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愤题和尚诘问》

明·朱元璋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恁哓哓问姓名。

公元1359年,朱元璋在龙湾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杀敌无数,锐不可当,可谓锋芒毕露。

据说他微服到访紫金山禅寺,却被住持感知到他身上的煞气,意欲以禅道替其化解。却只道他是普通的草莽英雄,以为只是打打杀杀,哪能想到他可是想夺天下的。

所以,一个心怀普度众生,一个却决意破旧立新,改朝换代,自然是说不到一起。临走,朱元璋在寺院墙壁上写下了这首《愤题和尚诘问》,作为对主持的回答。

短短四句廿八个字,却句句冒杀气,字字令人不寒而栗,尽显一代帝王的铁腕和冷血。

其实,这也只是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这两天,读到一本新书《洪武之治——南征北伐与明初四大案》,是由作家清风明月(本名徐达新)所著,书中以朱元璋开国过程的南征北战,尤其是八次北伐和立国之初开创的洪武之治过程中发生的“明初四大案”为着重点,给读者展示了朱元璋波澜壮阔的一生。

并且让人读到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一代帝王形象。对明朝历史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认识。

在清风明月的笔下,朱元璋不仅仅是一个冷峻果决的帝王形象,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人。他对待亲人时的温情脉脉,面对敌人时的果断决绝,以及在权力斗争中的智谋与狡黠,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朱元璋晚年因猜忌多疑而引发的诸多悲剧,如蓝玉案、胡惟庸案等,这些历史事件在清风明月的叙述下,不仅展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也深刻反思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

书中特别提到,八次北伐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朱元璋对边疆稳固和民族融合的深邃思考。他深知,只有国家内部稳定,才能对外展现强大的实力。而“明初四大案”的发生,更是展现了朱元璋在治国理念上的独特之处。他既要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又要防止权臣篡位,同时还要保持朝廷的清廉与公正。

书中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剖析,引导读者思考何为真正的帝王之道,以及权力与人性之间的微妙平衡。

在书中,清风明月还巧妙地将朱元璋的治国理念融入故事中,通过洪武年间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肃吏治、鼓励农耕、兴办教育等,展现了其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这些历史片段的描绘,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让读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阅读此书,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朱元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和勇气,至今仍然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通过这本书,使人对明朝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可以说,清风明月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史书。

而朱元璋这首《愤题和尚诘问》诗,也让人感受到他在北伐和洪武之治中展现的那一份杀伐果断和雄才大略。

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不仅流露出朱元璋对时局深刻的洞察与不屈的抗争精神,更预示着他日后一统天下的决心与魄力。他以和尚的诘问为引子,实则是对自己命运的一次深刻反思与毅然决然的回应。诗中未言明的苦难与挑战,如同磨砺他意志的砂石,铸就了他铁一般的决心和非凡的领导才能。

洪武年间,这份杀伐果断不仅体现在战场上对敌人的无情打击,更展现在他治理国家的精明策略上。虽然说“明初四大案”有冤有实,但他深知“乱世用重典”,只能是抓典型,通过一系列严苛的法律与整顿吏治,迅速稳定了战乱后的社会秩序,为明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于此同时,他推行的一系列农业、税收政策,鼓励农耕,减轻百姓负担,使得国家经济迅速从战乱中复苏,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朱元璋的雄才大略,还体现在他对边疆的稳固与对外政策的审慎上。他派遣将领北伐,巩固了北方边地,有效抵御了外族侵扰;同时,还南征,使得后方稳固。同时他秉持和平共处原则,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为明朝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环境。

这些在《洪武之治——南征北伐与明初四大案》中都有详细的叙述,想了解可以看看此书,一定会有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而这首诗,就如同是朱元璋内心世界的缩影,映照出他从一介布衣到开国皇帝的传奇历程。它也提醒人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终能成就一番伟业,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