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作品中,海盗题材无疑是一个独一份的存在,既特别又十分引人瞩目。

从《加勒比海盗》系列的奇幻冒险,到《黑帆》中对海盗生活的深刻描绘,再到《海贼王》对海贼世界的幻想构筑,这些作品不仅让我们对海盗文化充满了好奇,也让我们对海盗这一历史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当我们沉浸在这些虚构的故事中时,是否曾想过,其实这些故事大多都能在我国华南海面上的真实海盗中找到原型,他们的故事甚至比影视作品更为传奇、更加精彩!

背景

我国海盗的历史,还得追溯到元末明初,日本正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战争中失败的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倭寇”。

明朝建立后,因为国力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因此倭寇未能酿成大患。但到了正统年间,这个就是明英宗朱祁镇执政的时期,明朝政治的腐败,海防松弛,倭寇气焰便日益嚣张。此时,中国转入闭关自守状态,明禁民出海法令竟实施200年之久。

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大亚湾现存的两座所城:平海和大鹏。这两座所城互为犄角,拱卫着当年的大亚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限制了正常的海上贸易,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加剧了,导致许多沿海居民和商人失去了生计,从而转而从事走私和海盗活动。

明朝中后期的政府在对海防的疏忽也是海盗活动兴起的原因之一。例如,一些海盗利用了明朝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官员贪污受贿,以及海防力量的弱点,从而大肆活动。

16世纪正值欧洲列强开始东扩的大航海时代,他们对亚洲的贸易兴趣日益浓厚。而中国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日本、葡萄牙等国的商人和海盗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沿海地区,与当地的走私商人勾结,形成了复杂的海上贸易网络。这些非法贸易活动往往伴随着暴力和掠夺,使得倭寇问题愈发严重。但其实,倭寇并没有很强大,很多都是落魄的日本浪人,他们大多都是依附于华人的海盗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当中较为知名的就是王直和后来的郑芝龙,也就是郑成功的父亲,他们都是亦商亦盗。控制着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王直的势力虽然强大,一度被明朝招安,但最终因为政治斗争和朝廷的不信任,被胡宗宪诱捕并处决。郑芝龙在政治上比王直更为成熟,他没有轻信朝廷的承诺,始终保持自己的海上力量,并最终成功地与明朝合作,成为福建总兵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明清时期,流传着许多关于海盗与商人的传说。其中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商人偶然遇到一个神秘的大汉,这位大汉实际上是海盗首领“金钩剪”。商人热情款待后,两人结成好友,海盗首领后来重重回报,使商人一夜暴富。而且为了报答商人,海盗首领还让商人挂上一面旗帜,只要挂起就不抓。

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海洋事业已大大落伍于世界步伐,当西方殖民者的炮舰驶抵国门之际,中国仍处于“茫茫大海,从无把握”的境地。

清代女真人从马背上得到的天下,对于航海事业不感兴趣,继续明代的海禁。为了压制郑成功的后明水师的骚扰,甚至下令粤闽浙沿海百姓内迁十里。与此同时,西方进入了大航海时代,东西方的发展各自进入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轨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进而引发了“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的走私狂潮,最终导致了嘉靖年间的“倭乱”大爆发。

历史上的华南海盗

清末民初,匪患不断,靠山做山贼,靠海做海盗。在西南沿海,盘踞着一群让人闻风丧胆的海盗。路过船只不论大小、国籍,一律哄抢,甚至演化为国际纠纷。

华南海盗势力的形成,起初在位于中国与越南边境的江坪小镇(现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东兴市附近)作为据点,由于该镇远离两国行政中心,江坪处于无政府状态,聚集了大量的来自广东和越南的商人、渔民和逃犯,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海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世纪晚期,越南爆发西山政变,西山叛乱军夺得政权后,急需海上战力以对付越南南部的阮氏家族以及北方的郑氏家族以巩固政权,于是便以授予官军头衔为诱因,赋予海盗为西山军募集势力的权力。

