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彼方
排版 / Enclave
“hi,彼方老师你工作忙吗?第六届费那奇有一件重要的工作想拜托你。有空我们可以电话聊一下么?”
2024年5月10日上午,正在编稿的我,收到了一条来自费那奇动画周的总监朱彦潼老师的消息,受邀担任了本届动画周的初审评委。
最初举办于2019年,每年在11月中旬左右召开的费那奇动画周,是国内最为重要的动画活动之一 ,每年都会收到国内外数以百计动画作者的投递作品。今年,这个数字再创新高——共计有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共计1002部作品投稿。
而从其中选出百部左右的入围作品,就是初审评委的职责。
往年多次以媒体记者的身份参与报道,这次得换一个视角去观察动画节,对我而言真可谓感受良多。机会难得,我也很想跟大家详细地来聊聊这次评审的经历和一些非常私人的情绪与思考。
而回想起来,彼时怀着激动与兴奋的心情的我,其实还真是没做好完全的准备,来迎接这次给我带来了诸多影响的神奇旅程。
01
初审评委那些事儿
在具体展开聊聊每个初审的具体环节之前,我首先还是要跟大家介绍一下这次初审的大体流程。
简单来说,初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在受邀后的两个多月中,初审评委将没有遗漏地看完所有的投递作品;在线下评审会前,所有初审评委需要把自己的意见、也即是否让某一作品通过,填入一张对应的汇总表格进行投票,这张表格会成为评审会议定结果的基础参考;8月30日,所有评委参与评审会,当日完成所有作品的讨论、评审工作;评审会结束后,初审评委也会接受动画周的采访,聊聊评审的感受,并协助其完成一些宣传的活动。
今年使用的投票汇总表
在这里,也请让我为大家隆重介绍除我以外的各位评委老师——Family Lens的创始人、纪录片导演顾雪老师以及费那奇获奖作品《缠》的作者张晨曦老师,都是首次担任评委;此外,在北京电影学院任职、同时也是《中国奇谭·小满》的导演的陈莲华老师以及费那奇动画周的总监 朱彦潼 老师,则都是费那奇动画周的创始团队成员。
不难发现,费那奇在评审的构成上是颇有讲究的:有动画导演,也有实拍片导演;组委会成员之外,也有获奖作者参与;既有学校教师、动画作者,也没有忘记行业的媒体人。这样的配置相当平衡,也基本延续了往年的总体思路。
由于今年的投稿数量比往年增加了近30%,可以说初审评审的压力还是相当大的,作品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这种态势,可以说一直贯穿了整个评审的流程,对我的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02
2个多月看1000部动画,真不是个容易的活儿
那么问题来了,两个多月看1000部动画作品,这个看片强度到底有多大?要及时且有质量地看完这些片子,又应该保持一个怎样的审片节奏?
答案看起来会是一道简单的除法题——1000除以60,每天就需要看15部左右,而投稿作品当中短片居多,平均七、八分钟一部,那一天连续看上一个多小时也就差不多了。一天一个小时的时间总也是抽得出来的。换句话说,只要规划得当,这个审片工作应该轻轻松松就能解决,似乎也不需要熬夜——至少在最初,我确实是这么觉得的。
评审会最初定在8月25号,后因故调整为30号,也算是被救了一命(笑)
不过,随着审片进度的推进,我就逐渐认识到事情似乎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
一方面,我们并没有办法从最初开始就直接推断本届作品的总数。从往届的情况来看,费那奇每届的作品投递总数,大致在600-700部左右。而这个数字,最终定格在了1000部以上。
虽然此前已经被告知“临近截止可能会有一批集中投稿”,我也知道动画专业学生在毕业作品展前的最后一刻也在拼死赶稿,但终究还是没料到,截止日前最终3天的投稿数竟然达到200部以上——节奏被打乱,想要不熬夜审片的愿望,也终究还是落空了。
至此,我也终于切身理解了为什么有些收取报名费的节展不仅会在开票售卖期间、同时也会在作品投递期间设置免费或费用较低的“投递早鸟期”了。
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早鸟”投递规则
除了影响审片工作,审片节奏紧张节奏,也让我反思起了一些参与前不曾思考过的问题。
在参加其他节展的报道时,我曾询问过一些动画人一般会在节展开放后的什么时候投递作品。当时得到的答案并不统一,我也觉得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答案,对评审的情况也不会有什么显著影响。
但在有过亲身经历后,如今我却不再那么肯定了。
得出这个答案的原因,在于当我事后去回顾自己的审片方式时,会发现自己在前后期的评审的标准和尺度是有变化的。这应该不难理解,毕竟在审稿初期,此前没有参与过该节展评选的评委对于整体作品的情况较难把握,不免需要调整和适应。
我的个人体会是,判断的过程难免“先松后紧”——即在评选的前半段会比较松,而后会越来越审慎,尤其是针对某些特定的、出现频率比较高的类型内容判断上,这一点尤其明显。
例如,我注意到这一次评审的作品中,采用“旁白叙述配合画面做对应内容的呈现”的形式的作品,在这一届的作品里尤其多。为此,我还也单独做过一些记录,并会在最终审完后重新单独回顾该类型的作品,再做一轮筛选和调整。在评审会上,也有其他评委提到了这一点。
在费那奇动画周2024北京发布会上,初审评委们交流评审心得
而除此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让我颇感纠结: 在看片阶段,我是否应该和其他评委交流自己对于作品的看法和意见?
