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到结果,每一个字都要和自己情况对照一下,其实大可不必。
——傅佩荣
我50岁开始研究《易经》,二十多年间奔走于各地讲学。
每次应邀讲授《易经》,课程接近尾声时,往往被要求发放占卦解卦的“福利”。
次数多了,我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
占到“吉”时,大家心照不宣,往往不用我多费口舌去解卦;
而占到“凶”时,场面有时就会比较尴尬了。
每当占到“凶”,多数初次了解《易经》的朋友,大概都会有几种反应,归纳一下,无外乎这五种。
1
“能不能再占一次?”
这是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答案当然是:不能。
为什么同一个问题不能反复占算呢?
因为《易经》遵循的不是因果规律,我们习惯通过反复验算得出唯一答案的所谓“科学实验法”,是不适用的。
《易经》注意的是共时性的发展,现在的情况如何、什么事在同时发生,都有互相关联、对照的价值。
占卦者在所处的情境占卦,通过“有意义的偶然”得到答案。
如果一占“凶”,就想着重新算,难道要算到“吉”为止吗?
那就不是通过《易经》解惑,而是在玩文字游戏了。
一般而言,同一个问题,三个月之后再算为宜。
2
“能不能化解一下?”
这也是让我不知如何回答的问题之一。
《易经》有两大范围,一个叫“义理”,即人生正确的道理;
另一个叫“象数”,跟占卦有关。
我们学习《易经》最终要回到“义理”上来。
换句话说,《易经》不是一本单纯教算命的书,更不是迷信。
如果占到不好的结果,就告诉你可以作作法、拜拜神,或者告诉你可以破财消灾,那你就要小心了,那可能是个骗局。
因为《易经》不是这样用的。
那到底有没有所谓“化解”的方法呢?
要讲起来,并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
但有个总的原则:
减少欲望,修养自我,回到人生正道上来,自然可以转危为安。
3
“不准!这不科学!”
这种全盘否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易经》主体部分的文字是由周文王、孔子以及孔子的弟子完成的,成书于2500多年前。
也就是说,你今天的问题无论是怎样的,那个答案早就有了。
《易经》是先有答案,后有问题,所以并不存在准不准的问题。
如果以符合个人的心理预期,作为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就会陷入主观,就会有盲点和执着。
而《易经》的作用,就是利用有意义的偶然,教你避免盲点和执着。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对《易经》颇有研究, 他说:
不喜欢《易经》,最好就不要去用它;对它如有排斥的心理,则大可不必要从中寻求真理。
我常说的三不占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不疑不占”。
有疑惑时,理性可以解决的就不要问了,理性实在是不能解决、左右为难的再去占问。
4
“凶,那就什么也别做了”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误解。
占到不好的结果,并不意味着不作为,而是视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行动。
有时候是要你等待时机,养精蓄锐,静观其变;
有时候是要你反省,化解内心不必要的欲望;
有时候,则需要你迎难而上。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
人有自由,可以做选择。
《易经》告诉你”凶“,是给你一个信号,别的选择或许更具有可行性,不妨换个角度,从全局观去判断。
有些朋友会选择迎难而上,占到不好的结果也会义无反顾。
因为他是权衡再三,知道《易经》就是变化的道理,“凶”之后,可能就是好的结果。
就如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当你正在受苦受难时,不要悲伤,幸福就在后面,终会有撑过去的一天。
雨过天晴,好事就近了。
5
“请逐字逐句解释一下?”
有些朋友占算过程格外紧张,看到结果,每一个字都要对照一下自己的情况。
这是初学者常有的一种毛病,实际上大可不必。
古人早就用一句话告诫我们,叫做“《易》之失贼”。
意思是说,学《易经》的人很容易犯一种错误,就是拘泥于象数,而偏离人生正途。
“贼”在这里不是指小偷,而表示你想太多了,过度解读,到最后变得整体疑神疑鬼,莫衷一是,连正常生活都不会,那就非常可惜了。
这一点也是我们学习《易经》要格外注意的。
要保持庄重谨慎的态度,但是不能过度紧张。
古人说,研究《易经》到最后,人会变得“絜静精微”。
亦即,学《易经》心思要非常单纯,思想上要非常透彻。
唯有如此,《易经》的智慧才能在你的生命中发挥正向作用。
这才是学习《易经》应有的态度。
---国学馆双11年度特惠---
倒计时!
经典图书低至5折!
解卦手册、筹策年度最低价!
点击下图,立即下单~
---直播间双11专属大礼包---
双11直播最后一场
记得预约直播哟~
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与更多朋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