在西山政府的认可下,海盗具有封官赠衔的能力,成了吸收兵员的重要手段,小股海盗势力亦因此日渐壮大。华南海盗与西山政权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向西山军提供劫掠来的物资,把西山政权变成他们销赃的大客户。作为回报,西山政权阮光中向海盗首领提供船只和武器,并赐予他们招兵买马时封官许愿的权力,给他们颁发了一堆通行证和印信。

1802年,西山朝灭亡,阮朝在与西山朝的战争中,将华人海盗头子梁文庚、范文才、莫官扶抓获并送往清廷,并将另一巨头郑七斩首,还捣毁了海盗在江坪的巢穴。而这个郑七正是郑一的堂兄。

江坪被捣毁后,虽然有过重建,但更多的人也由于自身实力的增强,开始向广州一带活动。

江坪海盗集团虽然覆灭,但其留下的势力也足够强了,这当中的七人,不仅他们在雷州半岛和香港大屿山建立了基地,取代原来的江坪,成为新的海盗巢穴。1805年还缔结了一个较为松散的海盗联盟,堪称堪称华南版的“七武海”!这种联盟虽然不能完全消除竞争,但确实使得海盗活动更加组织化,并增加了对商船的攻击频率。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觉得《海贼王》的剧情有点相似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七大海盗帮派,分别是:

郑一(郑文显):红旗帮,船艇600—1000,人数2万—4万;

乌石二(麦有金):蓝旗帮,船艇160艘以上,人数大约1万;

郭婆带(郭学显):黑旗帮,100余艘船,人数1万;

总兵宝(梁宝):白旗帮,约50艘船,人数不明;

东海霸(吴智青):黄旗帮,船只、人员不明;

金牯养(李相清):绿旗帮,船只、人数不明;

郑老同(郑流唐):结盟不久,郑流唐就在内部争斗中被砍伤,率军投降了清军。

郑一,原名郑文显,出身于海盗世家,其影响力源于旗下的船只和人员在海盗群体中占据绝对优势。红旗帮以雷州半岛为中心,甚至在珠江流域都设有据点,最盛时期掌控1000艘船,人数达万人以上,也是七大海盗帮派之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石二,真名叫麦有金,以蓝旗为号,号曰蓝旗帮。作为郑一的重要合伙人,其拥有的船艇数量160艘以上,人数也达万人。

乌石二控制着整个雷州半岛,是郑一的重要合伙人。蓝旗帮纪律严明,乌石二订立帮规,执行“维护人民利益”铁的纪律,因此得到当地沿海群众的支持和拥戴。

郭婆带原名郭学显,之所以叫“婆带”是因为他从小被阿婆带大,同时也是他的乳名。他是广东番禺人,出身疍户。早年被郑一掳掠,并强迫入伙为盗,由于受到郑一的宠信而一步步做到一帮之主。

郭婆带的势力主要分布在南海地区,他曾是战船数百艘、部众两万余人的海上大帮的首领,以黑色为记,号曰黑旗帮。他们主要活动在华南沿海,尤其是珠江流域,并且在雷州半岛设有据点。

总兵宝原名梁宝,掌握船艇数量约50艘,船员以白色为记,号曰白旗帮,纵横驰骋,威赫一时。

东海霸原名吴智青,船员以黄色为记,号曰黄旗帮,也是华南海盗联盟中的一员。

金牯养原名李相清,船员以绿色为记,号曰绿旗帮,也是海盗联盟的一部分。

郑老同原名郑流唐,签约不久后,郑老同就投降了清廷,因此华南海盗联盟变为六大帮派。

1807年11月,42岁的郑一突然死于越南。有的说他被大风刮入大海淹死了,有的说他死于越南的一场战斗。

此时一位传奇人物站了出来,那就是郑一的遗孀,江湖人称“郑一嫂”,西方人叫她“龙嫂”。她也就是《加勒比海盗》中的原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一嫂的一生也堪称传奇,她原姓石,乳名香姑,原是惠州府宝安县人,因家境贫寒被卖落青楼,后被郑一掠去,后因嫁给郑一而被称为郑一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一在台风中坠海身亡,郑一嫂成为当时权势最大的女海盗船长。她掌控着一支拥有数百艘船的海盗舰队,并在1811年接受朝廷招安,被清政府授为千总。

