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均认为反犹主义是斯大林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本文并不认为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以列宁和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解决苏联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反犹主义问题曾做出过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苏联政府在犹太民族政策上强调的是谴责反犹主义,反对犹太复国主义。

关键词 苏联 犹太人 反犹主义 犹太复国主义

犹太民族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坚强的宗教信仰。犹太人散居在世界各地,他们很难融入当地社会,因此,反犹主义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沙皇俄国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反犹主义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了苏联时代。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如何制定新的犹太民族政策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反犹问题,是摆在苏维埃政权面前的一道难题。

由于相关档案文献迟迟未能解密,因此,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苏联的犹太民族政策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有限的一些成果也只是建立在一些苏联官方的公开出版物,以及移居到西方去的苏联犹太人回忆录的基础之上,而这往往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个人偏见。

近年来,随着苏联历史档案的不断解密,俄罗斯和西方学术界陆续出现了一些研究苏联犹太人的论文和专著,其中具代表性的有:瓦科斯堡的《斯大林反对犹太人》、鲍尔夏科夫斯基的《血的控诉》、科斯迪尔琴科的《红色法老的囚徒———斯大林的最后十年对苏联犹太人的政治迫害》和《斯大林的秘密政策———当局与反犹主义》、布列恩特和纳乌莫夫合著的《斯大林的最后案件》等。但是,这些著作往往过于突出表现斯大林时期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迫害,认为斯大林主义继承了沙皇俄国的反犹主义传统,斯大林主义中暗含着反犹主义的因素,甚至把斯大林主义等同于纳粹主义,等等。

笔者并不认同这些观点。斯大林也许并不喜欢犹太人,但是作为一个大国的领导人,他不应简单以个人好恶行事。事实上,以列宁和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领导人为解决苏联社会中存在的反犹主义问题,曾做出过大量的努力。

中国方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苏联犹太问题的研究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笔者目前未能找到相关专著,所能见到的论文有张建华的《简论苏联的犹太人问题》、高麦爱的《斯大林时期苏联对犹太人的政策》、唐裕生的《前苏联反犹政策和犹太移民潮》、刘心华的《苏联境内犹太人问题探讨》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学者都较少能利用到已经解密的俄文原始史料。

那么,反犹主义是否真的是斯大林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本文试图利用近年来已经解密的苏联档案文献,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苏联的犹太民族政策为切入点,对此问题加以阐述。

一、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联犹太人的社会地位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使得俄国犹太人的遭遇悲惨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19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在俄国的兴起,大批犹太人投入到俄国的革命运动中去,他们坚信只有推翻沙皇专制政权才能实现俄国犹太人的彻底解放。据苏联著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的估算,当时在所有革命政党的组织者当中,犹太人所占比例达到1/4到3/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列宁极力倡导“宗教信仰自由,所有民族一律平等”,强烈谴责反犹主义,故而得到了不少俄国犹太人的拥护。许多犹太人参加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并在党领导层中占据了重要地位。1917年8月,在俄共(布)选举产生的21名中央委员会委员中,犹太人就占了6名,其中包括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索科利尼科夫、斯维尔德洛夫、乌里茨基。他们在十月革命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领导作用。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1917年11月16日,苏俄政府通过了《俄国各民族权利宣言》,正式废除了沙皇政府制定的一系列迫害和歧视犹太人的政策。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和语言习俗都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他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和其他民族一样享有了平等的政治地位和自由发展的权利。

1918年8月,新政府公布了关于犹太学校的第一个苏维埃布告。20世纪20年代是苏联文化的发展时期。到1931年,从4年制的初级学校到师范学院和中等技术学院的犹太人学校共计1100所,学生13万人。莫斯科的“西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还设有“犹太系”。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了第一家犹太大剧院,苏维埃政府对它特别关心。随着明斯克的犹太戏剧学院、基辅戏剧学院犹太系以及明斯克犹太大剧院的成立,犹太人的戏剧艺术也日渐繁荣起来。到1934年,苏联一共有18个常设的犹太剧院。20世纪30年代,只占苏联人口2%的犹太人在文化部门和医学部门中的比例却达到了16%,犹太学生占全国学生比例的14%;在科研领域,有13%的科学家是犹太人。

