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近年来,榆林市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瞄准制约辖区南部县产业振兴的难点、痛点、堵点,精准施策,推动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连日来,记者走进榆林市吴堡县、子洲县、佳县等地,记录榆林南六县通过产业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榆林,因煤而富,因煤而兴。
这里北部风沙草滩区资源富集,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崎岖、产业单一。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了榆林南北区域发展不平衡,非煤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榆林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瞄准制约辖区南部县产业振兴的难点、痛点、堵点,精准施策,推动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打造产业链。
子洲县超细白绒山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10月26日摄)。
从2006年开始的“扶南”,到如今的“振南”,榆林市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中激活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以产业突破赢得发展主动权,初步探索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激活南部县产业振兴新引擎。
因地制宜兴产业
金秋时节,秋风吹过塞上,将丰收的喜悦带到了黄河岸边。
地处黄河之滨的吴堡县辛家沟镇深砭墕村千亩青梨喜获丰收,青梨甜了百姓的日子。
尝过甜头,记在心头。“自从种了青梨,家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深砭墕村青梨种植户霍保国说,“在好政策的帮助下,县上把青梨种到了百姓‘心坎上’。”
把青梨发展成主导产业,吴堡县曾经历一番波折。作为黄河沿岸传统地方品种,吴堡青梨一度辉煌,但随着时间推移,发展逐渐衰落。
“树龄老化、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病害严重等问题造成吴堡青梨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下降。2015年,全县3个村仅种植11棵,这让依靠青梨生存发展的村庄身处困境。”吴堡县果桑产业服务中心主任贾建强坦言。
为了推动青梨产业发展,吴堡县编制了《吴堡青梨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明确将吴堡青梨产业作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来抓,并明确了产业定位、扶持范围和补贴标准,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吴堡青梨产业。
如今,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吴堡青梨进入更多消费者的视野,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市场认可度逐年提高。10月中旬,吴堡青梨进入采摘期,梨树为昔日的荒山坡披上绿装,一抹抹“生态绿”令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吴堡县按照“建基地、强链条、树精品、育人才”的思路,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管理模式,累计栽植青梨1万亩,涉及5个镇1个街道33个行政村。2023年,全县挂果面积1000亩,总产量约400吨,产值560万元。
“今年,我们围绕全产业链发展青梨产业,新栽青梨2000亩,创建高质高效标准园3000亩,将吴堡青梨真正打造成农业发展的‘拳头产品’和群众增收的‘致富果’。”吴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永红说。
产业集群促振兴
“2023年,榆林市设立支持南部县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南部县10个全产业链项目。”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域经济科负责人孙永仕介绍,榆林出台相关政策,通过专项资金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促进南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4年,榆林市将支持南部县专项资金提升至12亿元,支持南部县实施首批产业振兴项目18个,聚力推动南部县产业振兴全面起势。
子洲县地处发展白绒山羊的黄金养殖带,是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市级规划的羊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在榆林市推动南部县产业振兴发展的浪潮中,子洲县积极引进企业,启动超细白绒山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建设。
11月1日,子洲县洁白如雪的羊绒批量从厂房运出。这些羊绒后期将会进入国内外高端市场。
“咩咩咩……”在子洲县超细白绒山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园区,2万只陕北超细白绒山羊茁壮成长。
“我们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大等多家国内顶端科研院所进行产培合作,产出的羊绒品质远超国际奢侈品原料的标准。”在羊绒生产车间,陕西浩丽绒山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应国介绍。
据了解,该公司配置加工设备800余台套,年加工生产羊绒制品能力在300万件以上。这里品质出众的羊绒,吸引了阿玛尼、杰尼亚等国际品牌前来合作。“园区将结合子洲县的养羊经验、横山区的绒山羊育种根基、榆阳区的区位优势、定边县的土地优势,力争在2028年实现百亿级产值。”崔应国说。
“自2023年榆林市出台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政策以来,我们围绕黄芪、超细绒山羊、苹果等全产业链发展,共争取到专项扶持资金2.11亿元,产业振兴项目资金得到保障,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子洲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局长赵亚龙表示,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并撬动社会资本6.5亿元,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农旅融合亮名片
在榆林市佳县坑镇有一个名叫赤牛坬的村子,村内300多孔富有陕北特色的窑洞依山而建,镶嵌在绝壁下,十分壮观。
这些原本不起眼的老窑洞华丽变身为黄土地上的“网红”景观,吸引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10月26日,伴随着一曲嘹亮的陕北民歌,几十名头戴羊肚巾、身穿演出服的村民扛着农具,走上舞台。他们用朴素的肢体语言演绎农耕场景,通过这种方式让游客了解陕北民俗和农耕文化。
赤牛坬村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很长时间以来,这里的农民以种植红枣树、打工为生,一直缺少致富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023年以来,佳县抢抓榆林市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政策机遇,立足沿黄旅游资源禀赋,编制完善发展规划,持续丰富旅游业态,让群众吃上“旅游饭”。
如今,赤牛坬村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底蕴,打起“文旅牌”。仅2023年,赤牛坬村就吸引游客40万人次,带动各项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万元。
“我利用闲暇时间在村里当演员,每月能多挣500元钱贴补家用,在家门口工作十分方便。”赤牛坬村村民王俊莲告诉记者,赤牛坬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自己幸福感满满。
红日一轮出葭州,黄河万里开浮图。
佳县木头峪镇木头峪村是一个位于黄河中游的古老村庄。在这里,一座座明清旧居、斑驳的门扇、精致的石雕、精美的老旧物件,让人仿佛瞬间“穿越”回数百年前。
木头峪村鼎盛于明清,是走西口路上的重要水旱码头,素有“好渡口”之称。这里曾是晋陕一带商贾往来的物资集散枢纽,一度成为客商云集、店铺林立的商埠重地。
“木头峪村山水环绕、古建众多、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佳县妇联主席李韶敏曾任木头峪镇镇长,对木头峪村的资源优势如数家珍。
近年来,木头峪村在“振南”战略的支持下,依托“晋陕峡谷第一村”区位优势,以及独特的沿黄景观资源,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保护修复了明清古院落20余处;大力开展农文旅融合实践,打造集文化旅游、农业观光、采摘体验、民宿休闲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产业链,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提质升级。
“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重大任务。未来,榆林市将进一步扩大南部县专项资金投入规模,全面优化产业布局,持续做大做强全域旅游等特色产业,全力推动南部县特色产业链式集聚发展,让更多的产业集群出现在南部各县。”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崔渊说。
来源:群众新闻客户端
编辑 刘雅娇 校对 强小强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