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谷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1300多年前,诗仙李白发出这样的嗟叹。去年十月,我与蜀道开启了一场穿越1300多年的时光相遇。在被誉为“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的广元朝天明月峡,我和小伙伴们从这里出发,开启寻路蜀道之旅。
寻路蜀道从广元明月峡出发。
穿越千年
这是我们走过的道
嘉陵江湍急的水流和两岸绝壁如削的岩石,与明月峡的青峰、江水相辉映时,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时空,来到了李白笔下峥嵘突兀的蜀道。
宽度仅100余米的峡谷,集先秦栈道、古驿道、嘉陵江水道、纤夫道、川陕公路、宝成铁路这“古今六道”于一峡,它完整地展现了古代、近代、现代交通历史变迁的全过程。
不走寻常路的我们,选择了一条凿在半山腰的野生蜀道开启金牛道最初的探寻。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幽深的峡谷。尽管,手脚并用爬行在上面,仍禁不住两腿发抖。
两千年前历史深处,古人用手脚,于高山峡谷里开出一线生机。爬上山顶的那一刻,眼前呈现的景象,让人感慨万千:西成高铁飞驰秦岭之间,京昆高速架于百米高桥之上,宝成铁路穿梭在崇山峻岭之中……它们,与千年古蜀道深情对望,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今人,用现代交通工具重塑时空,打造一条条“超级蜀道”,不同时代的交通动脉在这里交汇,为蜀道的重生和延伸,找到最优解。
寻路蜀道,寻找岁月的遗痕,寻找古人的智慧,也寻找今人的传承与奋斗。
封面新闻记者行走在位于半山腰的野生蜀道。
在蜀道进行现场拍摄。
护此青绿
这是我们遇见的人
翠云廊,蜀道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被誉为“蜀道奇观”。道路两旁高大挺拔的古柏,有“三百里程十万树”之称。其中,树龄最高的剑阁柏已有2300余岁。
在这条古道上,有一群人,每天为古树常青,书写着时代密码。
“这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如果被破坏了,那就是千古罪人。”今年盛夏,再访翠云廊时,我遇见了67岁的护林员石洪林。每天,他都要穿梭在10余公里的古柏林间,仔细检查每棵古柏的健康状况。他虽然不是林业专家,但他却能准确地察觉出古柏存在的问题,“有些沟壑一看就知道是白蚁侵蚀过的痕迹。”
今年2月20日,在剑阁县举行的古柏保护离任“交树交印”活动上,我认识了张大军。作为交树人的他,刚卸任汉阳镇党委书记,他说,“古柏就像我的家人,只要一有时间,我都要去看看它们,这样心里才踏实。”五个月后,当我再次见到张大军时,他已是剑阁县林业局的党组书记,从之前管的434棵古树,到如今的12510棵。
除了他们,我还遇见了古柏“医生”唐天勇、蜀道上百年古宅的民宿主人任文武……
何以青绿?我想,正是千百年来,世代官民的精心守护,才有了今天的苍翠如昔。
行走在拦马墙古蜀道的贾和普。
寻路蜀道,这是我们走过的道。
只此青绿
这是蜀道的美
交通、历史、文化,无不赋予蜀道新的内涵。蜀道难,已不再是唯一标签,蜀道畅、蜀道美,一条大蜀道铺就的锦绣之路,正在与世界对话,也吸引着外界的目光。
今年3月,82岁的美国老太贾和普,带着一群来自美国的朋友从成都出发,顺着金牛道一路向北,至梓潼,穿阆中,到剑阁。这是她第24次寻路蜀道。
2001年,贾和普第一次寻路蜀道时,她兴奋不已:“美丽的柏树倒映在石板台阶上,我几乎停住了呼吸。”2017年夏天,贾和普还带来了10岁的小孙女,祖孙两人在剑门蜀道种下一棵柏树。
为了让更多的外国人看到这条持续了两千年的古道,贾和普每到一处都会记下详细的资料,除了蜀道线路保存情况,还有行车、食宿的情况。2007年,她在美国出版了《中国古蜀道徒步指南》。她说,“这是我用脚走出来的一本书,书里说的每一个地方,我都亲自走过。”
持续三个月的寻路蜀道之旅,我们以“脚力”重走蜀道之路,以“眼力”捕捉遗址遗迹,以‘脑力’对话蜀道专家,以“笔力”再现蜀道新画卷。最终,以上百篇原创作品、全网过亿的阅读传播作为答卷。
在2023年首个国家生态日推出的《蜀道翠云 两千年见树如面》XR沉浸式新闻情景短剧,则是以融媒视角,技术赋能新闻产品,传播多元蜀道的一个缩影。
2024年立冬,11月7日,记者节前夕,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这个讲述千年传承的守护故事,荣获融合报道三等奖。
此时此刻,回首寻路蜀道的点点滴滴,我们到底寻到了什么?有守护,有开拓,有进取,在变与不变中,还有无尽的思考和启示……
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
寻路蜀道,没有终点。
XR沉浸式新闻情景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