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分享与讨论,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9月1日晚上,炮兵七师遭到重创,不仅防御工事被摧毁,还造成700多名美军士兵在此战中丧生。
9月2日,消息传至美军指挥部,众人都感到震惊不已,炮兵七师装备精良,甚至还没来得及全面开战,就被打得溃不成军,美军将领不明白为何损失如此惨重。
给美军带来沉重打击的神秘部队究竟什么来头?他们又是如何歼敌10万的?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作战勇猛,加上苏联援助其众多武器装备,一个月内就击溃了韩国军队。
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美国全面介入朝鲜战争,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中国边境安全。
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很快就让朝鲜招架不住,朝鲜随即向苏联求助,但是当时的苏联不愿正面和美国起冲突。
面对这样的紧张局势,朝鲜无奈于1950年10月1日向我国求援。
美军仁川登陆美军仁川登陆
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同时,还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1950年10月3日,周总理警告美国政府,美军如果跨过三八线,中国将采取必要措施。
美国政府无视中国警告,依旧一意孤行,除此之外联合国军不断向三八线推进,10月18日,抵达中朝边境,随后轰炸我国边境城市丹东。
这次轰炸造成丹东地区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严重,美军的行为无异于将枪口直接对准我国。
虽然那时才刚刚建国1年,多年战争让中国的经济处于停滞不前的困难阶段,国民党残余势力还在妄图破坏新中国发展,刚刚走出战火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鸭绿江断桥
对于朝鲜的求援,有一部分人并不赞同,朝鲜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朝鲜一旦被攻破,对中国来说就是“唇亡齿寒”,美国的意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毛主席对此心知肚明。
可以说这场战争是美国强加给中国的,多年战乱让这个在血泊中站立起来的国家,分外期盼和平发展,但是此战不得不打,也必须要打。
东北的工业和粮食在全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毛主席思虑再三,无论是从东北的战略地位出发,还是捍卫领土完整,中国必须打赢这场仗。
国际社会对中国这样的行为表示不解,中国和美国正面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1950年10月19日,在国际舆论声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途,他们的背后是国家和人民,所以他们义无反顾。
志愿军赴朝作战
第21师出师大捷
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志愿军赴朝作战人数为240万人,联合国军派遣军队93万人。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妄言,将用3个月结束这场战争,可这一仗一打就是三年,美国在战争之初,甚至不相信中国会派出军队支援朝鲜。
志愿军39军两个师在云山包围了美军王牌之一第1师,麦克阿瑟还天真地认为中国不会参战。
中美双方的军事实力在当时存在巨大差异,因此美军自负地认为,战争结束后还能赶回家美美地过个圣诞节,根本没想过中国会派出一支数量强大、作战勇猛的军队应战。
麦克阿瑟
这时的美军并不知道他们要面对的这支军队是人类轻步兵的巅峰,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强大,志愿军战士的坚不可摧的意志也是制胜法宝。
建国之初,我国没有完备的军工产业,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武器都是以往在战场上缴获的,火力不一、数量少、品种杂,被称为“万国牌”,根本不能和美军现代化的武器相提并论。
虽然战争初期志愿军取得了多场战役的胜利,可是由于没有正规化的武器装备,几乎都是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枪林弹雨。
面对武器精良的美军,单靠志愿军的强大意志力,是不能取得最终胜利的,中央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为了将牺牲减至最少,1951年中国和苏联达成协议,苏联决定向中国出售120门M-13火箭炮,也就是喀秋莎火箭炮,战争结束后中国再把钱分期支付给苏联,就这样,中央决定成立一支炮兵师入朝作战。
喀秋莎火箭炮在当时属于苏联的杀手锏,是苏联为了打击德军而研制出的高端武器,被称为火箭炮的鼻祖。
发射方式为电器点火,能同时携带16枚火箭弹,杀伤力巨大,最大射程能达到8500米,飞行高度达400米,数秒内就能完成发射。
作战时,以团为单位,一次可以发射384枚火箭弹,最适合大规模打击敌人阵地和防御工事,苏联正是借助喀秋莎火箭炮有力地打击了德军。
喀秋莎火箭炮
四野第48军第143师当时正在赣南粤北地区剿匪,战士们刚刚剿匪结束,帮助当地百姓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此时他们突然收到一份中央下达的命令。
要求143师北上入朝并改编为火箭炮兵师,番号为21师,这支队伍原先并非炮兵部队,全师只有几个干部知道一些山炮的操作技能,对火箭炮的认知几乎为零。
而山炮和火箭炮有着天壤之别,于是苏联派出专家对21师战士进行帮助指导。
志愿军战士大多文化程度偏低,想要在短时间内学会火箭炮的操作,并且真正投入战争,对战士们来说并不容易。
苏联军队用了半年时间才学会火箭炮的操作,这就意味着战士们训练任务和难度都极大,他们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
很多战士说明书都理解不了,有的苏联专家甚至当场撂挑子走人。
1951年2月,中央就下了最后的命令,要求21师务必在1个月内形成战斗力,以弥补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火力不足的致命弱点。
