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镇工业园区搭建产业供需的“多向互动”桥梁,资源“满盘活”被具象化。
明城镇,坐落于高明区中部,建城历史超500年,镇内沧江河蜿蜒而过,文昌塔傲然矗立,东洲书院文脉绵长。
如今,战略机遇叠加,“绿美、平安、智慧、共享、高效”,是这片云山珠水之地为工业改造打出的新标签。
着眼“小切口”,干出“硬功夫”。明城镇工业园区改革从无到有,执党建之笔,破发展之题,展生态之姿,掷地有声、效果斐然正是高明工业园区改革的底色。
从0到1
盘活空间携手产业跃升
宽阔的道路绵延往前,沥青马路干净宽敞,停车场绿茵环绕,道路两旁绿树枝叶交错。阳光筛过树梢,洒下斑驳光斑,与错落有致、线条流畅的建筑群相映成趣。眼下,原生态的空间在明城镇工业园区内蔓延,“绿美”,已不仅仅是个口号。
事实上,几年前明城镇的土地上荒草遍野,乱石堆砌,低效用地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成为全镇亟待解决的“头号难题”。坐拥新材料与装备制造业的特色产业,彼时明城镇的工业园区硬件并不差,可是在空间布局的软件上还是一个“小白”。
面对这张白纸,明城该如何实现从0到1的突破?
镇政府自然是担起“领头羊”的角色,道路修缮、绿植栽种,基础设施在紧锣密鼓中被完善。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让工业园区的“血液”——企业也投身建设大潮,“谁使用谁建设”的新模式应运而生。与传统的将土地分散规划到村里相比,明城大胆尝试出村级留用地“集中安置、按份持有,统一招商、按股分红”等土地开发新模式,如此规模化效应下,招商、政府、村、企业携手共进,土地资源转化为强劲动能,集体力量的优势迅速显现,低效土地的利用成效很快凸显。
土地“活”了起来,下一步就要注入“养分”让其蓄力引势。
位于佛山市向西迈进的“咽喉处”,明城镇聚人聚商聚产是大势所趋。拆旧建新,引资改造,推进企业数智化升级,招引临空产业……多措并举、重拳出击,不断降本增息,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积蓄起产业活水。借势园区支柱产业的辐射效应,明城镇构建起独特的产业优势,现代化产业群开始林立。而交通及配套设施的逐渐完善,区域内引领项目投资、企业聚集的“磁吸效应”逐步释放。
盈富片区,是明城工业园的“心脏”。如今已引进项目72个,项目总投资超115亿元。明城全镇以其为龙头,吸引优质企业进驻,大力构建高端新材料产业园,这里的“高效”用地使其成为产城融合发展试验区的产业依托。
从1到多
服务站进园区促宜居宜业
“产”是实力增强,“城”是功能做优。
明城镇,不仅要成为产业升级发展的热土,更要充当产城融合发展的龙头。人来了,资源有了,单一产业生产属性向多功能的综合属性转变的“快车道”也同步到来了。
工业园区的管理,每个细节都要求精确定位、周密布局、扎实破题。为着墨网格化治理,明城镇工业园区拿出了“平安”与“服务”两把“刷子”。
就在近日,高端新材料产业园内的企业员工周先生与龙先生因工作中的琐事产生矛盾,双方争执不下寻求第三方帮助。民警及时介入,联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处理。经过约一个小时的调解,两人最终达成共识握手言和。在盈富园区平安服务站内,这样的暖心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这个小小服务站却蕴含着大大能量,无论是防范预警、法律咨询、政策宣讲、上门办证等服务,它都能“一站式”解决,不仅效率高更是将“人情味”拉满。不仅如此,服务站还构建了常态化的涉企违法犯罪风险排查和协同响应机制,对任何侵害企业权益的案件尽可能做到快速侦查、迅速破解,为居民和企业筑起“安全”屏障。
短短一年间,环境更好了、交通更畅通了、矛盾纠纷少了、员工关系更和睦了、企业之间相处更和谐了……平安服务站建设以来,变化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
“小案件”关系“大民生”,明城镇平安建设的秘诀便是着力化解园区内一件件百姓心头事。“把‘警民平安服务站’建在园区,无论是对于我们企业员工本身,还是到访的客商,都觉得特别有安全感,可以更安心去发展。”工作人员说道。
高明全区的工业园区整治各显神通,镇街间差异化发展新格局呈现五彩斑斓之势。其中,明城“红”格外耀眼。
身为革命老区,明城的“红色”底蕴深厚。在现代化浪潮中,明城工业园区的整治坚持以“党建+全科网格治理”为基石,掀起一场社会治理的新革命。全镇工业园区是一张大网,将其细分为多个单元网格,网格片长们带队深入一线,摸排各自网格中存在的问题,再针对性施策,并联动部门及时为企业解决问题。“网格化管理”下,明城还动员企业落实“门前三包”和自主提升建设,建立“红黑榜”“白名单”制度,激发企业参与园区治理的内生动力,“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美”的氛围下,园区管理的“活力密码”被激活,“三生”融合示范园区初现雏形。
据悉,明城镇党委还建立专项会议制度,定期研讨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还同步成立了园区委员会,联动园区“两新”党组织、代表企业,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协调解决企业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正不断被注入明城工业园区的土地。值得一提的是,明城工业园区还建成全科服务站与环境品质综合治理智慧化系统,带动企业、商协会、基金等多方投入,已累计撬动社会资金超1000万元,经验做法被全区推广。
同心同力
实现园区内企业产品等共建共享
近日,佛山作为“中国工业第四城”开启了“沿链经济”的探索。
沿链,即沿着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在资源整合和优化这个层面,明城镇已有探索。
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上指出,要破除同质内卷,沿着产业链错位发展。
“假设新入驻的企业需要采购一批床品,而园区内刚好就有床品的生产商,可以直接进行内部的供需消化,这就是我们倡导的共享园区,通过信息共享可以有效地避免内耗”。新,是明城镇工业园区发展的关键词,正因为新所以在企业的选择上尤需谨慎。明城镇工作人员强调,搭建供需对接的平台,是园区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
翻开为工业园区量身打造的《明城镇产品及需求名录》,明城镇8类121家企业的简介、主营产品一目了然,连同各企业的联系人、联系电话,为需求方提供了直接与企业对接的便捷通道。这本名录,正是明城镇助力企业拓展“朋友圈”、加固“生态圈”的具体实践。
除了定制《名录》,园区企业还设立了“共建共享理事会”,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园区内企业的产品、原材料、公共空间、科研资源等共建共享,生态链形成良性循环。
对园内企业而言,若需采购产品,只需翻阅名录,不仅“明货明用”,还能快速高效找到合作搭档。对明城镇来说,随着企业不断扩大的“朋友圈”,生产链“上下游”逐渐补齐,带动全域的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集群化、系统化、高端化的特征开始显现,产业供需的“多向互动”桥梁被搭建起来。
“高手”齐聚,但不“过招”。
整体来看,明城的园区“共享”模式不仅在于企业之间的“内循环”,还在于推动园区公共空间的“外循环”。从停车位、篮球场、阅览室,再到公园、农场,企业之间互惠互促共进,空间资源被最大化利用,资源“满盘活”被具象化,在和谐互助的产城融合氛围下,工业园区也更添“人情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绿美、平安、智慧、共享、高效,已不仅仅是明城镇写在纸上的规划图,其正以最真诚的“橄榄枝”,递向企业和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