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酱说:
世间繁杂,唯有内心充实与坚定,方能处乱不变,悠然长存。文物如此,人,也如此。
全文2244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
编辑丨人民酱
作者 :米饭 来 源: 少年商 学院( ID : youthmba )
芬兰纪录片导演皮尔乔·汗卡萨罗曾说:“两个剧情片导演见面的时候,总是在讨论钱。而两个纪录片导演见面的时候,总是在讨论世界。”
而这也正是我想让娃看纪录片的原因。
在我看来,纪录片最大的魅力是真实。
从小爱看纪录片的孩子,思维格局与眼界都不一般。
一部好的纪录片,能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更像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观看过多部影片后,我最推荐的还是这部央视历史纪录片——
《重生技:化腐朽为神奇》
所谓央视出品,必为精品。
这部纪录片一共八集,每集讲述一件文物,以现代科技角度关注尘封国宝“涅槃重生”以及“永葆青春”的过程。
看完才知道,原来文物也会有“老年病”,它们甚至还会患上“癌症”。没办法,这都是埋在地下千百年所落下的“病根”咯。
那怎么办呢?别怕,一剂“黑科技”,包你药到病除!
采用高科技手段,为“生病”的文物进行一系列的诊断与治疗,如:拍CT、照X光、打点滴......
甚至还会借助大蒜、薄荷等神奇力量,为文物“重拾青春与活力”。
科技与文物相遇,究竟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各位家长不妨趁着暑假,带娃一起走进神奇有趣的文物修复之旅,感受这部短小精悍的精彩作品。共同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文化,学习新奇有用的化学知识。
有一分能力,做一分事
在三星堆挖掘工作中,考古人员遇到了最大的难题——象牙的提取与保护。
挖出的象牙,已完全失去了基本的形态,处于粉化状态。
早在两千多年的古蜀国,象牙就被视为尊贵的象征。
在三星堆遗址中,每一个祭祀坑的最上层都铺满了象牙,下面才是青铜器和玉器。
尽管这样,象牙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它里面所蕴含的古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我们探索和了解古代经济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密码。
除此之外,象牙还是一种天然有机质,对于霉菌来说,可是寄居的好地方。
象牙出土后,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快就会被分解掉。
这时就需要一种灵丹妙药,让象牙不再腐朽,那就是大蒜。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姜标研究员从古埃及中获得灵感,古埃及人用大蒜来包裹木乃伊,把大蒜捣掉后,用布将死去的法老包裹起来,便能保存至今。象牙亦可如此。
不得不说,大蒜也忒有本事了!
从大蒜中提取的大蒜素碰到霉菌后,会分解出硫酸类化合物,很容易与霉菌上的蛋白结合,从而把它消灭。
于是,研究人员将大蒜捣碎,用有机溶剂将大蒜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后,大蒜素终于被提取出来。
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头大蒜中,大蒜素的含量极少,就算把全国一年的大蒜都用来制造大蒜素,也是杯水车薪。
没办法,化学工作者只好反复进行测试研究,这才得到了高纯度的制剂。
这时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提取出来的大蒜素是要往文物上涂吗?真的不会很臭吗?
别急,姜标研究员给咱们科普了一番。
原来,大蒜素本身是不臭的。我们之所以觉得臭,是因为它里面有一种叫乙硫醇的化合物。
这就是导致我们切蒜流泪的因素。
只要把它稀释到一定浓度,臭味也就自然消失。
最终,咱们所看到的像口香糖一样的东西,其实就是姜标研究员团队所设计出来的大蒜素产品。
这不仅能够保护文物不再受霉菌的入侵,还能用于象牙等文物的提取与保护。
36年前,由于技术的不成熟,难以保护脆弱的象牙,科研工作者主动暂停了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工作。
而现在,之所以会重启,较大程度上来自于科技工作者们在封护、保湿、存储和除霉等方面的技术突破。
科学技术的进步,让更多的文物得以“重生”。
这从中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一分能力,做一分事。
有多大的能力,我们才去做多大的事。若明知不可为,为而为之,最终可能会适得其反。
不得不感叹,科技,真的能改变很多东西!