此外,苏维埃政府从犹太人中招募了大量的文职人员和外交使团人员,以至于在当时的苏维埃政府中几乎找不到一个没有犹太人的委员会。另外,在当时的556名党政军高级领导人中,有448名是犹太人,占总数的80%以上。

不仅如此,犹太人在科技、医学、文学、音乐、艺术和文化教育等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为苏联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苏联历史学家罗伊·梅德韦杰夫曾说:“犹太人在革命年代、国内战争时期和苏维埃政权的最初10年所起的巨大作用是尽人皆知的。”

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指出:“犹太人的解放是我们革命最美好的成果之一,给予犹太人同俄国人平等的权利,让我们从思想上抹去了可耻和血污的痕迹。”

如上所述,与反犹主义活动猖獗的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苏联犹太人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

二、苏联的犹太民族理论及其矛盾所在

尽管犹太人在苏联革命和建设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犹太人是否构成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在苏联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犹太人问题上,列宁认同卡尔·考茨基的观点,认为犹太人不构成一个民族,因为犹太人没有共同的地域,也没有共同的民族语言,只是历史上反犹主义运动的幸存者。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书中对列宁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概括,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根据斯大林的定义,尽管犹太人具有共同的“民族性格”,“但是他们在经济上彼此隔离,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操着不同的语言等等,那么就不能说他们是一个民族。例如俄国的、加里西亚的、美国的、格鲁吉亚的和高加索山区的犹太人就是如此,在我们看来,他们并不是一个民族。如果他们中间还有什么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宗教、共同的起源和民族性格的某些残余。”

由此可见,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在理论上并不承认犹太人是一个民族,但在实际操作中又不得不把犹太人看做是一个民族,以便处理有关事务。1921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中,称犹太人为其境内少数民族之一。

这样看来,苏联政府在制定犹太民族政策方面经常会有自相矛盾之处。另外,还有若干实际困难令其无法用处理境内其他少数民族的方式来处理犹太人问题,原因如下。

1.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沙俄时期的犹太人定居区被彻底废除了,犹太人散布到苏联境内的各个地区,但是在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不超过100万人。因此,根本无法像其他民族那样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来组成加盟共和国。所以,尽管苏联的犹太人口多达300万,甚至比一些加盟共和国的人数还要多,但是苏联政府仍旧没有允许他们建立自己的加盟共和国或自治共和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犹太人在苏联境内未能形成一个固定区域以便行政管理。1928年3月,为了解决原沙俄时期犹太定居区的犹太居民的工作问题,苏联政府在远东的比罗比詹建立了犹太垦殖区,希望借助犹太人的力量开发远东;同时,也希望借此获得西方犹太人财力物力上的支持。1934年5月,苏联政府又宣布比罗比詹为犹太自治州。但是,由于30年代中叶苏联工业化的蓬勃发展,有一技之长的犹太人更愿意留在内地发展而不愿意到荒凉的远东去。

3.犹太人的生活方式对土地并无依附关系,流动性很大。绝大多数犹太人从事贸易、工业或在城镇机构工作,他们由于生活的需要,散布在各大城市,自然无法像其他民族一样集中管理。

综上所述,犹太人在苏联社会中处于及其尴尬的地位,他们具有少数民族的特性,却无法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建立自己的加盟共和国或自治共和国。

对于犹太人问题,列宁曾引用卡尔·考茨基的话说:“要消除对异族居民的仇视,只有使异族居民不再是异己的,而和全体居民融合在一起。这是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政府在制定对待犹太人的政策时,主要强调的是同化。这种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沙皇俄国遗留下来的反犹主义问题,因此,并不能说此时的苏联政府采取了排斥或歧视犹太人的政策。

