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象一下,已经发表在重要刊物上的论文,被其他学者发现了错误,还在别人新发表的论文里被指了出来!如果作者是屏幕前的你,此时是否已经汗流浃背了?

其实,在院士级别的科研“大佬”身上,也出过这样的错误!

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他又是怎样应对的呢?今天,咱们就来一起看一看。

1985年11月10日,在上海召开的国际药用天然产物有机化学讨论会上,时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的汪猷公开宣布:中国科学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通过科研、临床等多学科协作,成功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大分子量蛋白质——天花粉蛋白(一种中药有效物质)的基本一级结构测定,并且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

然而,由于天花粉蛋白的特殊性(其含有45%疏水性氨基酸,用酶或化学降解后,有些肽段水溶性差而沉淀,致使有一肽段漏测),以及当时还没有精确测定分子量的电喷雾质谱(ESI-MS)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因此在研究中未能发现这一缺失,致使天花粉蛋白的一级结构中的一小段出现了差错!更加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被美国的一些学者率先发现,并且重新发表在了论文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猷院士工作照

来源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作为中国人测定的第一个大分子量蛋白质,尽管研究人员们在测定的时候经验还不足,但当汪猷从美国专家发表的论文中发现自己的研究中竟然存在这些错误之后仍然非常重视。

经过与其他同事的再三核实,汪猷确认了之前的研究结果确实存在问题。随后,他与期刊的编辑部联系,并在学术刊物上公开承认错误,主动承担了研究失误和数据审核中疏漏的责任。1993年,他在《化学学报》发表文章,修正了天花粉蛋白的结构。

在课题研究中,汪猷始终身体力行,对自己负责的课题,从路线设计、合成方法、分析手段、数据处理,直到写成论文或实际应用的各个环节,一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1年,汪猷院士手书

来源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后来,汪猷在与友人谈论起科学家的成就与失败时,写下了一首小诗勉励自己和警示后生:“莱茵美酒水晶杯,促膝谈心意味投。一旦成功千锤炼,不经意处百年愁。”

参考文献:

[1]严月敏,有机化学家汪猷教授[J].化学通报,1990.12

[2]李亚舒,协力同心全合成——访学部委员汪猷教授[J].中国科技翻译,1992.03

[3]汪猷丨无涯之知,世代之功[OL].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20.01.08

[4]辛光琪,具有我国特色的研究——天花粉蛋白的评价和应用——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汪猷[J].世界科学,1986.04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