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避免

认知偏差

两位著名心理学家、2002年诺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系统地研究了人类的过度自信现象。

“过度自信”系列实验

Psychology 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是“可得性启发式”实验,实验非常简单,研究人员向参与者提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鲨鱼攻击和被椰子砸中,哪种情况更常见?”或者“飞机失事和车祸哪个更常见?”参与者被要求凭直觉回答这些问题,不要刻意思考。

卡尼曼认为,参与者会根据他们脑海中记忆深刻的事例,比如新闻报道,来作出判断,而忽视了实际统计数据。例如,虽然飞机失事极为罕见,但因其常成为新闻头条,人们常常高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实验结果直接印证了卡尼曼的想法,大多数参与者高估了这类事件的发生频率,而低估了那些不太引人注目的事件。正是这种过度依赖简单信息的倾向,导致了人们对自己判断的过度自信,他们相信自己脑海中的事例足以支撑他们的结论,而忽视了背后的数据和事实。

在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设计的“规划谬误”实验中,要求参与者估算自己完成某一任务,比如撰写论文或完成项目所需的时间。首先,参与者被要求给出自己认为的“最优估计”时间,即在理想情况下完成任务的时间。随后,研究人员要求他们考虑所有可能的障碍和延迟,给出“最坏情况”的时间估计。实验结果颇具启发性:参与者的“最坏情况”估计往往更接近实际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而他们的“最优估计”则大大低于实际耗费的时间。这表明人们在面对复杂任务时,往往忽视了潜在的挑战和障碍,过于乐观地认为自己可以按时甚至提前完成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还通过模拟股票市场的实验,揭示了投资者如何高估自己对市场走势的预测能力。实验中,参与者在一个模拟的股票市场环境下进行预测和交易。每轮交易结束后,系统会提供即时反馈,告知参与者他们的预测是否准确,以及他们的投资回报情况。实验的不同回合中,参与者不仅需要记录自己的交易结果,系统还会询问他们:“你认为自己的预测有多准确?”并要求他们给出一个自信评分,比如从1到10。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对自己预测充满信心的投资者,往往交易更为频繁,投入的资金更多,尽管他们的预测准确性并没有显著提高。

也就是说,尽管这类投资者信心满满,但实际的交易结果却远不如预期,更为重要的是,其投资回报并不比那些低自信的投资者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恋与现实检验

Psychology 心理

实际上,过度自信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太没有自信”和“过度自信”这两种极端,都是非正常的状态。自信是每个人心理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特质,自信的形成依赖于两大关键因素:自恋与现实检验。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自恋是自信的起点。婴儿一出生便处于完全依赖养育者的状态,母亲的照顾使婴儿感受到被关注、被满足,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全能感,即认为世界是围绕自己运转的,自己的需求可以随时得到满足。这种感觉有个专有名词,叫“全能感”,形容“我只要一动念头,需求就能被满足”的感受。这种全能感非常重要,是婴儿早期人格的基础,也是自我价值和自信的基础,它帮助孩子形成了对自我的初步认知,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这种全能感并不会永远持续,它必须在与现实的碰撞中逐渐被调整和修正。现实世界中的种种限制和挫折会迫使孩子从幻想中走出来,逐渐认识到自己并非无所不能,世界也并不会始终按照个人的意志运作。这时,孩子开始体验到挫折。挫折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为它促使孩子逐渐认识到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并调整自己对能力和现实的认知。挫折帮助孩子从全能的幻想中走出来,学会在现实中重新定位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挫折必须是“恰到好处”的,这在心理学中称为“适度挫折”。过度的挫折会使孩子切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陷入绝望。当然,如果孩子没有经历足够的挫折,也就是父母过度保护孩子,孩子将无法形成现实检验的能力,继续保持早期的全能幻想,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母亲在孩子心理发展历程中的角色非常关键。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提出了“足够好的母亲”这一概念,强调母亲并不需要完美地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而是需要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回应,并允许孩子在一定范围内体验挫折。这样的养育方式让孩子既感受到安全感,同时又能面对现实中的挑战。通过母亲适度的回应,孩子逐渐学会如何在面对挫折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形成稳定的现实检验能力。现实检验的能力让孩子在面对失败时,能够进行合理的调整,而不会过度夸大自己的能力或陷入绝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自恋与现实检验之间的平衡,是自信形成的核心。自恋给了我们原初的动力,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和价值的;而现实检验则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期望与行为。当这两者取得平衡时,个体的自信将是健康的、稳固的。相反,当自恋过强或现实检验不足时,个体可能会发展出过度自信或自卑等心理问题。

警惕群体性过度自信

Psychology 心理

过度自信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心理偏差,它的影响可以波及整个群体,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安然公司曾是美国第七大企业,但其高层管理者过度自信,相信能够通过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完全忽视了法律风险,最终导致公司2002年破产,影响了整个华尔街,给美国金融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更具破坏力的是,过度自信具有强大的传染性,它可以通过群体间的相互影响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群体盲从”的文化。当一个群体中的多数成员表现出过度自信时,其他成员也会受到影响,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认知,与群体的自信水平保持一致。这种现象在企业管理、政治决策乃至金融市场中屡见不鲜。安然事件便是一个典型的群体性过度自信的例子。除了高层管理者,安然公司内部也充斥着一种“傲慢文化”,许多员工自认为比其他公司的员工更加聪明、更具竞争力。这种集体性的过度自信让员工们在面对高风险业务时更加激进,最终推动了公司走向毁灭。

在当今社会,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速度空前加快。然而,这种便利也为群体性过度自信的蔓延提供了沃土。每一位生活在网络世界中的人都应该擦亮自己的眼睛,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扫码订阅

全年订阅288元

全年24期包邮到家

文字:潘楷文

责任编辑: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