郑一嫂的活动范围由珠江口直迄琼州海峡。她以香港大屿山为主要基地,在香港岛有营盘和造船工厂。红旗帮使用的武器是千方百计弄到手的洋枪洋炮,活动范围广泛,包括对广州内河的英国船只进行攻击。他们还控制了南部海上川岛的重要航道,过往的船只不论是官船、粮船还是洋船,都要被洗劫一空。

接着,就是大家广为熟知的张保仔,他的传奇故事也被搬上了大荧幕无数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保仔(1783~1822),原名保,别名宝,是清嘉庆年间的大海盗。他出生于广东省新会江门的渔民家庭。15岁时被海盗红旗帮郑一掳去,从此成为海盗,并逐渐升至头目。郑一死后,张保仔成为红旗帮的首领,张保仔虽是郑一的义子,但早与郑一嫂产生了感情,并在郑一去世后实质上成为了夫妻,共同领导红旗帮。其势力日益壮大,成为各帮派海盗的首位。以其大胆和残忍而闻名,曾试图推翻清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战败后,被清政府招安,官至福建闽安副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接受清朝政府的招安过程中,郑一嫂和张保仔面临了一个难题:海盗们不愿向清军下跪,这成为了招安的一个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郑一嫂展现出了她的智慧和勇气,亲自前往广州与两广总督百龄谈判,并最终达成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由皇帝赐婚,准予张保仔和郑一嫂结为合法夫妻,这样他们在跪拜谢恩的同时,也算是接受了招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过程中,张保仔被封为三品官,后升为从二品,调往福建闽安、彭湖等地任副将,而郑一嫂则被授予诰命夫人的称号。这样,张保仔和郑一嫂的婚姻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同时也标志着他们从海盗转变为朝廷官员的身份转变。

除了粤西、珠三角,粤东也是一个海盗主要活动点。

由于粤东沿海小岛众多、海岸线曲折,又有利于海盗躲藏,如南沃岛、桑浦山,澄海莲花山、莱芜岛、狮山等地,流传着无数“海盗藏宝”的故事。藏纳的金银财宝的数量有各种说法,有的说是“十八窖”、“十八瓮”、“十八油篓”,也有的说达“二十四乌缸十八瓮”之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粤东一个较为知名的海盗,那就是曾钯头,他主要活跃在惠州及潮汕沿海一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钯头,原名曾阿三,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因其少壮有膂力,能以钯头平步接战,当者披靡,以此得名钯头。他是明代著名的海盗头目,活跃于明代正德年间,以其在海上的活动而闻名,尤其是在惠州及其周边地区的海域。他利用复杂的水道和港口进行劫掠,同时也与当地渔民和商人建立联系,以获取情报和支持。他因袭击樟林寨而扬名,传奇故事在地方历史和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

在清代前中期,蔡牵和朱濆是福建和粤东地区著名的海盗首领,他们的活动对外贸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清代嘉庆年间,凤尾帮与水澳帮在粤东沿海较为活跃,与其他地区的海盗如郑氏集团相互勾结,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海盗势力。

时间来到了民国时期,惠州的大亚湾一带曾是海盗活动频繁的地区,海盗们利用大亚湾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官府监视的松散,进行海上劫掠。他们多由无赖、逃兵及流民组成,在遭遇官军时会化身为农民或渔民,与常人无异。海盗之间有着良好的分工合作,沿海居民有时也会协助劫船并分赃。