这可能是一个可大可小的问题:从小的角度来说,这可能只关乎评审的个人习惯;而放大了去说,至少对当时的我来说,会觉得这或许也关乎到评审标准的独立性。
从最终结果来看,除了涉及到一些特殊情况(如有评委发现部分作品可能存在抄袭嫌疑),这次参与评审的评委们在集中看片阶段并没有做太多关于作品本身的交流。我也选择了不将自己的进度实时更新在表格里,生怕会影响到其他各位老师的对作品的第一印象以及最终评价。
不过,事实证明,这样的纠结在评审会召开的瞬间,就被完全打消了。依稀记得朱彦潼老师在开场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大家也别犯难,肯定是要多交流的,不然为什么我们要开评审会呢?”
03
评审会内外
8月30日,经历了三个月的高强度审片,填完汇总表格的我以及各位评审老师终于在位于北京的费那奇办公室相聚。
依稀记得去年在跟担任上一届初审评委的 马小褂 老师 交流时,他曾很生动地跟我描绘过评审会上发生的一些争论,而费那奇相对平衡的评委阵容设置,也势必会带来评委视角的不一:比如作为真人作品领域的创作者,顾雪老师会尤其注意作品“为什么一定要用动画来拍”;而陈莲华以及张晨曦老师,则会从画功、创作心态等方面提出看法。
评审会现场
所以,在前往费那奇的办公室前,我的心情多少都有点忐忑。
不过事后来看,虽然也会出现一些意见上的分歧,但这次评委会气氛还是相当友好的,并没有产生什么很大的争执——时有共感,时有碰撞,围绕作品的讨论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当天深夜。
评审期间,也有几个很值得跟大家分享的观察。
虽然过去多年一直对费那奇进行报道,对“费那奇动画周是国内外动画作者的桥梁”一事有着一定的认识,但当我看完所有1000部作品、参与过评审会的讨论之后,这种印象可以说得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加强。
今年的终审评委阵容也贯彻了往年的国际化取向
这一点首先体现在海外投递作品的构成上。
今年费那奇一共收到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欧洲、日本等地的作品在往届就有不少,对此可以说我是有一定预期的。
但让人意外的是,比如在这一届中,来自韩国的动画发行商Aniseed就打包了100多部韩国独立动画作品进行联合投稿。详细询问才得知,原来他们每年都是这样做的。这些作品让我对韩国作者整体面貌的认识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向,这也可能是我人生中观看韩国动画最集中的一个时期了。
隶属于韩国独立动画电影人协会(KIAFA)的Aniseed
除了投递作品的构成,也正如在评审过程中我被告知的那样,在一定程度上费那奇是“肩负着让中国作者直接了解当年度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动画作品”的职责的:日本的传奇动画大师 山村浩二 的新作《很短,很短》(Exremely Short)、韩国知名女性动画导演 郑多喜 的《服装社会》(Society of Clothes)、金马奖最佳动画短片《夏梦回》、知名视觉音乐艺术家马克斯·哈特勒(Max Hattler)的新作《O/S》、渥太华国际动画节最佳动画短片《悲惨的奇迹》(Miserable Miracle)……随手例举一些,这一点就不用我多言了。
入围作品《很短,很短》
入围作品《悲惨的奇迹》
就国内的作品而言,多位初审评委也已经在不少场合表达过,本届学生作品的质量其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少入围作者并不来自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传统强校,而他们作品的视野也不再“局限于模仿已有的大众化的形式”,展现出了极大的真诚和冲劲。
入围的国内学生作品《太阳雨》
入围的国内学生作品《离别言语的事故伤悲用悲伤故事的语言别离》
而除了从投稿作品中看到的趋势,评审会期间,也同样出现了一些有趣的讨论和现象。
有一个很反直觉的情况是,一部在集中审片阶段被所有人投票认可的作品,却未必一定会确保入选。
正如此前提及的,在集中看片的阶段结束前,评委需要填表完成对每部作品的投票。在5人中得到全票或是4票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作品代表了初审评委审美的公约数,也应该是所有人都认可的好作品。
