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曾国藩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被称为“古之三完人”。
按照现在人的眼光,曾国藩28岁中进士,往后10年提拔了7次,当了部级的领导,可谓顺风顺水。
成功的人生不过如此,一切水到渠成。
但太过顺利的人生,很难磨炼出一个人的意志,更不要说是曾国藩这样的圣人。
曾国藩并不是一开始就名满天下,而是一步一步往上攀登。
如果要说老曾的起点,还得从一个“笨”字说起。
比贼还“笨”的孩子
曾国藩少时,比较笨,单考秀才,就考了七次,23岁才考中。
可能觉得还不错,对比下其他人,左宗棠14岁就中秀才,李鸿章是17岁中秀才,曾国藩读书还是比较慢开窍的。
有个故事,有个贼跑到曾国藩家里头东西,藏在房梁上,准备等曾家人睡着后再行动。
当时曾国藩在背诵一篇短文,不断地读,就是背不会。
房梁上的贼都听到打瞌睡了,曾国藩依然还没背好。
最后贼忍无可忍跳下来,打掉曾国藩手里的书,把这篇短文给背了一次。
然后从门口扬长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曾国藩。
最后转过身指着曾国藩说:“这么笨,还读什么书呀!”
曾国藩比贼还笨的新闻,在家乡成了笑谈。
曾国藩在日后成功时,总结了自己得失,也说自己天赋不行。
如果说这是少年时读书笨的曾国藩,当官之后,他的笨就延伸出另一个境界。
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洗礼,曾国藩的世界观很单纯,竟然想用道德标准去要求皇帝。
当时咸丰皇帝登基后,就让群臣提些建议给自己。
大家就写了些无关紧要的话,诸如“领导注意休息”“领导爱惜身体”之类的话。
曾国藩写了一封奏折,说了咸丰身上的三个毛病。
第一、领导你小事挺精明,大事就糊涂了。
第二、喜欢搞表面工作,好大喜功。
第三、刚愎自用,出尔反尔。
这样的话,搁别人一听,都要火冒三丈,更不要说是皇帝了。
咸丰拿到奏折一看,“哐当”就扔到地上,马上要派人把曾国藩给办了。
还好有人给拦住了,说曾国藩这也是直言进谏,把人家给杀了不好。
咸丰想想也是,就没去计较,曾国藩捡回了一条命。
对领导如此,对同事曾国藩也没闲着。
曾国藩在江西团练时,当时的巡抚陈启迈,权力欲特强。
因为曾国藩是外来军队,所有粮食都得从陈启迈这儿拨出去。
曾国藩觉得这个老头不懂军事,经常不听他的话,还到咸丰皇帝那告了一状。
皇帝收到曾国藩的奏折,就把陈启迈给换了。
陈启迈给整掉之后,没想到继任者跟曾国藩也不对付。
就这样,老曾在江西可谓寸步难行,他说自己是积泪长江,眼泪都把江面撑高了。
一个人在现实面前,坚持自我道德标准,都被砸得粉碎。
咸丰六年,曾国藩的父亲病逝,按照规矩他要回家守制三年。
当时曾国藩是带着一股怨气离开的。
重出江湖,长袖善舞
就在曾国藩回家两年之后,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平天国起义。
清政府的江南和江北大营被攻破,咸丰皇帝急忙召回曾国藩。
在家两年的沉沦,让曾国藩心性大变。
跟领导打交道的方式,变得圆滑很多。
有一回咸丰皇帝让他去打四川,曾国藩知道这次又是瞎指挥。
但他没有直接拒绝,而是跟皇帝周旋。
一会说在打江西,一会又说在湖南打,来来去去就是跟皇帝拖着。
后来四川没事了,咸丰就让曾国藩不用去了。
君臣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柔和。
和同僚之间的关系处理,曾国藩也升级了手段。
在湖南长沙,他就拜会了连同县令在内的大小官员,可见曾国藩的身段变得多柔软。
清朝的户部,要负责各种各样的军费报销。
一场仗打下来,往往要几千万两银子,而负责审核的户部书办,会从中捞一些“劳务费”。
当时曾国藩要报销的军费多达三千万两,按照比例,曾国藩要给书办四十万。
经过双方协商,最后决定八万成交。
但这个时候,清政府出了个新措施,书办不用再审核了。
大家都欢天喜地,不需要再额外支出,书办的工作人员可就郁闷了。
曾国藩觉得虽然不用报销,但答应给书办八万两,还是要给的,做人要讲信用,不然以后人家会给我找麻烦呢。
重出江湖的曾国藩,大量保举官员,他的大部分学生都获得了保举,这使得曾国藩后面的人脉资源非常广。
前期的曾国藩还是以圣人自居,后期的曾国藩完全变成了市侩之人。
圣人真的就这样坠落了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曾国藩一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在道德上是一个清廉的官员。
重出江湖的老曾,当了十二年的总督,按照计算,可以结余一百八十万两。
而在曾国藩临终时,积蓄只有一万八千两。
就这点钱,用在了老曾的后事上,全花完了。
可以说,老曾是一个没有留下遗产的人。
吃饭的瓦盆和穿的衣服,都是最朴素的。
甚至规定晚饭不吃荤菜,不给儿女留下任何遗产。
这就和其他人不一样了,其他人对自己宽容,对别人严格。
曾国藩反过来,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宽容。
到后来,曾国藩位极人臣,下面来送礼的人络绎不绝。
曾国藩告诉大家,礼不能不收,也不能全收。
每次挑一样收,都是挑那些价值不算很高的。
这就是曾国藩的原则:不给别人难堪。
这是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点,但凡人能做到这点,就离成功不远了。
他在给儿子的信中,曾经这样写道:
我喜欢得到好名声,别人也喜欢。如果我只是图自己的名声,别人的声誉反而不好。我清廉,那别人吃肉的时候,就难堪了。让别人承受这样的难堪不好,不能为难人。
这就是曾国藩的境界,完人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懂得去照顾别人的情绪。
我们说小孩子才分好坏,成年人都看利弊。
有人把自己当圣贤,处处用道德标尺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就会把大家搞得很尴尬。
圣人光芒万丈,身边的人在这种光芒下都自渐形秽,他们就会远离你。
没有人愿意给别人当反面教材,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下。
一个人在做事时,不只是自己多牛,更关键的是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
不仅要当一个好人,还要让外部力量来协助,助你成就一番事业。
真正完美的人,是一个有弹性、能包容的人。
未来不迎,当下不杂
曾国藩说过一句话:过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如今的生活压力巨大,每个人都活在压抑和痛苦中,患得患失。
对未来迷茫,遇到事情会纠结,碰见不顺会愤怒,常常深感抑郁,是当下年轻人的通病。
曾国藩告诉我们,破解心病的法门在于,专注当下。
有时候想太多,负担太重,反而会错失很多机会。
把眼下的事情办好,所有的矛盾,都会在你前进的道路上化解掉。
过去就让他过去,未来不急着去想,就做好现在该做的事。
对自己有要求,对别人能宽容,对过去不眷恋,对眼下有担当,对未来有期待。
这样内通外顺的境界,才是我们当今学习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