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周王室衰微
,天下大权被
各诸侯国分割
,华夏迎来了
礼崩乐坏
的春秋时期。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政权,抢夺封地,成为时代的霸主,各诸侯国间形成了
各种各样的盟誓
根据《左传》中的记载克制,春秋时期,从隐公元年到哀公二十七年,各诸侯国之间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盟誓
共有250余次
。因
军事活动
而达成盟誓约占总数的
百分之七十以上
,剩余的百分之三十大多与各诸侯国的
政治有关
那么春秋时期的盟誓文化到底是什么呢?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诸侯国之间又会达成盟誓呢?盟誓文化对当时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与君歃血结为盟,几番筹备表真心
“约信曰誓,莅牲曰盟。”
这是《礼记·曲礼下》对誓与盟的解释。意思为,盟誓者若是
用言语为做约束
,那便叫做誓;盟誓者
用杀牲的方式向神灵起誓,相互立下条约
,这样便叫做盟。
古籍中《说文》中,对“盟”的定义有两种:其一,“国有疑则盟”这是《说文》引用《周礼》的内容,说的是,若是
诸侯国间互相有猜忌
,那便举行盟誓;其二,诸侯国间,每
十二年
举行一次盟誓,第一种盟誓是
不定期的
,而这一种是
定期举办
,且每次都需要杀牲歃血,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歃血为盟。
根据《左传》的记载可知,春秋时期,所有的盟誓之约中,“誓”的次数比“盟”少的不止一星半点,书中标明为“誓”的行为,仅有
十四次
,其他两百余次皆为“盟”。
“誓”可以几个人相互间许愿发誓,可以是两人双方彼此发誓,也可以对信仰的神灵以及自己的祖宗发誓,
不用歃血
。其他皆为盟,歃血为盟一词便是由此而来。
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后,即将回到国内,但他在流亡期间,曾被子犯多次打压欺负。在他即将回国之际,子犯就想着赶紧离开,以免被他报复,但重耳将他拦下了。并向子犯发誓:
“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白水”的意思是,
让河神作为誓言的监督者
襄公十八年,晋国的州卓射伤了齐国的殖绰,殖绰想要企图反抗,但州卓威胁他说,若是束手就擒,便饶他一命,否则就当场杀死他。殖绰要求州卓起誓。州卓照做,誓曰:
“有如日。”
意思为,
他向太阳神起誓
盟誓中的
“誓”为口头之语
,而“盟”相对于“誓”正规得多,且有相关的仪制和程序。可以说
“誓”是简单的“盟”
,“盟”的约束力相较于“誓”要强了上许多。
每次举办盟誓,都需要遵照相应的规矩来准备。不论是人员、道具,还是流程都有
明确的规定
。参与“盟”的主要人员为:
盟主、盟员、执牛耳者
盟主,
便是召集举办盟誓的人
,一般为拥护王室,驱赶外敌的能人、负责讨伐违反盟约者的人、当时社会的批评家。盟主需要
保护盟员
,但有的盟主也会直接敢于盟员的国中内政。
历史上著名的盟主有齐恒公、晋文公以及勾践。他们都曾凭借着
尊王攘夷
的口号,
得到了周天子的册封
,成为各诸侯国间的
霸主
。例如,齐恒公在僖公九年的诸侯盟誓中,
得到了周襄王的赐胙
,真真正正地
确认了他诸侯霸主的地位
。晋文公则是在城濮大战后,
率领诸侯去拜见周襄王
,被其
直接封为霸主
盟员,
可以说是追随盟主的人
也指除盟主外的其他人
。盟员在盟誓中的地位,则是根据盟员
爵位的高低
自己诸侯国的国土面积
国中军事实力的不同来决定
盟员与盟主的关系大多有
三种
,第一种,盟员的国家依附于盟主的国家,盟员是盟主追随者;第二种,盟员的国家战败于盟主的国家后,盟员归顺了盟主;第三种,盟员与盟主间既没有依附关系,也没有归顺关系,只是作为盟主的支持者。