感悟考古人的创新与恒心,
学习科学小知识
给人和动物打针,这是很常见的事情。
但你听说过,给木头打针吗?这我还真的第一次见。
这次要“治疗”的是明嘉靖三十八年内官监太监赵谅的棺椁,充满故事又饱经创伤的“皮肤”,究竟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
为了更好地为漆棺“做手术”,研究人员还特地为它建造了一间“ICU病房”。
手术第一步,当然是先处理磕破的“皮肤”。
因为皮肤开裂的地方,最容易滋生细菌,如果不加以处理,木头可就要遭殃咯。
先用防霉剂加酒精再加水,配成一个防霉剂体系,然后对漆皮表面进行擦拭。
虽说表面的霉菌可以靠擦拭药剂来消除,可这“疾病”早已深入骨髓,难以根除,怎么办呢?
打针呗。
研究馆员将针扎进木的椁板里,除霉剂会顺着输液管进入“机体”,继而渗入全身,将每根“毛细血管”里的霉菌通通清除。
虽然“疼”了点,但漆皮终于拥有了健康的“体魄”。
手术第二步,修复破损的皮肤。研究馆员将脱落的漆皮进行了一些科技检测,发现漆皮很薄,并且它的组成有五层,加起来只有0.1mm,一触即碎,还能拼凑回来吗?
一般来说,是不能的。但如果是因为太干而易碎,那么将它变软,是不是就可以了?
研究馆员一共筛选出12种回软剂,最后选用PEG(聚乙二醇)。
你知道吗,我们生活中用到的一些护肤品,如洗面奶、面霜、护手霜等,都具有聚乙二醇成分,它是一种保湿剂,也具有回软功效。
满身羟基的聚乙二醇,擅长抓住身边和空气中的水分子,将水分填满皮肤空隙,从而起到舒缓、软化的作用。
看完以后,化学知识蹭蹭上涨!!
那用到漆皮上,也有这样的效果吗?
能是能,只是工序有点复杂。
首先得泡,其次是清洗,然后再泡到回软剂里面,最后用有机玻璃板夹住并封起来。
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能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啦!
有时遇到“闹小脾气”的漆皮,还会拿熨斗熨,帮助回软。
掉落的漆皮一共300多块,都要逐一贴回去,这就对粘接剂以及技术的要求比较高。
粘接剂过稠,漆皮会皱,粘接剂过稀,就会粘不住。
经过专家论证,最终选择了天然漆作为粘接剂。
研究馆员用小毛笔蘸取适量的大漆,把漆皮贴回去,然后用喷过PEG(聚乙二醇)的纸吸附多余的漆。
最后,用喷过PEG(聚乙二醇)的宣纸,将粘贴过的部位固定。整个回帖流程就完成了。
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一幅惊艳众人的明代“清明上河图”。
除了象牙和漆皮的“重生”小故事,片中还向我们呈现了丝绸、青铜、书画、凤冠、竹木漆器以及彩绘陶器等文物的修复之旅。
影片虽短,但意义非凡。
文物之所以能“重焕青春”,离不开文保科技工作者们的努力与尝试,创新与开拓。更重要的是,还是“黑科技”的帮助。
他们的共同目的,都只是为了让文物能够保存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在这里我想问一下大家,文物为什么会残损与发霉,是恶劣的地下环境所造成的吗?
其实不是的。
造成文物受损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变化。
环境在不断变化,而文物没变,那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
首先就要适应变化。
就像我们人一样,天冷了会穿衣,饿了会找东西吃......
我们这一生都在经历变化,适应变化,与变化和解。
当我们去认真对待“变化”的时候,它往往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在修复文物的事情上便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修文物这件事情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明明知道它迟早会再坏,可为什么还是选择修复?
只因它们是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时代送给我们的宝贵“礼物”。尽管被岁月磨平了痕迹,但它们依旧灿烂辉煌。
通过纪录片《重生技:化腐朽为神奇》,能让孩子感悟考古人的创新与恒心,学习课本上未曾见过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告诉他们,要有一颗不骄不躁的心,遇到问题要勇于解决、迎难而上,方能成就更好人生。
还记得影片中的一句话:
“世间繁杂,唯有内心充实与坚定,方能处乱不变,悠然长存。文物如此,人,也如此。”
*来源: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国内领先的国际素质教育平台,380w+高知父母都在关注,帮助6-16岁孩子发现兴趣并树立目标。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许你会喜欢
【社交】
【方法】
【真实】
【羡慕】
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 dangyang002 )为好友,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
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