21师将士们立下军令状,保证在1个月内熟练掌握火箭炮的操作,就连苏联专家也对他们的说法半信半疑。
再这样严峻的形势下,21师的战士们投入全部精力,积极刻苦进行训练,很多人在常规训练结束后,还要自己单独学习,一直到天蒙蒙亮才肯回去。
终于在1951年3月19日,战士们都熟练掌握了喀秋莎火箭炮的操作技能,完成了训练任务。
21师配备了120门喀秋莎火箭炮,采取每连4门制,每个团配置24门,每个营配置12门,就这样21师形成了火箭炮战斗力,随时可赴战场作战。
彭德怀得知21师短时间内就完成训练任务,兴奋地说:“美国都没有这么现代化的武器,我们的战士一定要把优势最大化,对敌人进行大范围、闪电式的打击。”
1951年4月,21师秘密分批进入朝鲜,美军深知炮兵的杀伤力,他们绝对不想看到志愿军已经拥有形成规模的炮兵。
炮兵对于战斗来说太重要了,要花费大量心血培养,彭德怀为了保存炮兵实力,制定出一个稳妥的战术“快去、猛打、快回”。
1951年9月1日,21师接到了第一个任务,21师203团支援27军79师235团,对占领后洞里的美军第7师进行反击。
后洞里易守难攻,美军驻扎在此一天,志愿军就寸步难行。
美军第7师借助山势为掩护,修筑大量防御工事,当天夜里美军以为一切安全,便在山洞里“安枕无虞”。
21师采取的战术是傍晚时分203团向东山阵地挺进,远距离攻打后洞里美军。
为了能有效打击敌人,战士们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他们决定夜间发起进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而美军这一边认为他们的工事坚不可摧,黄昏十分就进入梦乡,可是令美军绝对没想到的是,志愿军的火箭炮兵正在向他们靠近。
志愿军将24门喀秋莎火箭炮满载装配完毕,大家都在静静等待时机,等到天色完全黑下来。指挥员下达攻击指令,384枚火箭炮的火光瞬时照亮夜空,迅速攻击美军第7师阵地。
美军士兵还没来得及多做反应就葬身火海,21师首战告捷,歼敌700余人。
一夜之间,美军被歼灭700余人,这一消息传至美军指挥部,宛如晴空一记惊雷,炸的美军措手不及、震惊不已。
美军惊讶于究竟是怎样的队伍能在一夜之间精准打击,同时也很好奇志愿军手中的秘密武器到底是什么,竟然能把装备精良的第七师打得溃不成军,甚至有人猜测志愿军采用了是原子炮。
火箭炮兵的战略一直都是快去快回猛攻,因此这支队伍经常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美军中产生了各种离谱的猜测,志愿军的对美军形成了有效打击。
喀秋莎火箭炮的巨大杀伤力
1952年10月,联合军对志愿军五圣山发起攻击,敌军计划一天时间攻占597.9和537.7两处高地,敌军火力是我军20倍,双方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上甘岭阵地反复交手,战斗陷入僵局。
10月14日,联合国军的美7师和韩2师,向两处高地发起进攻,敌军不仅以密集火力压制地面阵地,还动用27辆坦克、40架飞机、320门火炮,对志愿军进行多方位轮番打击,仅3.7平方的范围内,火力密度就高达每秒六发。
阵地上的通信设施全部中断,八个小时的战斗前线未得到任何支援,一天之内志愿军伤亡550多人。
仅14日一天,敌军就向上甘岭发射30多万发炮弹,上甘岭主峰被削去两米,此后寸草不生。
上甘岭战役
因为45师伤亡太过惨烈,志愿军只能退进坑道,火力太猛,即使身在坑道也如同置身颠簸的船只中,甚至有的战士连牙齿都被猛烈的炮火震掉。
志愿军45师顽强抵抗,但是敌人火力太猛,还是导致597.9高地失守。537.7高地的志愿军战士击退敌人40多次,白天炮火太猛,他们只能暂时停止争夺阵地,晚上再进行反击。
10月19、20两日争夺战进入白热化,上甘岭几乎成为人间地狱,每一寸土地都被战火笼罩。
志愿军和联合国军进入拉锯战,为了尽快结束这场惨烈的战斗,21师209团进入上甘岭,喀秋莎的火力支援,209团和其他炮兵、步兵协同作战。
步兵勘察出敌军坐标,209团收到坐标,用喀秋莎火箭炮进行攻击,志愿军夺回了阵地,在喀秋莎火箭炮的攻击下,敌军伤亡惨重。
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张桃芳
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持续了43天之久,在这43天时间里,志愿军歼敌2.5万余人,火箭炮歼敌超过70%,由此可见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不容小觑。
1953年6月,朝鲜和韩国就俘虏问题达成协议,可是韩国总统李承晚却不履行承诺,继续扣押朝鲜军队,志愿军决定予以痛击。
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出动了最大规模的火箭炮,其中火箭炮兵207团负责在金城方向配合60、61及67军对联合国军发动攻击。
火箭炮兵依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一次次射击之后,敌军阵地浓烟滚滚,瞬间成为一片火海。
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中的最后一战,21师利用对我军有利战场的局势和武器优势,对敌人采用快速和密集打击的战术,联合国军难以抵抗喀秋莎火箭炮的杀伤力,被打得溃不成军。
21师在金城战役中一共发射了69次炮弹,歼敌5万余人,向南扩展阵地160多平方千米,金城战役的胜利促进了停战协议的签署。
火箭炮兵第21师在朝鲜战场两年半,共歼敌10万多人,炸毁坦克56辆,战车230辆,歼灭联合国军超过五分之一,被称为“美军终结者”,给联合国军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
1953年10月,火箭炮兵21师结束了保家卫国的光荣任务回到国内。
据志愿军战士回忆,喀秋莎火箭炮齐发射,打击美国阵地,阵地上的美军几乎全军覆没。
金城战役
每次21师出战都能歼敌数千人,大家都称喀秋莎炮兵师为炮兵之王,见到84号车,都会主动让路,由此可见21师在抗美援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21师在战场上展现了志愿军的优秀作战能力和顽强地拼搏精神,极大地挫败了美军的士气,志愿军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抗美援朝为立国之战,志愿军打出了中国人的气势,让世界不敢再忽视中国的存在,这一战为新中国和平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志愿军战士回国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