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看,照片中这位慈眉善目、意气风发、面带微笑的年轻人正是雷锋同志,而在他的身后便是大名鼎鼎的武汉长江大桥,拍摄时,他才仅有十八岁,这巍峨、壮丽的景象着实令其叹为观止,故而这才选择了合影留念。
这算得上是他生前最喜欢的一张照片,那么大家知道这张照片背后的事情吗?例如它是谁拍的,有什么意义,在拍摄时都发生了什么,别急,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看一看当年的经过吧!
去鞍钢打冲锋!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的一户贫农家庭之中,他的背景算得上是根正苗红,新中国成立后,亲眼目睹了共产党人丰功伟业、土地革命波澜壮阔的他更是打心底里的热爱党、热爱这个国家,因此,虽然年纪尚小,但彼时的雷锋却早已暗暗立下了誓言,今生今世一定要报效祖国,与千千万万党员干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雷锋同志说到做到,他先是在望城县委当起了通讯员,随即又投身到了团山湖农场的建设之中,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已经是不小的贡献了,可雷锋却依旧不满足,他的志向很高,因此当听说国内各大国营企业正在望城县招工之际,没有犹豫,他立刻就选择了参与,其中有武钢、湘钢等等距离家乡较近的单位,按理来说他也应该选择这些才对,但让人感到敬佩的是,最终,雷锋同志却选择了最远,也是最大的辽宁鞍山钢铁公司。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企业,鞍钢彼时正值用人之际,为了赶超美西方的钢铁产量,也为了生产出适用于尖端科技的特种钢材,全公司上下的任务、负担都很重,可以说是分秒必争、昼夜不停,而这也正是他义无反顾投身此处的原因所在。
为了展现自己的决心,在临行之前他还特地改了名字,本来想叫“雷峰”,意为登高望远,坚定方向,还是县委领导给他提了意见,希望他能把峰改为锋,一个是寓意去鞍钢拼搏冲锋,另一个铁字旁也符合一位钢铁工人的气质。
就这样,带着全新的名字,雷锋同志于1958年11月12日晚间踏上了从长沙启程的火车,期间由于路线原因,他亦是来到了武昌站换乘,据相关资料记载,当他抵达车站时已经是11月13日上午八点了,距离发车还有大约七八个小时,因此,闲来无事的雷锋索性就和几位老乡四下转了转,他们逛了当地的商店,品尝了特色美食,不过奇怪的是,一行人最为关注的却是一座刚刚建成没多久的大桥。
1957年10月15日,历时两年,武汉长江大桥总算通车,其意义不可谓不大,一来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二来,这也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标志,不靠资本家、地主,工农群体照样能够修桥铺路,而且修的还是史无前例的跨江大桥,这无疑让广大人民群众充满了对祖国繁荣强盛的自信!
当然也正因如此,雷锋同志才执意要参观一下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并合影留念,而对于这次旅程,他更是印象深刻,在后来《我学会开推土机了》一文中,雷锋便提到了这件事,可以说,在长沙至鞍山长达两千多公里、为期三天的路途中,武汉长江大桥算得上是他的最爱,那张照片也是一样,说是他的宝贝都毫不为过。
这也难怪,在当时那个年代,寻常老百姓可能终其一生都没照过相,对于出身贫苦的雷锋同志来说亦是如此,那么问题来了,在照相机并不普及的当时,这张载入史册的照片又是谁拍的呢?
大桥照相馆
雷锋同志的一生堪称传奇,在不远千里来到鞍钢支援建设后,他开过推土机,次年八月,在辽阳市弓长岭铁矿焦化厂修建期间,他又主动请缨参与建设,1961年初,他在辽阳参军入伍,算起来他在鞍钢的时间并不长,满打满算就只有四百多天,可即便如此,令人感到震撼的是,他却依旧获得了三次先进生产者、五次标兵、十八次红旗手的光荣称号,除此之外一些助人为乐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当然了,这也就是雷锋同志在因公牺牲后,能够成为全党乃至全国道德楷模的原因所在。
而在之后的许多年里,国人对雷锋同志事迹的研究、探索也从未停止过,就比方说这张拍摄于武汉长江大桥的照片便是如此,大家都想知道这到底是谁拍的,雷锋在拍照时又是什么状态,只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半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众人也依旧是一无所获,还是直到2023年2月,媒体这才在偶然的情况下找到了一个人。
此人名叫王孝云,当看到这张雷锋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之际,他表现的十分激动,旋即更是脱口而出道:
“这就是我们大桥照相馆拍的啊!”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武汉人,王孝云显然并没有说谎,从十七岁开始,他便从事起了摄影工作,任职于显真照相馆,二十岁那年他亦是成为了一名正牌摄影师,给不少名人、游客都照过相,由于摄影技术十分优秀,1961年他便被调到了著名的武汉国营大桥照相馆,几十年如一日直到退休。
可以说,王孝云算得上是一位老师傅了,因此,他对于这些老照片也十分敏感,才刚刚看了一眼,他就发现了几处细节,一个是雷锋同志在大桥留影时的角度与照相馆惯用的角度一致,另一个则是该照片使用照相机的型号,即,120照相机。
这种照相机产自德国,价格昂贵不说,操作起来还十分复杂,寻常家庭不可能有,一般只有国营照相馆才会使用,而好巧不巧的是,彼时的武汉唯一有能力配备这种照相机的只有大桥照相馆,当然了,这也就是王孝云断定,这张雷锋同志与武汉长江大桥合影出自自家单位的原因所在。
据王孝云回忆,这张纪念照的收费大概在一块钱左右,并不是当场出片,是需要照相馆根据游客留下的地址事后邮寄,邮费还需要一毛五,很多游客都是这么收照片的,雷锋应该也不例外,正常来说,在照片的角落也会留下“大桥照相馆”的字样,只可惜,阴差阳错,当时给雷锋同志冲洗胶卷的工人可能是疏忽了,也可能是游客太多比较着急,没有做出标记,这才让后世人整整寻找了半个多世纪。
不仅如此,如果大桥照相馆能够一直兴旺,想要找到这张照片的出处也是不难的,但很遗憾,自从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的红火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以至于不少家庭都有了自己的照相机,私人影楼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大桥照相馆的生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后续又足足坚持了十多年,还是直到1996年,大桥照相馆才终于坚持不住宣布倒闭。
虽然之后很快就改制成了私人的照相馆中心店,却终究是抵不过时代的浪潮,在手机兴起之后,他们也只能再度停止营业,并渐渐被武汉人民所淡忘。
在这种情况下,国人找不到出处也就可以理解了,至于究竟是哪位师傅为雷锋同志拍的这张照片,很遗憾此事同样已不可考,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当年的照相师傅大多已经去世,另一方面就算尚在人间,他们每天都要给上百人拍照,每年最少都要拍出上万张照片,在雷锋同志尚不知名的情况下,又有谁能专门记住他的相貌呢?
