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期间,苏联援助了我们很多武器,可以说是种类繁多。这些武器中,有二战时期的莫辛纳干步枪、波波莎冲锋枪,还有从德军缴获的武器。
但是,苏联当时已经研制出了大名鼎鼎的AK-47,武器装备的优劣往往决定着战场上的生死,为什么苏联没有给志愿军?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那时,我国的军队装备状况可以用“万国造”来形容,各式各样的武器混杂其中,美式、日式、德式、苏式武器并存。
朝鲜战场上也是如此,总后勤部和东北军区竭尽全力,才勉强为十三兵团配齐基本武器,包括600挺轻重机枪以及370门各型火炮。
第39军的装备情况最能说明问题,这支被称为“美械军”的部队,装备着2400多支美式春田步枪、3000多支M3冲锋枪,还有各式机枪,还配备了7000多支日制三八大盖步枪。
装备混杂,直接影响着部队的战斗力,此时,就要说说苏联的“慷慨”援助了。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行了大规模裁军,数以百万计的士兵退役,大量武器装备需要处理,对于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来说,机会难得。
1951年初,苏联以极其优惠的价格,向中国提供了45个师的轻武器,这些武器虽然品种繁多,但大多是二战时期的装备。
从二战战场上收集而来的武器状况参差不齐,有些甚至接近报废状态,当然,有些装备也非常不错,比如莫辛纳干M1944步枪,设计轻巧,性能优异。
这种步枪射程远、侵彻力强、精度高,志愿军神枪手张桃芳就是用它,创下了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的传奇战绩。
此外,苏联还提供了波波莎冲锋枪、德普式转盘轻机枪等武器,也算是帮助到了战场上的志愿军。
不过,在这批武器中,人们始终没有看到被誉为“枪王之王”的AK-47,这款后来震惊世界的武器,为何没有出现在援助清单中?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时间节点很关键,AK-47在1949年定型,开始投入生产,1953年这款武器实现了生产工艺的变更,这才在苏联军队大量进行装备。
当年,朝鲜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之前,苏联自己也没有将其大规模应用在自己的军队中。
因此,即便苏联想要提供这种武器,也无法满足志愿军庞大的装备需求,生产线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无法在短期内大规模供应。
其次,苏联有技术保密的考虑。AK-47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枪械技术,凝结着苏联军工专家们的心血和智慧。
尽管中国视苏联为“老大哥”,但即使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防安全机密上,谁都不会轻易让步。
苏联并不愿意轻易与他国分享这项重要成果,它明白即便是盟友,在核心军事技术面前也需要保持一定距离。技术一旦外泄,极有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
最后,这款武器还需要进行实战检验,AK-47虽然在试验场上表现出色,但尚未经过实战考验。
战场的实际情况更加复杂,跟试验场完全不同,没有经过实战的考验,就贸然大规模装备它,很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战场上的任何差错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如今,中国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军工体系,大多数武器装备都能实现自主生产,从“万国造”到自主创新,民族自立自强,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