事实上,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在任何场合都拒绝承认苏联社会存在反犹主义问题。1931年,斯大林在答复“犹太电讯社”关于反犹主义的提问时指出:“民族的和种族的沙文主义,是野蛮残暴时期所特有的仇视人类的性情的残余。反犹太主义只能对剥削者有利......因此,作为坚定不移的国际主义者的共产党员们,不可能不成为反犹太主义的毫不妥协和不共戴天的敌人。在苏联,反犹太主义作为强烈敌视苏维埃制度的一种现象,会受到最严厉的批判。根据苏维埃的法律,积极的反犹太主义分子会受到死刑的处罚。”如前所述,苏联犹太人地位大为提高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三、学者眼中的苏联“反犹”政策

许多学者认为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后执行的依然是反犹主义政策。一般来说,其理由有以下两点。

首先,从1918年起,苏维埃政府就开始封闭犹太教堂和宗教机构,限制犹太人的宗教生活,禁止公开讲授犹太教义。

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因为在1922年据联共(布)中央委员会的决定,苏联也曾发起过大规模的没收俄罗斯东正教会财产的行动。布尔什维克革命本身就是一场世俗化的运动,反对一切宗教行为。因此,封闭犹太教堂这一事件本身不能被看做纯粹针对犹太人和犹太教的反犹主义行为。布尔什维克当局对犹太教和犹太文化的批判,实质上与对其他宗教文化的批判没有区别。

其次,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苏联党内斗争日趋严重,由于斯大林最主要的政治对手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都是犹太人,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斯大林与党内反对派进行的斗争实际上是一场针对犹太人的战争。

这种说法也不能完全成立,因为当时的苏联党政机关中有许多要员是犹太人,其中既有斯大林的反对派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也有拥护斯大林的卡冈诺维奇、李维诺夫、麦赫利斯、贝利亚等。像莫洛托夫、加里宁、伏罗希洛夫、安德烈耶夫这样一些关键人物,以及斯大林多年的私人秘书波斯克列贝舍夫都娶的是犹太妻子。马林科夫的女婿也是犹太人,斯大林的秘书室里也有两个犹太人。俄罗斯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也说:“斯大林当然不喜欢犹太人,但是他从来不简单以个人的好恶行事。”

很多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列举了犹太人在苏联遭受迫害的种种事实,希望能以此证明斯大林主义与反犹主义具有某种共性。他们的证据是确凿的,但是笔者不大同意他们由此所得出的结论。

因为沙俄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反犹主义传统一直根深蒂固。尽管以列宁和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了大量努力,但是要消除这种陋习的影响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苏维埃政权成立以后,苏联依然长期存在着严重的反犹主义情绪,其原因如下。

1.在许多苏联人眼里,犹太人是以一种贪婪、守财、狡黠、多虑的高利贷者和投机商人的形象出现的,尽管苏维埃政权在政策上批判反犹主义,但是在下层民众中间对犹太人仍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十月革命期间,犹太人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层中占有极大的比例。革命胜利以后,政府部门的很多重要岗位都被犹太人所占据。经济建设时期,由于苏联犹太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他们在求职或者就业方面比其他人更容易获得机会。因此,在一些人眼里,犹太人占用了他们本该拥有的资源,所以自然遭人嫉恨。

但是,这种反犹主义情绪多半存在于下层民众之中,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当时苏联领导层中出现了某种反犹主义情绪,也不能说明苏联当局开始实行了反犹主义政策。因此,学者们把苏联社会中实际存在的反犹主义问题归结在苏联领导人头上是很不客观的。

事实上,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本离不开犹太人。“一五”计划开始后,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和熟练的簿记员、管理员、商业工作者、官员、宣传工作者、工程师、教员和科学家。由于当时苏联人口中文盲占绝大多数,因此,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犹太人比许多别的民族更快地适应了这个需要。随着大小工厂的建立,犹太产业工人的数目也不断扩增。事实上他们比俄罗斯农民更适于在工厂工作。犹太人适应城市生活,他们具有高度的领悟力,很能驾轻就熟地操纵复杂的机械。因此,到了193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犹太人从事重工业工作的比例比其他职业高出很多。小买卖已不再是他们的收入来源。这样,犹太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变成了苏联工业生产中的生力军。

