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前起着极重要的稳定作用。香港的大学固然要注重科学技术的研究,大学的领导要能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三位一体,才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等院校发展的需求,德育、智育、体育、群育和美育五方面并重,尤其要重视大一的文化、历史、哲学和教养等学科。KPI(绩效考核)和数字化管理固然重要,博雅教育亦不可忽视。港大的“明德格物”校训和中山大学上述的10字箴言,有其共通之处,重视文化、道德和文明。
百年回眸,百骏竞走,香港特区作为高等教育的亚洲枢纽,有其独特优势。原因是既有中华传统优良文化深厚的沉淀,亦有西方近代正向思想体系的浸润,文明互鉴,择优舍劣,在国家建设文化自信的过程中,独树一帜,有所贡献。
本人认为,香港的大学应该重点面向亚洲的新生一代,欢迎更多来自亚洲的留学生(东盟10国之外,还应包括日本、澳洲和新西兰)到来香港攻读本科、从事研究。孙中山101年前的感慨,认为香港大学和香港是他知识诞生之地,这句话毫不简单。本人觉得对此一定要深切理解,香港特区高等教育应秉承孙中山的期许,为中国而立,为中国培育人才和领袖,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作出贡献。本人作为香港大学毕业生,对此深有感受,不吐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