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社火”在《红楼梦》里
作者:顾苏
《红楼梦》第一回中,就写了居住在苏州山塘街里葫芦庙附近的甄士隐见女儿英莲: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逗她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这是抱着女儿看社火庙会,写得简单。如果读者不细仔阅读,也许会一带而过。
01
『耍社火』
其实,苏州早在宋代就有社火的习俗,传统民间节目综合性文化活动,又称“耍社火”,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村社便组织、举办使节庆、迎神赛会,有上竿、跃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浑话、杂耍、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杂戏表演。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宋代苏州田园诗人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一诗,对宋时苏州的花灯社火作了相当详细的描绘,可见当时苏州在上元节时花灯社火的盛况:“斗野丰年屡,吴台乐事并。酒垆先叠鼓,灯市蚤投琼。”范成大的自注中有“腊月即有灯市,珍奇者,数人醵买之,相与呼卢,采胜者得灯。”写出了当时的繁华与热闹的情景。反映了当时苏州众多民俗中的一个。
《红楼梦》还写了霍启带着英莲看社火,看到半夜才回家,可见热闹的景象是多么地吸引人,一直闹到半夜。而就在看社火的时候,英莲走失了,甄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才知有些不妥。”说明社火人多热闹,在次日,才“再使几人去寻找”,如果社火花灯于午夜前结而回到家,那早就派人去找了。
02
『失落与破灭』
英莲的走失并非偶然,而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一个情节节点。灯笼象征着光明与希望,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小小的英莲却被璀璨的灯火所淹没,暗示了一个纯真生命在未来命运中的悲剧色彩。这种对比手法巧妙地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无常。
“英莲”这个名字本身就富有深意,“英”代表美丽,“莲”则象征纯洁,她的失踪无疑是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一种预示。
《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复杂的人物关系闻名于世。而在这部鸿篇巨制的第一回,曹雪芹便以一段扣人心弦的情节拉开了故事的序幕——英莲在苏州社火的喧嚣中不慎走失。这一事件不仅为后续剧情埋下了伏笔,更通过描绘苏州社火的盛景,展现了清代江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社会风貌。
家庭层面来看,英莲的走失反映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疏忽与冷漠。作为贾家的一员,英莲本应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保护,但现实却是她在喧闹的人群中被遗忘,最终落入人贩子之手。这不仅是对英莲个人命运的悲叹,也是对贾府这个看似繁华实则腐朽的家庭结构的揭露。在这个庞大的家族体系中,个体的声音和需求常常被忽视,甚至最基本的关爱都无法得到保障。
英莲的故事也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她的丢失不仅仅是一次突发事件,而是整个贾府衰败过程的一个开端。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类似的失落与破灭,这些不幸事件共同构成了小说的核心冲突,并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
03
『文化底蕴』
苏州社火在宋代时期十分盛行,当时苏州山塘一带的虎丘、南浩街等地都有社火民俗活动,观看者都是人头攒动,热热闹闹。这一盛景被写进了《红楼梦》里,《红楼梦》通过对苏州社火细致入微的刻画以及英莲走失这一戏剧性事件的叙述,打开“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哀史。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社会变迁的真实面貌。这份厚重的文化底蕴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顾小平,笔名,顾苏,三级文学创作,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范小青与当代作家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已出版长篇报告文学《纽迈培强》、《树山艳阳天》、长篇小说《矮墙》,在《中国作家》、《电影文学》、《延河》、《文学报》等文学期刊发表近三百万字。获2019年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第八届“长江杯”江苏文学评论奖。苏州“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偏见》获《今古传奇》杂志全国优秀小说一等奖、主持完成省市级社科研究课题委托项目。
微信号|dongzhu1968
投稿邮箱hlmyj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