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解放军派出武装部队向印军的大规模进攻发动反击,一时间举世震惊。尼赫鲁当年在中印边境地区制定了大规模的“前进政策”,蚕食中国领土,解放军在无奈之下进行自卫反击作战。印度政府当年制定这个进攻计划的时候,就曾经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但却被急功近利的尼赫鲁公开斥责,这才导致印度在1962年的惨败。

一、印度大胆制定“前进政策”

关于1962年中印边境发生交火之前双方的表现,印度某陆军军官表示“我们过去以为这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建立一个哨所,我们也建立一个哨所,仅此而已。”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印边界存在一条“边境传统习惯线”,分东段、中段、西段三个部分,全长2000公里。

1951年,印度武装部队越过“传统习惯线”,侵占了中国90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这时开始,印度开始向中国展开肆无忌惮的侵略行动,中印边境北部地区的兼则马尼,和中段、西段地区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区相继被印军占领。

1959年解放军平定西藏叛乱后,印度政府公然向中国索要12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中国拒绝后,尼赫鲁制定出“前进政策”。

制定前进政策前夕,周恩来总理刚从印度离开,他此行的目的是和印度政府共同探讨关于和平解决中印边界争端的问题。但尼赫鲁非常抵制中国的和平建议,并没有接受中国的和谈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解放军在西藏地区的驻军只有2个师,还将在中印边境西段地区的前沿哨所撤出。再加上中国正面临经济困难、中苏矛盾公开化,中国处境紧张,在这样的契机下,尼赫鲁看到了机会,急忙着手策划侵占中国领土的“前进政策”。

在“前进政策”中,印度政府制定了三个目标:第一:堵住中国人进一步向前推进的可能路线;第二,使阿克赛钦有印度人在场;第三、索要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政府认为,“阿克赛钦一直都是印度不可争议的领土,中国认定阿克赛钦属于中国的主张是虚构的,正是为了夺取这块土地而编造出来的‘谎言’。”为了打破中国的“谎言”,尼赫鲁在印度政府内部会议上表示“如果中国仍然拒绝从阿克赛钦地区撤军,印度不得不采取争论以外的手段(战争)去收复土地。”

在印度政府的操控下,他们把中国军队出现在印度所认为的本国领土上的行为,称之为侵略行动,这样印军在阿克赛钦地区采取的行动就有了合理性。

尼赫鲁政府操控印度媒体对所认为的“中国的侵略行动”进行了大肆宣传,印度舆论一致认为印度是被侵略的一方,国内对于“使用武力把中国部队从印度土地上撵走”的呼声是非常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军队实力、人员任命均不利于作战

但尼赫鲁政府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印度陆军的实力。在印度刚刚独立时,自恃印度军队接受过英国殖民者的“培训”,并不担心来自巴基斯坦的威胁。这就使得产生一种错觉——中国忌惮印度的实力,不敢发动进攻。

在1953年,印度陆军总数接近350000人,其中有1个是装甲师,其余的6个师为第4、第5、第10、第19、第26、第27步兵师。此外,印度武装部队在旁遮普邦巴地阿拉还有1个独立装甲旅,在亚格拉还有1个伞兵旅。这样的军事力量一直持续到1956年,在此期间陆军的数量和装备几乎没有变化。自1959年朗久、空喀山口冲突事件后,印度政府对军队进行了有目的的扩充。1959年11月—12月间,印军建立了一个新的步兵师(第17师)。

同时,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也进行了一定的军事部署,印度陆军在布拉马普特拉河谷、邦迪拉等地都设立了据点。而此时,印度政府还在考虑降低军费开支。

但事实和印度政府的计划却截然相反,当时印度陆军多次向国防部上报装备和后勤供给方面的不足,还提出警告“一旦战争发生,这些缺陷将削弱部队的作战力。”但这些反映实际情况的报告,只有很少一部分送到了尼赫鲁手中,其余都被国防部长梅农拦截,而且看到送到手里的印度陆军情况的报告,尼赫鲁还对此无动于衷。

从这时候开始,陆军参谋长蒂迈雅上将对尼赫鲁政府决策层有了不满意的情绪。

蒂迈雅认为:按照当时印军情况,不仅无法承受战争带来的影响,同时还有很大的战败可能性,“前进政策”根本没有可行性。但考虑到自己的职位,蒂迈雅并没有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只求政府不要缩减印度陆军的军费开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考尔已经被提拔为印度军队的参谋局长,在上报印度高层的信件中写道“一方面,要求我们尽快地扩充部队,不这样做我国领土就有被外来侵略者占领的危险;另一方面,发给我们的武器、装备、弹药也很少,我们的新兵无法装备。”但是收到信件的印度国防部长并没有将这封信上交给印度内阁国防委员会。

