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正文
近年来,弥勒市积极探索“以粮稳烟、以烟促粮”协同发展模式,推动烟叶发展融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守住“粮袋子”、稳住“金叶子”、鼓起“钱袋子”。
近日,弥勒市五山乡石头寨村委会龙里村小组的“烤烟+红薯”套作试验示范种植地传来好消息,经过专家的现场测评,“烤烟+甘薯”套作试种成功。
五山乡龙里村:“烤烟+红薯”套作模式圆满成功
今年6月,“烤烟+红薯”套作试验示范项目作为重点之一,在福城、东山、五山三个片区进行试种,每个片区开展约200亩的示范试验种植。
近日,弥勒市“烤烟+甘薯”套作试验示范项目迎来了重要的验收时刻。市烟草产业发展中心、市烟草公司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等部门技术人员及专家们齐聚田间地头,共同见证了这一创新模式的成功实践。
平均亩产超2吨,“烤烟+红薯”模式成功
走进五山乡石头寨村委会龙里村小组的种植试验地里,一垄垄红薯长势喜人,测评工作人员与村民们一同挥舞锄头忙碌采收,地里一片丰收景象。
出土的红薯个大皮薄、肉质饱满。
专家们现场对红薯的产量进行测产,并对土壤情况、生长情况以及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显示,套种试点不仅没有影响烤烟的产量和质量,反而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红薯的产量,实现了“一年多收”的目标。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 杨万林】:从测产结果来看,通过一株烤烟栽四棵红薯,这样的密度产量是最高的,平均产量已经超过了2吨,这种模式是非常成功的,也是适合本地的。
种植户钱家亮:省时省力,经济收入显著提升
村民钱家亮家往年的烤烟与红薯是分开种植,今年参与试验套种后发现,“烤烟+红薯”套种不仅省时省力,产量产值也提高了。
【五山乡种植户 钱家亮】:今年我家种植烤烟24亩,套种红薯7亩,以红薯单价2元/公斤来算,每亩收入有2000元左右。经济收入提高了,我们农户都非常高兴。
五山乡:继续探索套种模式,拓宽增收渠道
据了解,今年五山乡积极争取“烤烟+红薯”套种项目260亩,在测产中,亩产最低1334公斤,最高2056.58公斤,实现烤烟、红薯双丰收,土地亩产值显著提升,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五山乡宣传委员 赵春】:下一步,五山乡将继续探索“烟+瓜”、“烟+花”、“烟+花生”等套种模式,为群众增收拓宽渠道,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弥勒市“烤烟+红薯”双耕作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有益借鉴。下一步,弥勒市将继续深化“烟+N”套种模式的探索和推广,加强与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合作,不断提升套种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弥勒“一地两种”保粮稳烟双丰收四大成效
近年来,弥勒市积极探索“以粮稳烟、以烟促粮”协同发展模式,保粮稳烟取得了卓著成效。
目前,全市累计开展粮烟协同种植36.16万亩,稳定粮食种植38.38万亩,稳定烤烟种植17.46万亩;示范区“一年三熟”亩均预计实现助农增收6800元,其中,实现烟叶亩均收入4800元,增加粮食亩均最高收入2000元,同比增收41%。
成效一:“机制协同”推动粮烟“双稳”
依托村党组织组建种植型合作社30家,依托烟叶工作站组建服务型合作社9家,100%覆盖核心示范区,形成种植型合作社“管农户、管土地、管产业、管设施”、服务型合作社“管服务、管业务、管项目、管创新”的“两社四管”协同发展格局,推动种粮与种烟协同开展。
先后建设“烟+豆”示范区2个、“烟+薯”示范区3个、“烟+玉米”示范区1个,培育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30个,推动优粮与优烟协同提质。
成效二:“土地协同”促进粮烟“双保”
明确粮烟协同发展三年规划面积52.8万亩。截至目前,粮烟协同发展规划面积已完成36.16万亩,完成率达68.5%,切实保障有地种粮、有地种烟。
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改良,建成水利设施59座、管网22件、沟渠44条52.2公里、机耕路57条55.94公里,土地整理1.22万亩,把贫瘠山地变为良田沃土,有力保障“好田好地”种“好粮好烟”。
开展粮烟协同示范区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整理、破埂并田,让“小田”变“大田”。采取“返租倒包”方式,推动示范区农田稳定、烟田“回流”、集约利用,着力保障粮烟协同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产业化发展。累计流转土地3.836万亩,建成粮烟协同发展示范基地5.26万亩。
成效三:“服务协同”助力粮烟“双优”
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院士团队、云南省农科院经作所、云南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等科研团队,研发“烟+薯”“烟+豆”粮烟协同绿色高效套作技术,在福城街道、东山镇、五山乡3个片区组织开展套作试验示范及数字采集,开展试验田720亩,以科技激发粮烟协同发展新引擎,助力农业绿色、优质、安全、高效发展。
推动粮烟协同生产减工降本、轻简作业,研发2台适宜移栽机型,引进11台推荐目录农机,推广全程机械化面积6.66万亩,亩均节省人工2人。实现“香叶智农”平台线上服务年交易订单10.45万个,推动粮烟协同智慧化、机械化、现代化发展。
建立“粮烟协同示范区管理网格”,形成技术员网格72个、烟技员网格122个;开展“ICIS”差异化精准服务,为农户提供“一对一”的产业管理、指导、扶持,促进粮烟稳产增量、提质增效。
成效四:“产业协同”实现粮烟“双丰收”
示范推广“烤烟—玉米、水稻、红薯、高粱—烤烟”轮作技术、“烤烟+大豆、红薯”套作技术,试点推行“烤烟+大麦+油菜+蚕豆+苦荞”烟后模式,以“一年两种”促“一年三熟”助“一田多收”。目前,开展粮烟轮作种植11.59万亩,开展粮烟套作种植0.65万亩。
引入企业负责种源、技术、加工、销售,三方合作推动粮烟双种、双产、双销。目前,实现粮食订单面积5.05万亩,烟叶订单面积17.46万亩。
培育粮农+烟农“双职业”农民5707户、占比46.1%,通过土地流转增收427元/亩、产业发展增收2000元/亩;打造粮烟“双产业”村集体经济组织30个,通过土地流转及产业服务实现收入220.4万元。
总编/杨锐
责编/张云龙
值班编辑/徐良
记者编排/邱少瑞 李猛
下载弥勒头条客户端
获取更多资讯
弥勒融媒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