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周末会发起新冠感染情况投票。
根据我的读者投票数据显示:
截止11月3日,7天新增感染比例为1.93%,相比上周有小幅下降,仍然维持在2%附近的低谷期。
由于不同的公开投票,因为样本不同,数值本身差异比较大,横向对比不具有参考性,但数值变化趋势是大致一样的。
我的读者投票数据、中疾控数据、香港和澳门的新冠疫情数据,这4份数据过去这一年多的趋势变化都是一致的。
我对过去这一年半的投票数据总结的规律,如下:
7天新增感染比例在3%以下,可以视为低谷期。
如果7天新增感染比例高于3%,就需要警惕一些。3%-5%是一个需要警惕的区间。
如果高于5%就可以确认新一波疫情高峰期的到来。
这个从这张图可以看得比较明显。
再看看澳门的新冠疫情数据。
澳门本周的7天新增感染病例数是43例,比上周的42例有小幅反弹。
也可以认为,澳门的新冠疫情数据也是“触底了”。
澳门过去这一年多,新冠疫情低谷期的极低值,差不多就是单周新增40-50例的水平。
香港的新冠疫情数据,也处于极低值附近。第43周(10月20日-10月26日),7天新增感染病例38例,上一周则为34例。
香港的疫情数据也处于触底状态,当然,香港目前的新增数值也是低于去年11月的低谷期,属于较低水平。
综合香港和澳门的数据看,目前虽然读者投票数据的新增感染病例有小幅反弹,但整体还是处于新冠低谷期。
当然,还是我一直跟大家说的,当前的新冠低谷期,只是相对低谷期,只是感染概率比高峰期低很多,但不代表不会感染。
我就是一个很典型例子。
我是10月20日接触到了传染源,然后10月22日出现头晕,持续一天好了。
10月23日开始咳嗽,除了咳嗽,并无其他症状,也没有发烧。
10月25日,咳嗽加剧。
10月26日,新冠检测检测阳性,这也是我第二次阳。我首阳是2022年12月。
过去这一年多,我每次有出现流感样症状,都会第一时间做新冠抗原检测。
这次我也是出现症状后,每天都会做新冠抗原检测,但前4天检测一直是阴性,到第5天才检测出阳性。
10月29日,新冠检测转阴,这次阳性持续了4天。
直到今天,我还是有每天检测一次新冠抗原,仍然还是阴性。
目前我家人,老婆孩子是都还没有出现症状,小白有咳嗽,但也没检测出阳性。
这也多亏我第一天出现症状后,虽然没有检测到新冠阳性,但我基于谨慎一直在家里戴N95口罩,并和家人分开吃饭。
在检测出阳性后,也是第一时间自我隔离,才避免传染给家人。
我这次症状应该来说还算是比较轻了,除了咳嗽没其他症状,不过我咳嗽还相对严重一些,严重的时候感觉都要把肺咳出来了,我在2020年之前,是十几年也没咳嗽这么重。
不过好得还比较快,11月5日就基本不咳了。
我算是体质比较好的人,一年到头很少感冒咳嗽,小时候发过一次高烧。长大后,我起码有十几年是没发过烧。
一直到2022年12月首阳后,才发了一次高烧。
我自己也是感觉到新冠病毒对我身体素质的伤害,过去一年能明显感觉到身体素质不如以前,当然很多人会倾向于归因于身体老化。
但作为还没有40岁的人,我觉得怎么样也不至于以2022年12月为分界线,前后会有明显感觉的身体素质差异。
但对于新冠病毒危害不了解的人,是完全不会归因到新冠病毒身上。
比方说,新冠病毒感染后对心脏的伤害,也是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所以即使有人在感染新冠后,突发一些心脏猝死案例,也没人会归因到新冠上,新冠病毒就这样隐藏在了幕后。
这是当前全球舆论都普遍存在的无视新冠病毒客观危害的现象。
所以在上个月10月14日,美国心脏协会都有些看不下去了,发表了一个科学声明,提到与新冠感染相关的心率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这个声明里提到,“新冠病毒可引起心律失常症状,风险范围从良性到危及生命。尽管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其病因,但导致这些心律失常的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研究人员表示,病毒直接入侵、自主神经张力变化、低氧血症、炎症和免疫介导现象都与此有关。”
该声明涵盖了与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的具体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源性猝死。该研究的作者表示,关于心律失常对疾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影响和加剧性心律失常仍存在争议。
这个声明还提到几个重点:
1、用于治疗新冠的P药,与心血管药物之间存在显著的药物相互作用。这个意思是P药不能跟心血管药物一起使用,会有相克作用。
这个其实是早在2022年就有过相关研究。
包括抗心律失常和抗凝药物以及抗生素和消炎药物,也是不能跟P药一起服用。
2、如何最好地管理由新冠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声明称,新冠感染导致心肌炎并不常见,但预后不良。在极少数情况下,心肌炎也可能与新冠疫苗有关,但通常预后良好。
目前尚无一致证据表明接种新冠疫苗会增加普通人群心律失常或猝死的风险。
3、临床稳定且可以走动的新冠阳性患者的风险远低于严重感染者。
4、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常见症状在感染新冠数周或数月后出现,被称为SARS-CoV-2 急性后遗症 (PASC)。这包括疲劳、呼吸急促、心悸和认知功能障碍。
这顺带打脸了过去两年长期鼓吹新冠感染没有后遗症的国内各路专家。
英国生物银行对7584例新冠感染患者进行了长达18个月的随访,与当代和历史对照受试者相比,主要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了50%,全因死亡风险增加了5倍。
这些研究,都充分说明了,新冠病毒感染对心脏的伤害,而这还只是新冠病毒对我们全身伤害的其中一部分,而非全部。
新冠病毒并不只是会引发肺炎,并不是只攻击肺部,实际上新冠病毒感染后,会在2-3天内就迅速感染全身组织器官,包括会突破血脑屏障,感染我们的大脑,并且早在几年前,美国就通过对大体老师的解剖研究发现,一些感染一年的人,在死亡后的解剖里,仍然可以在组织器官里发现新冠病毒,并且还保持活性。
新冠病毒感染后,就会长期潜伏在我们组织器官,并且保持活性,这可能是五花八门长新冠的原因。
新冠病毒,实际上是一个攻击我们全身器官的病毒,只不过我们如果器官健康,这种攻击不明显,但如果我们哪些器官比较薄弱,往往就会给病毒可趁之机。
这也是很多人认为,新冠病毒专挑我们薄弱的地方攻击。
现在绝大多数人感染了新冠,也并不知道自己阳了,大都就是当做流感。
但新冠病毒的危害,又比流感大很多。
日本今年前4个月,新冠死亡人数是流感的十几倍。
像我这次二阳,如果不是我出现症状后,持续每天自己做检测,我也发现不了自己阳了。
大多数人并不会出现症状后做检测,而会做检测的人里,大多数可能也就做一次,会在出现症状后每天都检测的人是少之又少。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误以为新冠病毒消失了,但实际上只是不检测不会有。
这也是新冠病毒危害的隐蔽性,让普通人察觉不到新冠病毒的实际危害,但又被新冠病毒长期重复感染,不断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总体来说,人类对于新冠病毒的认知其实还不够了解,对于这样一个还充满未知的病毒,我们能做的,还是尽量去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少感染,尽量晚感染。
认知改变命运。
本文作者:星话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