随后,考尔将军利用私人关系将印度陆军的情况向尼赫鲁进行汇报,尼赫鲁回复:如果从外国进口部队所需要的武器和装备,就必须动用外汇,而现在外汇已经捉襟见肘了。国防开支过大,将会使国家在经济上遭受重大挫折。鉴于上述原因和某些政治上的考虑,我们必须主要地依靠本国生产的武器和装备,这从长远来看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时尼赫鲁认为解决军队的困难处境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印度境内不断建立国防工业的长远计划。殊不知,当时印度陆军的资源消耗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程度,而印度工厂的产能却跟不上部队的需要。

蒂迈雅认为:以当时印军的情况来看,他们并不适宜和中国发生大规模冲突,更不适合“前进政策”的展开,并将自己的分析报告给了自己的上级,但统统都没有得到回应。

三、蒂迈雅心中不满怒而辞职,被尼赫鲁公开斥责

除了在装备和物资方面的不足,印军当时在人事任命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1957年,尼赫鲁任命梅农担任印度国防部长,但是这位新上任的国防部长自命不凡还尖酸刻薄,在军官提拔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后来被任命为总管中印边境作战的,印度东北局司令考尔。这个人当时在印度存在很大的争议。他没有军事才能,却凭借着人脉在印度军队系统中一路高升,从一名士兵做到了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尔和尼赫鲁在1945年就有过接触,他凭借着自己超人的交际能力很快就和尼赫鲁熟络起来,一直到1962年印军战败之前,考尔依然随时都能得到尼赫鲁的接见。正是考虑到了这方面的因素,梅农在工作中不断提拔考尔,却从不考虑能力。

而印度国防部长这样的举动,也引起了时任印度陆军参谋长蒂迈雅的不满。

1959年5月,考尔被提拔为中将,并顺理成章地在印度陆军总部担任军需局长一职。身为实力派的蒂迈雅,有意举荐比考尔更加具有军事指挥才能的贾尼担军需局长,因考尔和贾尼同为少将军衔,贾尼是考尔晋升的最强竞争者。但是在进行人事任命的时候,梅农率先一步将考尔的军衔提升至中将,让考尔顺理成章地担任印度军需局长(考尔写了很多,典型的关系户)。

得知考尔被任命为印度军需处长的消息后,蒂迈雅对尼赫鲁政府非常失望,尤其是时任印度国防部长的梅农。以及梅农的种种做法,已经让印度三军首脑非常愤怒了,但碍于身份并不好表示什么。但蒂迈雅并没有那么软弱,他对梅农的忍耐已经到达了极点。

蒂迈雅为表示对最新的人事任命的不满,于1959年8月31日向尼赫鲁提交了辞呈。

蒂迈雅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印度陆军司令,为印度军队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蒂迈雅于1918年经英国皇家选拔参军,1933年,蒂迈雅成为第一个通过基达参谋学院课程的印度军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1年,蒂迈雅随军在伊拉克、叙利亚和伊朗服役,并在1942年成为第一位印度军官指挥部队。印度独立后,蒂迈雅被任命为代理陆军总参谋长,1948年,印度实现三军分立,蒂迈雅于1949年被任命为印度陆军第一位总司令。

接到军中元老递交的辞呈后,尼赫鲁陷入舆论风波中。印度媒体对梅农进行疯狂攻击,一时间,尼赫鲁、梅农和印度政府陷入舆论风波之中。几天以后,印军在朗久地区和解放军发生冲突,梅农政敌趁机指责对方不适合担任国防部长。

在这样的紧迫情况下,尼赫鲁不得不让梅农暂时退出内阁,以平息舆论风波。当然了,尼赫鲁心里清楚,梅农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舆论攻击梅农,就是在攻击尼赫鲁。

为了扭转局面,尼赫鲁和蒂迈雅进行了单独见面,劝说其撤回辞呈。同时,尼赫鲁还保证将会对梅农进行干预,以消除军方不满。听了对方的话后,消气后的蒂迈雅在提交辞呈的当天便撤回了辞职信。

尽管如此,当时媒体还是抓住风声对蒂迈雅辞职的事情进行了相关报道,还好当时蒂迈雅已经撤回了辞呈,所以尼赫鲁在处理起来就简单了许多。

而这样的一场闹剧,也变为了尼赫鲁对蒂迈雅的一场隐晦的“公开斥责”。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尼赫鲁开始对蒂迈雅心生不满。所以才有了后来蒂迈雅反对“里窝那计划”的时候,直接被尼赫鲁公开训斥,并将其赶出会议。这也为之后印军在中印边境上的惨败,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