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二战后西德被重新扶持起来的根源是什么,其实讨论的仍然不够细致,不过碍于时间原因,只能放到第二天再说,很不巧的是,今天也很晚了,所以也不能详谈,但是仍然有几点要补充的。西德本身的归依德国就是欧洲在近代形成的“国际”的结果之一,这一点在时殷弘的国际关系史一书中说的已经比较清楚了,不需要再多说了。国际依托的基础和东方的基础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后者实现了对基层的基本控制才建立的总体架构,而西方特别是西欧,他们的基础是形成了经济利益阶层,才开始对基层加强控制,最终形成了所谓的闵租锅架,而这一切在以sino为核心的东方早就完成了,当然,这些在亚洲的很多地方也没有完成,所以东亚天然的排斥国际这个概念,而是天然的有追求和形成大一统的内驱力,而这个内驱力在得到相对满足后,在农耕物质条件不能继续扩展的背景下,就会演化为附属国、外围藩属等概念。
所以真正影响地缘格局的东西实际上并未在亚洲东部扎根下来,这一点不管是什么技术、制度或者物质条件的改造都不能实现的。虽然现在日本韩国乃至蒙古越南都有蠢蠢欲动之势,但是他们归根结底,只是在两个“霸权性体系”的夹缝间求生存,因为二战和朝鲜战争的缘故,南朝鲜和日本都成了美国体系的一份子,而越南则处于游离态,因为他严格意义上应当从属于sino的体系,但是囿于他心高气傲,所以希望利用sino与美国的关系搞平衡,而蒙古则是整天叫唤“第三邻国”政策,拼了命的要“逃出生天”,但他的妄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东亚的“国际”表面上是“国际”,但实际上大家的行为逻辑仍然和朝贡体系没有本质区别,仍然是以强者为中心去聚散,而弱者并不足以维持自己的有效独立,成为一极,他们永远是势力范围乃至殖民地的心态,而非原先欧洲均势过程中英法俄德奥的那种感觉,就算出了拿破仑、有了一战,打了二战,任何一个国家作为欧洲显要地位的列强的身份是或存在感是不能掉价的,当然,二战后的情况是,英法德在内的欧洲本部国家集体衰落,但在二战前的几百年里,欧洲形成了一种牌桌格局,那就是高低得是一极,而不是谁的狗腿子。时至今日,虽然说美国财团和地中海财团对英法德呼来喝去像狗似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国际上仍然算得上大国,而非寂寂无闻的芸芸众生。英法都有核武器,而法德是欧盟的主力和骨干。亚洲存在这种情况吗,很显然是不存在的。从鸦片战争开始,最开始牌桌上的是清和英,后来是俄和英,再后来是英日和美,再后来是日和美,接着是苏和美,现在是sino和美,他们都是二元的结构,不存在那种均势的格局。英国进来的时候,目的也不是在亚洲建立一套类似于欧洲的均势体系,而是在欧外世界彻底确立自己的殖民霸权,殖民霸权看似很新鲜,但实际上不过是从清的羁縻辐射体制变成了实质占领的体制,但体制的核心仍然是一元的,甚至排他的。
一战前的情况也差不多,各个列强不是为了搞亚洲均势,而是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殖民范围、排斥对手的范围。日俄战争、英俄矛盾,后来的苏美矛盾和各个局部热战和整体冷战,在亚洲仍然是一样的,他们打心眼里就没想过势力范围的共存,而是持续的零和。而且这种逻辑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只要双方中有一方是这么想的,另一方也就不得不随之起舞,否则加码加到你受不了的时候再跟着起舞,吃亏的是你自己。至于说你拉入更多成员就能管事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拿美日印澳来说,这个体系本质上仍然是宗主一元的,除了印度,日澳都是美国明文规定的狗腿子,人家是有共同防御条约的,印度没有,但也不意味着印度乐意保持均势,恰恰相反,除了古杰拉尔主义的阶段,印度奉行的一直都是唯我独尊的策略,这和英国在殖民的欧外世界奉行的策略是一致的,具有直接继承关系;其次是印度战略思想《政事论》,里面所讲的都是大鱼吃小鱼的那一套;再者,印度的近代历史莫卧儿王朝一定程度的统一,和对过去几千年分裂的痛感,都导致印度不可能容许搞什么均势,它只要有条件就追求优势,而且是决定性的优势。印度在冷战的美苏势力范围划分中也进一步加强了零和思维,所以美日印澳,美日澳都是一体的“美国式朝贡体系”,而印度虽然不甘于做小弟,但均势(如果存在的话)也不过是他实现自己排他性朝贡霸权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工具罢了。
别的地方不好说,但相比于西欧,东亚乃至整个亚洲,地缘政治的主旋律仍然是朝贡逻辑,而非“均势”基础上的“国际”秩序,这两点是西德能在欧洲被扶持而在亚洲不太可能实现复兴的原因,日本的复兴恰恰证明了美国需要日本做狗,而非历史上的惯性存在。当然,西德也有给美国做狗的成分在,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的深层因素是不一样的,不然美国完全可以依靠扶持英法,永久性兼并德国领土来扶持狗腿子,没必要重新武装西德,西欧国家也不会同意——均势的历史渊源和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