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山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实地调查如火如荼进行,
普查队员们探访于城镇乡野、古堡遗址,
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处古迹,
用初心守护每一件文物。
现在看到的,
是介休市“四普”工作的日常:
他们深入街巷和山野,
在偏僻的角落里,
定位不可移动文物点,
测量、记录不可移动文物现状,
一丝不苟地摸清文物家底。
介休市有“三普”登记文物单位458处,截至目前,“四普”已复查242处,复查率达到52.8%。介休市“四普”工作队深入村居田野,积极开展地面踏勘、走访群众、收集线索等,加大文物新发现力度,已收集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线索17处。
▲普查现场,
为了精准测量位于文峰塔塔身的石碑尺寸,
队员们“爬高上低”。
▲普查前期,“四普”专家组成员、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研究员刘宝兰(左三)
来到介休为普查队员们答疑解惑。
在此次普查中,先进技术和专业设备大显身手。RTK、无人机、手持采集终端等,提高了数据采集处理效率,提升了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普查队员用笔触记录每一个文物点,用镜头捕捉每一个瞬间,用心灵去感受每一段历史的温度。
▲龙泉寺位于介休市连福镇靠龙庄村,
建于山沟之上,因废弃多年早已没有路,
普查队员们手脚并用,沿着山涧前行。
▲很多不可移动文物建造在山上,
边界“点位”在深沟边,
普查队员相互配合,进行精准测量。
野外分布着大量遗址、墓葬、碑刻等古代遗存,因为距离城市较远,队员们几乎一整天时间都要在普查点奔波。深入荒野之际,一路披荆斩棘,没有路那就开出一条路。翻山越岭,树枝就是“登山杖”;跋涉荒野,脚印就是“指南针”。无论再难,队员们也要咬着牙爬到不可移动文物所在的地点,只为了近距离看看它的现状。
▲漫步在草丛里,
普查队员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刺猬”。
普查工作时时刻刻充满着挑战,介休市“四普”队的队员们对此深有体会。进入秋季以来,雨水天气不期而至。有一次,上山时还是晴空万里,走到半山腰却突然下起了雨,路面湿滑、泥水横流。面对艰难的路况,队员们相互配合,在路面撒了些干土,司机师傅小心驾驶,让汽车“蹒跚”前行。到达山上后,队员们迅速穿行在陡峭的山坡和湿滑的土路间,仔细勘察、测量、拍照记录,以确保文物数据的准确性。
▲普查时,
队员们需要对不可移动文物本体
进行测量、绘图、标本采集、拍照等工作。
普查队员温超告诉记者,那是他们感到最危险的一次经历。随着工作的进行,天空逐渐放晴,此时队员们才意识到已是中午,饥肠辘辘。测量结束后大家便坐在山顶,拿出泡面充饥。虽是简单的一餐,但在这个时刻,大家都感到无比满足。
▲田野考察路途遥远,
蹲在路边吃泡面是普查队的日常。
寒深露重,秋浓夜凉,介休“四普人”分秒必争,加班加点地奋战在实地调查一线,他们不仅是介休“四普”工作的代表,也是山西“四普”战线上众多文博工作者的缩影。
▲普查任务完成后,大家在路上有说有笑,
镜头定格下这个快乐的时光。
文|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轶琼
图|介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