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消息,欧盟委员会宣称已结束反补贴调查,并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BEV)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将被课以17% - 35.3%不等的反补贴税。
就欧盟针对中国电动车反补贴调查的终裁结果而言,中方表示不予认同且不能接受,而且已经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起诉讼。此外,双方的技术团队正在开展新一阶段的磋商,力求尽快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防止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一事最终成为定局,不过这一举措并不会让欧盟的汽车产业重振旗鼓。
中方已多次表明,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的反补贴调查包含众多不合理、不合规的地方。这种做法打着“公平竞争”的旗号,实则是一种保护主义行径,是在进行“不公平竞争”。对于该调查的裁决结果,中方并不认同,也无法接受,所以中方已经依据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提起诉讼。
一直以来,中方都倡导通过对话和磋商来化解贸易争端,并且在这方面竭尽全力。当前,双方的技术团队正在开展新一阶段的磋商工作。中方希望欧方能够秉持建设性的态度,与中方一同向前推进。双方要依据“务实、平衡”的原则,彼此关照核心关切,从而尽快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防止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
德国属于欧盟内部反对加征关税的主要力量。我国是德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在汽车行业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德国对我国市场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我国也是德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基于这些情况,在欧盟内部进行相关投票时,德国坚决反对针对我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德国总理朔尔茨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明态度,着重指出中德两国在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经贸合作关系,并且呼吁要维持两国之间正常的贸易往来。德国持反对立场,一方面是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日后遭到我国报复性的贸易措施。
在此次中欧电动车的纷争当中,这并非单纯的贸易战,更像是一场利益的博弈。中欧双方都有着各自的考量,欧盟旨在保护本土市场,而中国则期望扩大出口规模。这一纷争全面地展现出国际贸易所具有的复杂性。从表面上而言,这是贸易方面的争端,可实际上却反映出产业竞争力的相互较量。欧盟企图借助关税手段来对中国电动车进行限制,然而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下,这种方式能否切实发挥作用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并且,中国的车企在这场较量里所呈现出的灵活应对能力,也充分表明中国制造的实力相较于以往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
中欧之间存在的争端使企业陷入困惑境地。在中国车企的全球布局规划里,向来具备高度的灵活性。欧洲是中国车企的一个重要市场,但绝不是唯一的市场。欧盟出台关税政策后,中国车企把目光投向了其他地区,像是东南亚和南美。这两个地区有着较为稳定的政策环境,并且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奇瑞汽车在西班牙推迟生产计划这一情况,就很好地体现了中国车企的观望态度。欧盟试图用加征关税的方式,迫使中国车企到欧洲投资,可这种策略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让自己陷入不利局面。中国车企从欧洲撤离,这使得意大利汽车行业的发展变得更加艰难。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对外宣称是为了“公平竞争”。实际上呢,就是因为中国电动车哪怕仅比他们的产品便宜几欧元,也会对当地市场造成冲击。要知道,贸易战的核心目的并非获取多少金钱利润,而是争夺市场份额。当我们在中国电动车市场占据足够份额的时候,日后即便涨价也不会存在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