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
这场战役,可以说是我国在万般无奈之下发动的。
要知道在此之前,越南屡次挑衅中国,我们都是警告而未采取行动。正因如此,越南愈加放肆,后来甚至突破了我们的底线。
尤其是越南对柬埔寨的行动,可以说是打破了我们的底线。
当时我国与柬埔寨关系交好,对柬的行动,就意味着对我国主权和尊严的挑衅,不得已我们只好进行了惩罚性的打击。
文献显示,从1979年2月17日到3月16日,我国仅用了28天时间,就完成了对越的沉重打击,就连越南的首都都唾手可得。
后来为了更高层面的战略,我国在完成对越惩罚后便匆匆撤兵了。
只是关于越战,有一个出人意料的事是,当时的越战有很多新兵参战,有的兵团甚至80%以上都是新兵,甚至有的新兵在上战场之前还没有摸过枪。
要知道,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可是有着百万精兵的,为何越战还要选择新兵参战呢?其背后的原因,也是充满了心酸和无奈。
新中国成立之后,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盟国,中苏关系交好。
那时候,我国为了改善周边环境,对越进行了全面的援建行动。援建程度之深,规模之大,可以说超越了我国对任何一个外国国家的援助。
然而,随着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交恶。后来苏联为了制约我国发展,开始与越南交好,一方面以更优的条件援建越南,另一方面鼓动越南在我西南方向“生事”。
1978年11月,苏联与越南签订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也正因如此,越南才敢在我国边境行挑衅之事。
大国博弈,此起彼伏。也正是苏越交好之际,我国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保持了友好沟通。
1979年2月5日,邓公在完成对美一周的访问,归国后就做出了“对越反击战”的计划。
当时在我国看来,越南不足为虑,最需要防备的是北方的苏联。一方面苏联的军事装备要远胜于我国,另一方面当时苏联已在中蒙边境陈兵百万,不得不防。
正因如此,当时我国的精兵良将都只能率先应对苏联有可能的南下,而越战战场只好由新兵担当了。还有一点,就是为了避免大规模的调兵。
上世纪70年代,虽然我国还保留着200个师的编制,但实际建制情况,还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逢我国大规模建设时期。当时我国经济状况薄弱,为了发展考虑,当时我国只有一部分部队保持着正常的军事活动,大部分部队都参与到了经济建设之中。
正因如此,1976年年初,我国对部队进行了改编改制。那时起,将部队分为两种编制:甲种师和乙种师。
虽然两种师只有一字之差,但从形式到内容却存在着天差地别的差异。
那时候,甲种师是我们常说的主力部队,始终保持着满编状态,一个整编师的建制满编为11000人,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备战,为保家卫国的战争时刻准备着。
而乙种师,虽然也是成建制师,但允许有空额,平时不需要满编,一般兵力保持在6000人左右。
乙种师平时主要参加国家的经济建设,救险救灾,以及各种生产活动,很少进行专业军事训练活动,只是平常的跑操、军姿、仪容等常规训练。
由此,在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很多军都不得不第一时间补充兵员。而有的军下边的三个师,连师的建制都未达到,所以会出现80%以上新兵的状况。
所有的战争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爆发时间和结束时间的不确定性。
这一点从当前的“俄乌冲突”就可略见一斑。当时俄罗斯计划的几个月就可以击败乌克兰,如今两年过去了,战争还没有结束。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虽然刚一开始我们就定性为“惩罚性”的战斗,预计时间不会太长,但具体时间和未来的变数,谁都无法预料。
要知道,当时的越军还有着两大优势:
1、武器装备比较先进。当时越军使用的都是苏联提供的新式装备,性能上优于我军。
2、越军作战经验丰富。对越自卫反击战前,越南与美国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甚至自二战以来,越南就没有停止过战争。
正因如此,越军积累了丰富的战场经验,这一点上我军当时几十年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战斗了,与越军的实战经验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安全起见,我方也不会第一时间拼光了精锐部队,要留够充分的准备和底牌。
这也是,当年越战有很多新兵参战的根本原因之一。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越南战场上,我国英勇的新兵战士并没有退缩,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和锐不可当的实力,碾压了狂妄的越军。
其中,唐立忠和黎雁文就是英勇的代表。
当时唐立忠部奉命攻打一个叫“八牯岭”的地方,敌人在一个垭口设置了3座碉堡,易守难攻,对我部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关键时刻,连长还在犹豫时,唐立忠请命前去炸碉堡。后在战友们的掩护下,唐立忠成功炸掉了敌人碉堡,被授予“爆破英雄”称号,荣立一等功。
还有368团2连7班的新战士黎雁文,当副班长在战斗中牺牲后,他拿起副班长的冲锋枪,连过三道堑壕,最终冲上高地,消灭了不少敌人,立下了赫赫战功。
像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他们都是保家卫国最可爱、最可敬的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读者们,关于“对越反击战中的大量新兵”,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