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言商业观察
Rokid会带来惊喜吗?
丨翼言团队
丨全文2760字,阅读时长约5分钟
AI技术持续发展,以Rokid为代表的AR企业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Rokid日前宣布,将于 2024年11月18日举办Rokid Jungle 2024合作伙伴暨新品发布会。Rokid表示,此次新品发布会不止会发布新品,更将对AR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刻探讨。
尽管没有明言将发布哪些新品以及新技术,但结合此前的布局来看,此次新品发布会,Rokid大概率会以AI技术深度赋能AR眼镜。
2024年9月,Rokid高级产品技术总监赵维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AR眼镜,可能是AI能力的最佳载体”。同时,Rokid也积极和网易有道、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等机构展开合作,以AR+AI为主线,探索全新的使用体验。
考虑到AI技术的商业潜力,在AR企业的不断探索下,AR眼镜或许真的可以改写“鸡肋”命运。
缺少杀手级应用场景,AR 眼镜难逃小众宿命
如果以2012年谷歌推出Google Glass为起点计算,AR眼镜已经发展了十数年,几乎和智能手机同龄。AR眼镜诞生之初,诸多企业均对该设备寄予厚望,认为其将类似电影《蜘蛛侠:英雄远征》中钢铁侠留给蜘蛛侠的眼镜,承担用户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计算任务。
然而,与智能手机早已成为大众计算平台不同,目前AR眼镜依然难逃小众宿命。洛图科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XR设备全渠道销量为26.1万台,其中AR设备全渠道销量仅为11.0万台。
而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手机出货量高达1.47亿部,同比增长13.2%。显而易见,相较智能手机,AR设备在消费者市场几乎没有多少存在感。
诸多消费者之所以不选购AR眼镜,并非相关设备的价格高不可攀。目前,Rokid、雷鸟、XREAL等企业都已推出售价仅为千元左右的AR眼镜,相较动辄数千元的智能手机产品,价格门槛更低。
由此来看,AR眼镜迟迟难以拓宽销路,似乎是因为对普通消费者没有吸引力。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付费选购智能手机、PC等终端,主要是因为这些设备拥有独特的价值。其中智能手机可以电子支付、聊微信、刷短视频,方便用户的日常生活;而PC作为生产力工具,在游戏、办公领域更是无可替代。
反观AR眼镜却缺少杀手级应用场景。以Rokid Air为例,官方宣传页面中,其最大的卖点,就是可以在眼镜中提供120寸大屏幕视角,契合观影、游戏、办公需求。
然而,由于采用OST方案,Rokid Air的沉浸感并不强,尤其是佩戴后,由于有黑色的镜片遮挡,使用现实世界的其他设备时,存在严重的割裂感。
另一方面,尽管过去几年,AR眼镜也一直在推陈出新,但升级点乏善可陈。梳理配置表不难发现,从2021年底问世的Rokid Air到2023年Rokid Max,除了显示尺寸增大,其他方面的进步并不十分明显。
与之对比,过去这些年,诸多新技术涌现,智能手机产业发展迅猛,从而引发了一轮又一轮换机潮。比如,2013年12月商用的4G网络,催生出了蓬勃的短视频产业;2016年10月问世的小米MIX,带领手机行业进入了全面屏时代;2019年2月问世的折叠屏手机Galaxy Fold,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赛道。
Vision Pro折戟,堆砌配置不是正解
正当一众AR眼镜企业感到迷茫之时,科技巨头苹果突然切入AR赛道,似乎将带领业内玩家迎来第二个“iPhone时刻”。
2023年6月举办的WWDC上,苹果推出首款头戴式“空间计算”显示设备Vision Pro。与大部分AR眼镜采用OST方案不同,Vision Pro走VST技术路线,通过高素质传感器,采集真实世界的实时视频流,再在其上叠加虚拟画面。
