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11 月 3 日下午, 2024 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2024 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PI 邓宏魁,与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张涛、李亚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孙斌勇共同亮相颁奖典礼现场。
邓宏魁因开创了利用化学方法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改变细胞命运和状态方面的杰出工作,荣获 2024 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张毅宣读「生命科学奖」的获奖理由,并与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管坤良、林合宁,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刘芹,共同为邓宏魁教授颁发奖杯、证书。
获奖感言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够获得 2024 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在此,我首先要感谢各位捐赠人的慷慨支持,你们的实际行动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普及。同时,我也要向各位评委和提名人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你们辛勤的评审工作,以及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肯定。
我衷心感谢我的家人,这么多年来始终如一地支持我的科研工作。感谢父母培养了我认真做事的习惯,感谢我的妻子和儿子温暖的陪伴、理解和付出,以及岳父岳母的支持,使我能够沉下心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坚持和专注于我的研究。
最为重要的是,特别感谢我的团队以及所有的合作者,尤其是过去 20 年的坚持。我们的工作都是一代代研究生和博士后靠大量的时间和实验积累完成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起成长,所有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建立逆水行舟的化学重编程,离不开长期的专注、付出和努力,当看到病人被我们新建立的治疗方法治愈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变得无比有价值。
我的人生是由许多独特的经历连接而成。首先是武汉大学自由浪漫的环境,培养了我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无限向往。毕业后,我去了当时的上海第二医学院读研究生,也是现在的上海交大医学院,在此接触到了免疫学,将我的研究与医学连接起来了。
特别感恩我在 UCLA 的博士导师 Eli Sercarz 教授和博士后导师 Dan Littman 教授,他们的培养,让我变成了一个对未来更加自信的人。在 Dan Littman 的严格要求下,我学会了敢于挑战最困难的科学问题。
后来,我加入了波士顿一家名为 Viacell 的公司。我曾经一度认为在公司那几年有点浪费时间,使我比同龄人更晚地成为一个独立 PI。但现在回想起来,每段独特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恰恰是在公司工作的 4 年里,我学会了怎样做转化应用研究。
后来在丁明孝院长的引荐下我来到北京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在这里,我碰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理想主义领导者,像饶毅院长、吴虹院长、现任的雪梅院长和最早引进我的丁明孝院长,他们都能帮着我提升态度、格局和情怀。北大不仅是一个适合理想主义者做科研的地方,而且特别容易通过学科交叉、突破边界,实现梦想。
2013 年我通过双聘来到了北大医学部,这里有像乔杰、詹启敏、董尔丹、王嘉东、尹玉新、孔炜、万有这些从事医学研究的优秀科学家们,为我们开展医学相关研究提供了最大的支持。我也要特别感谢谢晓亮主任,在昌平实验室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 self renew 的能力从 1~10 提升为 10~100。在这样的环境里,化学与生命科学连接,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连接,年轻人特别容易成长。就像我们的干细胞微环境一样,有助于青年科学家自我更新和成长。所以,正是每一段的成长和经历串联成了人生的精彩。
我再一次感谢未来科学大奖,它鼓励年轻人去做更有远见、更有冒险精神、对未来更重要的研究,去追求更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工作。同时,我也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有条件、有资源去做这些研究。
要感谢的太多,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无法一一提及,我将永存感激,尤其是我的研究团队。未来的路还很长,未来科学大奖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希望化学重编程细胞疗法可以走到传统药物达不到的地方。我和我的团队会继续努力,希望我们的工作能有助于人类健康,为未来医学做出我们的贡献。
谢谢大家!
未来科学大奖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 2016 年,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迄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 39 位获奖者,他们均是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做出了原创性且产生了巨大国际影响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