诸侯进行
盟誓时
,需要将各自的名字
按照周天子分封诸侯的王爵等级排位
。曾有经文将,僖公二十八年的践土之盟记录下来:
“五月癸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
晋文公便是在这场盟誓中被周襄王封为霸主。
盟书上盟主和盟员们的排列必须按照周王初封天下时的爵位高低进行排列
。假设楚国为盟主,但它爵位不是最高的,也只能按分封时的顺序排在后面。
执牛耳者,
负责用牛耳朵来接从牲牛身上流出的血的人
。一般由盟主歃血后,从盟国的诸侯中选一人来做执牛耳者。《周礼》中有所记载:
“以玉敦辟盟,遂役之。赞牛耳,桃茢。”
鲁定公八年,卫灵公背叛晋国,投诚于齐国,晋国得知后便派军队对卫国进行讨伐。
卫国提出与晋国进行盟誓
。晋国答应了,但只派了成何与涉陀这
两个卿大夫
,去与卫灵公进行盟誓,以此来
侮辱卫国
按照当时的礼制,卿大夫是没有资格与卫国国君进行盟誓的。
为了盟誓能够继续进行,卫灵公忍了,请两人负责执牛耳。两人态度嚣张,
说卫国的地位仅相当于晋国的一个小县
,卫国根本没有资格让他们执牛耳。
不仅如此,就在卫灵公准备歃血时,涉陀直接出手阻挡,血直接从牛耳里洒出,卫灵公为此大怒。等盟誓结束后,更是
坚定了背叛晋国,归顺于楚国和齐国的决心
监盟者,
一般为周天子派公卿去到盟誓的地方进行监督
。前三者都是盟誓的必须参与人员,但监盟者
不一定次次都在场
盟誓除了人外,对物品也有要求。
盟书、盟府、牺牲、盟书副本等在盟誓上都是必须准备齐全的。
盟书是发起盟誓时的申请,有着具体的书写要求。盟府是天子和诸侯专门用来存放盟书的地方,一般都会有专门负责的人员进行看守管理。
牺牲指的是,盟誓歃血时所需要的牲口,天子与诸侯盟誓时,牺牲为牛,大夫之间盟誓的话,就用猪做牺牲。最后一个盟书副本,则是盟誓结束后,所有参加的盟誓的诸侯都会得到一份副本,他们回家告庙后便送去盟府中收藏。
二、盟誓多仪制,告神灵以示明诚心
在春秋时期,人们信奉神灵,所以
非常重视祭祀的礼仪
。各诸侯国在
出征前
,会举行
祭灶仪式
,路过名山大川时,也会
用玉器祭山川
。但那个时期的人们,
并不只信奉一个神灵
,他们认为
万物皆有灵
,天帝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因此,盟誓中需要上表的神仙便有很多,比如
先祖、山川河流之神、司慎以及司盟
等。司慎是
负责监督盟誓现场的神灵
,司盟是
负责监督,参加盟誓的人在盟誓结束后,是否按约定执行的神灵
《春秋》中记载的一次盟誓:
“凡我同盟……或间兹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
这是盟辞中,盟誓参与者所祷告的神灵的一部分节选,从中可看出当时人们
信仰的神灵体系之丰富
为表示对盟誓的重视,以及对祷告的祖先与神灵,所抱有的虔诚与崇尚之心,在盟誓开始前,参加盟誓的人都会
先进行斋戒
,此举被称为
“斋盟”
。“斋盟”是盟誓的第一步,“
坎血加书”
是盟誓后的三个步骤。
“坎”意为
挖坑
,主要是用于将盟誓时取血用的牲口进行埋葬;“血”指的是盟誓时,杀死牲口
取其血
,然后把血
放进牛的左耳里
;“加书”是等盟誓的仪式完成后,
将盟书放置于牲口的尸体上
,最后将牲口于盟书
一起埋入土中
除以上步骤外,《左传》中还记载过另一习俗——
盟誓告庙
。诸侯国的国君在
离开自己国土时,会先到宗庙里祭告祖先
,以求祖先保佑其一路顺利平安。然后等
安全回国后,又到宗庙进行合饮
,将自己外出所获得的
功绩记录下来
,告知于祖宗们。
三、以盟誓之约,定天下局势
春前时期,进行过250余次盟誓,其中百分之七十都是因为政
治、军事、外交
等原因,只有极个别是无关于政治的。盟誓大约能够分为,
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盟誓
诸侯国内部的盟誓
两种。