硬件方面,Vision Pro搭载Apple M2以及R1芯片,拥有顶级Micro-OLED显示屏,画面像素为2300万,内置3D相机,可拍摄深度照片和3D视频,拥有12个传感器、5个摄像头、6个麦克风。
尽管相较采用OST方案的AR眼镜,Vision Pro需要容纳更多传感器,更加笨重,但由于不需要隔着镜片观看真实世界,后者的体验也上了一个台阶。
The Verge评测后,给Vision Pro打出了7分好评(满分10分),认为其拥有“堪称奇迹的显示技术、视频穿透效果当今最佳”。
不过,遗憾的是,尽管Vision Pro的硬件参数堪称“豪华”,体验也十分出色,但其并未如愿成为第二个“iPhone”。
2024年4月,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透露,苹果将Vision Pro首年出货量从70万-80万台下调到40万-45万台。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Q2,Vision Pro销量较一季度暴跌80%。
因销量日趋萎靡,苹果正计划放弃Vision Pro。The Information爆料称,苹果可能会在2024年年底前完全停止生产Vision Pro。
Vision Pro之所以折戟沉沙,直接原因当然是因为售价高昂。与Rokid、雷鸟、XREAL等企业的主流 AR 眼镜仅为千元左右的售价不同,国行Vision Pro起售价高达29999元,是iPhon 16 Pro起售价的四倍左右。
不过,有鉴于售价动辄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的新能源汽车也有消费者买单,Vision Pro销量萎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能给消费者创造太多价值。
与大部分AR眼镜类似,Vision Pro宣传页面的卖点也围绕观影、游戏、办公等场景,无甚新意。苹果很难说服消费者付出数万元的价格,买一台“观影神器”。
更重要的是,尽管Vision Pro的沉浸感更强,但由于需要容纳更多传感器,其重量也显著攀升,达到了600g-650g,长时间使用极易产生疲劳感。
由此来看,Vision Pro固然在硬件层面取得了突破,但其一方面并未探索到杀手级应用场景,扭转AR眼镜“鸡肋”的尴尬定位;另一方面疯狂“堆料”,严重削弱了长时间使用的舒适度,自然难逃被市场抛弃的宿命。
加码AI技术,AR眼镜能否摆脱“死亡螺旋”?
为了摆脱“AR设备销量低迷-生态迟迟难以建立”的死亡螺旋,2023年以来,Rokid、XREAL等AR企业纷纷加码AI技术。
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AR是AI最好的载体,AI是AR最好的交互,这很可能是未来十年最能够改变消费电子和我们终端体验的两个核心技术。”
事实上,结合产品形态来看,AR确实高度匹配AI。与手机二维交互不同,AR设备可以在三维世界中交互。由于多了一个维度,AR设备的交互难度也指数级提高,现有的解决方案并未做到尽善尽美。
反观AI,可以简化AR设备的交互过程。比如,钢铁侠佩戴AR眼镜时,不需要动手或是动身体,依托强大的数字人助手贾维斯即可进行高效交互。
基于这一认知,目前诸多AR眼镜都选择融入AI技术。比如,2023年9月,影目科技推出的AR眼镜INMO Go接入了AI大语言模型,支持实时语音翻译、AI百科、外语陪练等功能,售价1799元。仅52克的“轻量”极大地提升了日常佩戴性,AI 助手、翻译、导航、提词等功能的融入也提高了其实用性。但是,尽管这款眼镜在日本备受追捧,在国内却依然没有出圈。
看起来,尽管AI技术极具想象力,但目前来看,AR终端想靠该技术打开想象空间,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AI Pin、Rabbit R1等设备,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卡顿、过热、断联等问题,很难说服消费者买单。The Verge爆料称,2024年 5月- 8 月,AI Pin的退货量超越了新购量。
但是,翼言认为,随着AI技术及其相关生态的进一步发展,一旦AI技术达到类似“贾维斯”的科幻效果,仅靠语音交互即可实现诸多复杂的功能,那么佩戴更加自然的AR眼镜将不会再囿于生态乏力和交互复杂等困境,有望迎来自己的“iPhone时刻”。
最后,翼言很好奇:Rokid这一次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