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一曰名气,二曰名声,二者兼有,方能唤之。名气从何而来,以战功积累之,名声从何而来,百姓赞誉堆砌之。璨若星河的开国将帅录里,与名将挂钩的人多如牛毛,杜义德算一个。
土地革命时期,此将领是徐向前元帅的高参;抗战时期,此将领入家门不敢认母亲;解放战争时期,此将领在二野闯出一片天。他作战,狠且准,勇且智,进攻如猛虎,固守如磐石。
上级下达的命令,不管多难,他都回复“坚决执行命令”,“坚决完成任务”,或“坚决克服困难”,亦或“坚决消灭敌人”,故,众战友皆称呼他为杜坚决,群众都亲切地把他喊作坚决将军。
湖北省黄陂县木兰山区是杜义德的家乡,1912年5月他出生于此。
杜家家境贫苦,以务农为生,育有两个孩子,杜义良和杜义德。
一家人住的是农村常见的茅草屋,家门口一两棵楝树在风中摇曳,牛栏里几头牛哞哞地叫着,这便是杜义德儿时的住所和日日所见之风景。
由于赤贫,杜义德没有读过什么书,只念了八个月的私塾。
小的时候,他常常漫山遍野地跑,跟着哥哥放牛,稍稍长大一些,他也给地主做过长工,后来便只身前往武汉,学习谋生的手艺,当了一名木匠的学徒。
木匠师傅为人刻薄,性格古怪,杜义德没少挨过他的骂。
一次,他拉大锯时锯偏了模板,木匠一拳就把他打晕了,在那之后,他赶忙返回家乡,打算另寻出路。
时值1927年,北伐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第一次国共合作几近破裂,两湖地区革命思潮汹涌澎湃,农民赤卫军崛起,刚一踏上故土的杜义德,赶上了好时候,果断地报名加入其中。
两年后,赤卫队被红军收编,杜义德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练,能力不错,被分配到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第四大队担任宣传队长。
别看杜义德上学时间短,可是一张嘴却利索得很,脑子也很灵光。
任职期间,他每天带着战士们翻山越岭,每到一个村庄,都能把宣传和筹集给养两件事,完成得像模像样。
山区林深树茂,有些战士偶尔会迷路,可跟着杜义德,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他本就是农村娃,小时候没事就往山上钻,仅靠摸树皮的厚薄,就可辨别南北,纵使是晚上,也不会判断错方向。
敌人好几次与他遭遇,都被他敲了竹杠,所以杜义德也就落了个“尖黄陂”的美名。
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同志曾对杜义德说:“我们已是老相识了。去年夏天懋功会师时,你是徐向前的高参,我没有记错吧?”
之所以将杜义德称为徐向前元帅的高参,除了职位的原因,还因为,他从鄂豫皖到祁连山,几乎经历了红四方面军的所有重大战役战斗,这是比较罕见的。
作为红四方面军的将领,长征时,杜义德已经有了多年的战斗经验,但是打起仗来依然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
有一次,他带队协助主力攻城,双方势均力敌,敌城久攻不下,他没沉住气,冲出战壕,被一颗子弹击中。
弹头从前胸进从后背出,险些穿过心脏。
将军晚年回忆起这次重伤,谈到了伤口的处理,令人胆颤:“当时没有麻药,只能用一条盐水泡过的纱布,穿进伤口来来回回地拉。”
如此的疼痛,将他坚毅的品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也解释了他为何能从一名宣传队长升为师政委、师长,后来经过毛泽东同志的亲自调派,还成为了刘邓麾下的一员虎将。
八年抗战与解放战争中,杜义德与刘伯承、邓小平携手共度十余年。
在编入八路军129师之前,他在抗大学习了两年多,从以前的空有匹夫之勇,逐步蜕变为多谋善虑。
一起战斗的岁月里,刘邓对杜义德的评价很高,说他是政委兼司令,司令兼政委,军政兼优。
八年抗战中,杜义德在冀南待过一段时间,起初是为了准备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战斗,职务只是新四旅的副旅长,后因任务完成的不错,他直接升为了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的司令员兼政委。
他打破了日军、日伪军摧毁抗日根据地的计划,在坚不可摧的“铁壁大合围”中撕出一条口子,部队得以成功转移。
冀南地区自然灾害严重,粮食不够吃,杜义德就精简队伍,老百姓们害怕被困死饿死,他就鼓励大家发展生产。
陈再道和宋任穷把控全局,杜义德则在第二军分区严格执行命令,做好宣传工作,瓦解伪军意志,镇压嚣张跋扈的汉奸。
整整五年的时间内,他积攒了非凡的战功。
每次只要上了战场,他都是重伤不下火线,他明白,冀南地处平原,部队需要保存足够的实力,他也正是这样做的,最后发起反攻,解放了冀南大片的土地和人民。
他擅长游击战和运动战,解放战争进军四川时,他率部4个月内迂回作战7000余里,完成了一次持续时间漫长、规模巨大、距离遥远的连续追击战。
他打的很多仗,都可以单独拎出来讲一讲,比方说鲁西南战役、定陶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以及抗美援朝时上甘岭血战43天等。
这些战役,被我军当成了典范,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由此可见,杜义德的军事指挥能力确实强。
他17岁离开家乡,在外征战20年,渡江战役期间回过一次家。
只不过,当时出于局势,他未能与母亲相认,而是以陌生人的身份,在家中借宿了一晚,还与母亲聊了聊天。
白云苍狗,家中的陈设没有变动太多,屋外的楝树依旧挺拔,将军把马绳拴在树干上。
院子里,哥哥杜义良在牛栏里喂牛,母亲坐在纺织机前,正在纺线。
幼年丧父的他由母亲一手养大,如今哥哥都已40多了,母亲白发如银。
杜义德问老妪,家中有几个儿子,老妪怕惹来麻烦,说只有一个。
将军不再追问,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会帮她找另一个儿子的。
等到解放战争结束后,空闲下来的杜义德再次返乡,这才解释了为何前两年没有挑明身份,一家人终于团聚。
离乡背井穿上了“铠甲”,一面是如狼似虎的敌人,一面是自己老百姓、战友与家人,不能有丝毫的错漏。
战争年代,过家门而不入,亲人不能相见,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除了纵横沙场的勇,这份“舍”,也是让他们被民众记住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名将二字,当之无愧。
本文由大荟师红色文化【刘尚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