诸侯国之间的盟誓,具体又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第一种,
同盟的诸侯国希望继续延续或继承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通过盟誓,诸侯国之间可以促进和加强彼此在政治和军事往来中的关系。特别是是异姓诸侯间,他们不但会进行盟誓,还会通过联姻来加强双方间的联系。
第二种,
通过盟誓来对共同讨伐其他诸侯国,或是讨伐背叛了盟主的诸侯国。
立场相同会先通过盟誓来建立联系,然后共同去讨伐阵营不同的诸侯国。
第三种,
因救助而盟誓。
同盟国中的盟员被他国侵略,其他国家将会盟誓,对被侵略的盟员进行救助。
第四种,
因归顺或讲和而盟誓。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战败的诸侯国通常给战胜国送礼,求战胜国与自己盟誓,让其不再出兵攻打自己的国家。
第五种,
诸侯国为和解而进行盟誓
。因为诸侯国众多,国与国之间经常因为各种原因交恶。双方后期可能因为利益而需要合作,在此中情况下,便进行盟誓,表示双方和好结盟了。
第六种,
为尊王攘夷而盟誓。
春秋时期,虽然周王室逐渐没落,但天下名义上还是周王室的,所以每当有周王室政权出现危机,需要诸侯出兵相助时,以齐、晋为首的诸侯便会召集其他诸侯进行盟誓,维护周王室的王权。
第七种,
想要对其他诸侯国的内政进行干预
。若是盟员国中出现内乱,且无法自己解决时,盟主或其他作为盟员的诸侯便会进行干预,给予一定帮助。
说完了第一类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盟誓,接下来便说说,
诸侯国内部的盟誓
。这类型的盟誓可划分为
八种
1.
为稳定国中政权而进行的君臣盟誓。
又昭公二十年,宋元公和国中的臣子产生了严重的争端,华亥与向宁二人联手杀死了宋国多位公子。宋元公为保住自己的子嗣与稳定国中政局,只能与华亥、向宁进行盟誓。
为抢夺君权或太子之为进行盟誓
。一个诸侯国中,国君会有众多子嗣。但王位只有一个,国君候选人们便会为拉拢人心而进行盟誓。
为平衡卿大夫之间的权利而盟誓。
朝堂之中,卿大夫之间难免会因家族势力、君王喜好等原因,导致手中的权利大小产生区别。为稳定朝中关系,君王便会让卿大夫进行盟誓。
为维护国君的君权,对罪臣、恶臣进行讨伐而盟誓
。若是朝中出了逆臣贼子,但与其有关系的臣子是清白,并且忠心向君的。国君就会与其进行盟誓,表示自己相信他,而臣子也会帮助国君讨伐罪臣。
因为爱情进行盟誓。
这一类看似与政治无关,但春秋时期的婚姻基本都是服务于政治。
为造反或背叛国家而盟誓。
有的国君荒淫无道,或是昏庸无能,手下的臣子为推翻他的统治,或是叛离国家,便会进行盟誓,表示成为一个阵营的人。
5.
为让臣子更好的效忠国家而进行盟誓。
因为战乱不止,各诸侯国都需要人才,为让人才更好的为国家效力,国君会与其盟誓,答应他只要做好事情,便会给予奖励。
6.
想要利用盟誓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因为盟誓在当时的人心中具有极大约束力,所以便用人会用盟誓来对敌人进行诱骗,或者用盟誓构陷政敌。
结语:
盟誓是春秋时期因为政治需要而诞生的特殊历史阶段产物,它汇集了当时社会政治、军事、宗教、民俗、文化、道德伦理等众多历史人文信息,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工具,也是春秋文化的代表之一。
盟誓是一种契约精神,虽然因为时代原因,其中参杂了许多政治手段,但从中能发现,春秋人是很重视契约的。这与周王朝崇尚礼制有着密切关系,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但礼制对人们的影响是难以消退的。
参考文献:
《左传》
《礼记》
《说文解字》
《春秋时期盟誓的文化内涵与政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