不过,在实际评审的过程中,情况却并非如此。这一次我感到很庆幸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在完成了大部分作品的评选后,又把所有高票的作品结合此前的评审状况又逐一看了一遍。再行讨论后,就会意外地发现,其实有一部分的高票作品,恰恰是因为所有人都认为它达到了“差不多可以入围”的标准。
与之相较,即便是只获得2票或是3票的作品,其中也不乏风格特色突出、同样很值得给观众分享的作品,有些评审甚至还会不惜与其他评委展开激烈的探讨,以说服他人、力保这些作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或许就很难断言,取得票数多寡与作品本身的质量是否存在这必然的关系了。
从结果来说,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入围作品是拿到2票或3票的
最后,从评委的视角出发,我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动画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真诚还是最重要的。
“动画节味的动画” 是这一次评委会期间,初审评委们曾经谈到的一个概念。
虽然它听起来有点抽象,我们也很难概括这种说法具体涵盖了哪些类型的作品,但有一点相对明确的,就是在我们口中谈到的这类作品,或多或少都预设了动画节或是评委的喜好——或是故作高深、在表达时脱离真实,又或是试图模仿某些在动画节中流行的表现手法或题材等等。
而一旦这种藏匿的迹象暴露,说实话站在评委的视角,是很难再对作品产生好感的。也请不要小看评委们——在这一届的评审过程中,我们也确实在评审的后期,筛掉了部分带有这样特质的作品。
04
结语:这一次,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想为你们加油
作为动画媒体的从业者,我此前一直有着一种明确的认识:我所处的并不是“动画行业”,而是“媒体行业”。我们和动画行业本身,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的。
从积极的角度出发,这种距离感会让我从行业本身抽离出来,成为一个观察者,在报道、分析时提醒自己应该更加客观;但反过来说,即便做了数以百计的采访,我依旧觉得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法百分之百地代入创作者的视角,去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去体会他们的心情的——这似乎是一种难以逾越的、由先天立场所决定的巨大鸿沟。
诚然,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在我不亲手去画的情况下,或许我这辈子也无法成为动画创作者、无法在真正意义上与动画作者们“感同身受”。但即便如此,我想这次的经历却也确实让我和这些可爱的动画作者的距离更近了一些。
平日里,大家常说独立动画作者的处境艰难。对于绝大部分独立动画而言,他们的作品一般来说很难带来很多的经济收益,人力有限的条件下,作品制作周期长,完成独立创作往往需要数个月乃至多年的心血;动画节展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不能入围也是常事,每当如此,作者的自信心和精神健康难免受到影响——这一段描述用文字打出来很简单,看起来似乎是有些轻飘飘的。
而这次初审评委的经历,则很具象化地让我感受到了这样的一种处境——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制作出来的、灌注了作者这一特定时期所有思考与精力的作品,在一届评委观看的众多作品当中,甚至可能只占千分之一。
更不用说,这些作品里有很多作者已经不是第一次进行独立动画的创作,而是已经坚持了很多年。他们当中,也有很多是我所熟知的、曾与我见过面、聊过天的好友。这一次,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想为你们加油。
而一部打动人心的作品,虽然可能只占所有作品中的千分之一,却依旧可以在评委以及所有观众的心中,留下甚至足以动摇其一生的审美的冲击力。
这一点,也就是动画作品最大的力量所在吧。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