当然也正因如此,就连照相馆的老员工都从来没有想过,这张照片居然是出自自己的单位。
向雷锋同志学习
因为种种巧合,一张家喻户晓的照片竟愣是找不到出处,还是直到2023年,这才在阴差阳错之下得到了答案,不过问题却也随之出现,这不过就是一张纪念照,为了人们对它如此上心呢?
原因其实不难理解,据相关资料显示,雷锋同志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新闻媒体上的时间是在1963年2月17日,由《武汉晚报》撰写的《驻汉部队热烈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之中,第二次是在同年3月4日,即,由新华社发出、《中国青年》出版,《武汉晚报》刊发的学习雷锋同志专辑。
自此,雷锋同志的大名才算是彻底响彻全国,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期刊物上面使用的雷锋肖像竟全都是这张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照。
不仅如此,在之后的日子里,这张照片也是宣传雷锋精神文章中最常使用的,例如1996年3月6日《长江日报》刊发的《黄德宝热心收藏研究雷锋资料》,还有2011年的《参军前专程在汉停留,少年雷锋曾与大桥合影》等等等等都是如此。
可以说,这张照片已经成为了雷锋同志的标志,至于为何也很简单,只因他本人对这张照片无比喜爱,而追根溯源,雷锋喜欢的其实并不是照片本身,又或是自己的形象,反倒是身后的那座大桥。
据雷锋同志同行的同事表示,当时站在大桥上,大家伙的眼中满满地都是激动,可反观雷锋呢?却突然说了一句“原来全是钢铁啊!”,当众人望向他后,旋即他又补充了一句“这上层的公路桥是钢铁造的,下层的铁路桥也是钢铁造的,这得需要多少钢铁啊!”
可以见得,此时此刻雷锋同志的内心一定满是震撼,出身贫寒的他一定不敢相信,一座跨江大桥居然全身都是用钢铁制成,与此同时,他也肯定在想,如果全国上下都能建起这样的大桥该多好。
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毕竟彼时的中国钢铁产量还并不高,而这也正是鞍钢成立,以及雷锋渴望进入鞍钢工作,为祖国添砖加瓦的根源所在。
换而言之,这张照片已然成为了雷锋同志工作的动力,每每看到身后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就能想起自己的使命,想起新中国钢铁产量任重道远的情况,为此,雷锋也一直将这张照片带在身边,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如此,据他的战友回忆,雷锋平日里很喜欢照相,也经常会给大家伙分享,而在众多照片中,他最喜欢的有三张,除了两张在天安门前拍的外,就数这张武汉长江大桥合影最为宝贝,每每谈及这张照片时,他的脸上也会露出由衷的自豪:
“上面跑汽车,下面跑火车,多漂亮!”
只是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到了现如今,这张照片的原片却找不到了,雷锋的战友不清楚它的去向,大桥照相馆的工作人员也没有保留底片,一系列雷锋同志的崇拜者、雷锋藏品的收藏家,甚至是各大报社手中也只有复制品或纸张,没人清楚它到底在哪里。
为此,相关媒体还特地找到了《人民铁道》单位询问情况,只因在可考的新闻单位中,这里算是最早刊发雷锋同志与武汉长江大桥合影的地方了,但结果却是一样,其工作人员也不知道照片的来源,只是因为这是雷锋唯一一张与铁路有关的照片,这才选定了配图。
事已至此,找寻雷锋与武汉长江大桥合影原片的任务亦是宣告失败,不过这却并不影响人民群众对这位伟大英雄的缅怀与崇敬,自从毛主席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后,这个名字便已然深入人心,他的光辉事迹也传遍了九州大地,他的精神更是永远印刻在了十四亿华夏儿女的心中。
可以说,雷锋同志算得上是真正应了那句名言,那就是“有些人虽然死去,但他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