正如苏联人民演员米霍埃尔斯所指出:“在这个国家里......几千年来犹太人第一次感到自己同其他各民族相互间平等相处,亲密无间。......种地的犹太人开上了拖拉机,工厂里的犹太人操作起机床,高等学府也向犹太人敞开了大门。他们有的参了军,有的下了矿井,有的进入实验室。在苏联各民族的大家庭里,犹太民族占有了自己应有的地位。在真正的兄弟友情之中,苏联各族人民携手并肩建设自己的未来,自己的民族幸福。”

四、反犹太主义还是反犹太复国主义

一些学者在研究苏联犹太政策时往往把反犹太主义和反犹太复国主义的概念混为一谈。事实上,在苏联的政策表述上这两者是分得很清楚的。苏联政府一直强调苏联宪法保障所有各民族一律平等,他们所反对的只是犹太复国主义。

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它作为一种民族主义思潮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它广泛运用国家、主权、社会、文化等现代概念提出了一套理论程序及行为规范,并通过多种方式推广于犹太人社团,从而成为一种反映世俗犹太文化的新形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激发了犹太人的民族主义意识,并促发了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的移民潮,从而为现代以色列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布尔什维克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犹太复国主义思想格格不入,双方无论是在政治观点和意识形态上还是在民族政策上,都存在重大分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看来,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具有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特点,是极其危险的。苏联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与苏联领导人所信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上是根本对立的。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大多源于犹太教。根据犹太教的教义,犹太民族是上帝唯一的“选民”,他们的子民散居于世界各地,只是暂时停留;他们的目标是等待救世主弥赛亚的来临,带领他们回到故国———巴勒斯坦。马列主义者则认为,国家不是永远存在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国家也就自然消亡了。

2.犹太复国主义者和苏联政府关于解决反犹问题的方式有着根本不同的考虑。前者认为解决反犹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个独立的犹太国,而后者认为反犹问题是阶级矛盾与民族压迫的产物。只有消灭了剥削阶级,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犹太问题也自然而然地不复存在了。

3.犹太复国主义者认为,犹太民族必须保持其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反对其同化于当地民族。苏联政府在处理犹太人问题时强调的是同化,而这种同化政策与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相悖的。

4.犹太复国主义思想是作为对欧洲反犹太主义的回应出现的。而在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后,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里,苏联领导人都拒绝承认在苏联社会存在排犹主义或歧视犹太人的问题。因此,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在苏联就显得很多余了。

5.布尔什维克党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敌视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多年以来苏联和大英帝国关系不正常的体现。1917年2月,英国颁布的《贝尔福宣言》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民族家园”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后,大批犹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这里实际上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大本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革命,此后的二十多年中,苏联和英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因此,苏联领导人直观地认为,由英国人支持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是大英帝国在巴勒斯坦地区的代言人,换言之,是英国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工具。于是,在苏联境内活动的犹太复国主义分子就很有可能被当作反革命分子或英国间谍而被处决。

综上所述,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在苏联的传播是绝对被禁止的,违者将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但对于普通犹太人而言,只要他们拥护布尔什维克党的政策,就能够被当局所包容和接纳,甚至能进入布尔什维克党的高层领导机关中去。有充分证据表明,布尔什维克中犹太族党员要比非犹太族党员更加反对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理念,也更加认同苏联的同化政策。这种认同在笔者看来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一种认同。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均普遍认为反犹主义是斯大林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笔者并不认为此二者一定有必然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苏联政府在制定犹太民族政策上强调的是谴责反犹主义,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如前所述,苏联敌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是有一定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的。但是,双方也存在共同点,那就是都希望最终解决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反犹主义问题,只不过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所采取的是同化政策,而犹太复国主义者则是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国家。

在改善犹太人地位的问题上,苏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社会中所存在的反犹主义问题也并不是马上就能解决的。苏联领导人在犹太民族理论方面的纠结也是其无法根除反犹主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后,犹太人问题一直是苏联这个多民族国家里最尖锐的民族问题之一;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建国,极大地激发了苏联犹太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从那时起,苏联犹太人逐渐产生了一种离心倾向,成为社会的一个不安定因素(在苏联持不同政见者中有许多犹太人)。

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果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势必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安定团结、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苏联在犹太民族政策方面的经验教训。

转自《世界历史》201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