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少夫,1909年6月21日出生在镇江。原名宝源,笔名邵芙、庞舞阳等。
他的父亲原籍山东滕州,原名卜世良,后改名卜善夫,自学中医有成,在镇江、南京一带行医,曾列南京中医考试第一名,颇负医名。因为在镇江、南京、扬州三处地方跑,所以生的几个孩子出生地不一样。
1929年,卜少夫到上海中国公学学习,一学期后转入上海中央艺术大学。1930年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新闻科。
毕业后的卜少夫曾任嘉兴《民国日报》,南昌《真实报》,南京《新民报》、《扶轮日报》、《新京日报》编辑和采访主任等职。抗战时期任《巴城新报》香港特派员、香港《立报》编辑、广州《民国日报》、《武汉日报》、香港《大公报》战地特派员、记者。
40年代,卜少夫曾任贵阳《中央日报》资料室主任,重庆《中央日报》副总编辑,及中央周刊社编辑。
1945年创办《新闻天地》杂志,《新闻天地》图文并茂,而且重要消息都以“内幕”自居,吸引了一批忠实读者,市场规模很大,具有较大影响力。
他独力支撑《新闻天地》杂志达56年,创中国期刊刊龄之最,并为1945年至1949年留下了大量的政治史料与社会史料。
上图为1949年出版的民国杂志《新闻天地》60期封面。封面人物是主席和江青。
抗战后,卜少夫任《中央日报》总编辑,上海《申报》副总编辑,中国新闻专科学校教授、复旦大学副教授。
大陆解放前夕他去了香港,1951年发起成立香港《自由人周报》,1954年任香港联合书院新闻系教授。1965年创办《旅行》杂志。1978年任世华观光事业联谊会香港召集人。曾被增补为台湾“立法委员”。后为《新闻天地》社社长,《旅行杂志》社社长。在港台他最早反对“台独”,他原本疏离大陆,1990年起参与两岸和平统一大业。
卜少夫88岁至91岁间,将近三年,日日于香港星岛日报写专栏,以如此高龄尚如此勤于笔耕,实为少见。
蔡澜和卜少夫相识,非常佩服这位老前辈,他曾经写过一篇纪念卜少夫的文章:
阅报得知老前辈卜少夫先生去世,八十几岁。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人没有白活。”
是的,八十几岁人喝起酒来有如二十几岁的年轻小子,一杯灌完又一杯,笑嘻嘻地,旁边的朋友都说:“要是到了六十岁还能像他那么喝,已经心满意足!”
卜少夫先生是位举足轻重的政治评论家和报人,尤其在台湾方面影响力很大,还记得年轻时,读家父订阅的《新闻天地》,薄薄的一本,内容丰富,就是卜少夫先生一手一脚主办的。
来了香港后遇见卜少夫先生,我这个无名小卒他不会认识。介绍之后,老先生把我抱得紧紧:“听朋友说,你也爱喝酒?”
后来数次的宴会中,我们都坐在一起,话题不离酒,卜少夫先生逢酒必喝,逢喝必醉,但绝对不麻烦别人,醉后就笑嘻嘻回家。这一点,我向他学习,也能像他那么喝了。
我们欣赏的是辛弃疾的词:“昨夜松边醉倒,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卜少夫先生还拥有丰子恺先生的一张画,题的正是辛弃疾的这首词。
有一回,听人家说卜少夫先生要把他的藏画拿出来卖,但价钱标得相当高。
友人说:“我向他说,是你要买的,他一定算便宜。”
如果这种事也做得出,就不配和卜少夫先生交朋友了。我谢绝友人的好意。
卜少夫先生有位弟弟叫卜幼夫,酒量没有哥哥那么好。而卜少夫先生的哥哥,就是鼎鼎大名的无名氏先生,我们年轻时看他的书看得入迷,倪匡兄也很喜欢,听说无名氏来了香港,即刻请他到夜总会去泡舞女。
无名氏先生抓着少女的手:“这么年轻,就堕入火坑,真可怜。”
舞女瞪了无名氏先生一眼,逃之夭夭。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