这些海盗中出现了第二位知名的女海盗,其名气甚至还盖过了郑一嫂,她就是让西方闻风色变的“海盗女皇”的谭金娇。她的故事,与好莱坞电影中那些虚构的海盗形象相比,更加惊心动魄,充满了真实与残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金娇原籍惠阳县南津乡(今水口龙津),以其残忍和狡猾的手段在海盗中声名狼藉。她通过姿色取得盗魁之信任,继以种种毒辣手段,独占盗窟,成为海盗头子。她不仅多次成功劫持外洋轮船而闻名西方,更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躲避安检,居然“购女童,剖腹藏械,避免检查”,乔装成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她指挥海盗劫船,枪杀护警,控制船只,并将船只洗劫一空。这种手段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她的故事,不仅是惠州历史的一个片段,也是中国海盗史上的一个传奇。她的形象,甚至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素材,这足以说明她的影响力和传奇性。

谭金娇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南中国海海域,特别是大亚湾地区。她因多次洗劫外洋轮船而闻名西方。除了地厘丸,她还洗劫了美西利号、修顿号、安东号、新华号、太益号、庐山丸号等轮。谭金娇横行海上十余年,最终在1935年被捕,并被判处无期徒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2年,时任惠州警备司令的林振雄开始悬赏捉拿谭金娇,谭开始迁徙异地,一度逃脱。1935年,“因逻卒稍疏,谭以为可逃法网,复潜返惠阳,寓居府城北门街十五号”。没料到被城内第一区分局警长邓醒民侦悉,密报澳头湃亚士湾警备处,派了一排探员和士兵,终于在8月24日在谭的住处将其抓获。“被逮时,谭金娇态度尚雍容,衣白土布袄,蓝色布袴,谈笑自若。”当时恐怕谁也想不到,这位心狠手辣的海盗女王,年龄才31岁。

据说,老一辈惠州人至今还记得谭金娇被捕的场面——“被逮时,谭金娇姿态尚雍容,衣白土布袄,蓝色布袴,谈笑自若。”

1934年11月27日的香港《南华早报》刊发了一则电影娱乐新闻,报道了好莱坞电影导演马克·塞内特使用一位美国金发女郎来饰演在大亚湾曾将他人残忍割喉的海盗女皇,这位“海盗女皇”的原型就是谭金娇。

谭金娇的故事被西方媒体广泛报道。1935年2月21日的《纽约时报》报道了谭金娇被捕的消息,并称她为“海盗女皇”。这篇报道详细介绍了谭金娇的背景、罪行以及被捕过程,使她的故事在国际上广为人知。

这表明谭金娇的故事被好莱坞电影作为素材进行了改编。然而,具体的电影名称和详细情况在搜索结果中没有提供,可能这部电影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了。

美国历史学家约翰·德林杰(John Delinger)在其著作《海盗女王:谭金娇的传奇》中详细讲述了谭金娇的生平和罪行。这本书进一步扩大了谭金娇故事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除了谭金娇,其实还有很多海盗不为人所知,比如蔡腾辉就是其一。

他曾是民国初年追随陈炯明的海岸巡防队队长,后来利欲熏心,一方面接济海盗,一方面擒捉异己之海盗以要功,利用特殊形势,政府鞭长莫及,得以挟盗自固。他曾是大亚湾匪团的首领,直到被大亚湾警备处主任陈慎荣剿灭。

范和村历史上的真实海盗生活

范和村,古称饭罗冈,是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稔平半岛西北端的一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这个村落背山面海,海岸线长达2.5公里,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闻名。范和村不仅是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而且因其与海盗相关的历史而备受关注。

范和村与海盗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当时这里曾是海盗活动的据点之一。1931年,美国记者阿列霍•历历乌斯(Aleko Lilius)潜入范和村(当时称为饭罗岗),记录下了海盗的生活和活动,这些珍贵的图片和记述为我们揭开了当时惠州大亚湾海盗活动的一部分神秘面纱。据历历乌斯的描述,范和村(饭罗岗)的海盗不仅出洋劫船,而且也常常洗劫周边的村子,他们持有枪械,保持高度警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民国时期,惠州大亚湾地区与海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记者阿列霍•历历乌斯(Aleko Lilius)在1931年出版的《I sailed with Chinese pirates》一书中,记录了他冒险进入大亚湾海盗村——饭罗岗(今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的经历,并拍摄了珍贵的海盗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为了调查中国南海海盗的情况,只身前往澳门,说服当时盘踞珠江口的著名女海盗赖财山,让她协助自己前往大亚湾的海盗窝点进行采访。历历乌斯的大亚湾之行充满惊险,他被海盗用小艇送至饭罗岗岸边,并在海盗的保护下完成了摄影工作。

记录下了海盗的生活和行为。他目睹了海盗们持枪保持警惕的情景,以及用来关押人质(肉票)的屋子,守卫森严。

在返回途中,他不断遭到围观村民的石头偷袭,幸好有保镖的保护,才得以安全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历乌斯描述他所见的范和村(饭罗岗)就像其他中国村庄一样,到处是草屋和房子,在园子四周围着土墙;家里通常都饲养有猪、狗,路上到处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家禽;自然还有孩子、乞丐和吱吱嘎嘎‘千疮百孔’的马车。这描绘了海盗与普通村民生活交织的有趣画面。

历历乌斯在范和村准备拍摄时,一个怒气冲冲的男人冲了出来,挥着拳头向他冲来。幸好有持枪保镖的保护,历历乌斯才完成了摄影工作。这展示了海盗对外界的警惕和可能的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历乌斯提到,他的朋友曾送给他一张大亚湾的地图,指出这里有间房子是专门用来囚禁人质的,里面经常发生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这揭示了海盗活动的残酷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登陆大亚湾后,海盗们自愿接受招安,纷纷编入民国海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和村的海盗历史,尤其是与美国记者阿列霍•历历乌斯的冒险经历相关联,使得这个古村落在历史和文化上具有了独特的地位。如今,范和村依然保留着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参观和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盗团体仍然在地方文化和传说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研究粤东历史的重要部分。

关于海盗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

然而,当我们试图将这些海盗故事转化为旅游开发的资源时,却面临着诸多的困难。首先,海盗形象的负面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怎么样叙述又要树立正确价值观,这点需要注意。

海盗虽然在影视作品中被描绘得充满魅力,但在现实中,他们的行为却是对法律和道德的严重践踏。其次,如何平衡历史的真实性和旅游的娱乐性,也是一个挑战。我们不能为了吸引游客而过度美化海盗的犯罪行为,也不能让历史的残酷性吓跑游客。两者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就是旅游策划者需要考虑的东西。

因此,海盗主题的旅游开发需要精心策划和设计。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惠州海盗历史博物馆、重现海盗生活的场景的惠州海盗生活园区、甚至开发海盗主题的互动体验,来让游客在享受娱乐的同时,也能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旅游开发,不仅能够吸引游客,还能够传承和教育后人,让他们认识到海盗行为的危害性,同时也能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还可以结合当地的一些海防历史遗迹,作为一段历史来全面讲述。

平海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古时是抗寇敌的“守御所城”。目前,平海古城四座城门经多次修缮,尚保存完好,城门皆用砖石砌成拱券门,门上为歇山顶门楼,灰瓦屋面,绿琉璃瓦剪边,门楼内侧两边设石步级,成为研究明清岭南军事史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文物价值。

烽火台遗址:惠州有大量烽火台遗址,如练姑山烽火台遗址、沙埔烽火台遗址和田坑烽火台遗址。这些烽火台主要起到预警作用,若有倭寇来犯,其上驻军即放烟传递信息,告知附近村民抗击倭寇。

炮台遗址:惠州还留存有不少炮台,其中,大星山炮台是保存得最完好的,碑文资料翔实,现大星山炮台已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窑址群:白马窑是广东明代最为重要的仿龙泉青瓷窑场,创烧年代为明代早期,明代中晚期达到兴盛。因瓷器远销海外,名声最响,是惠州重要的海丝史迹,也与海上贸易和海盗活动有关。

海盗的故事,无论是在银幕上还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惠州的海盗历史,虽然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在旅游开发上却需要我们谨慎对待,以确保我们既能尊重历史,又能提供给游客一个既有教育意义又富有趣味的旅游体验。这样的挑战,或许正是我们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期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