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9岁姚大叔因脑干出血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由于体型偏胖,外周静脉血管条件差,导致扎针困难,加之病情不稳定,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治疗,每天都需要穿刺3—4次静脉留置针才能完成当天的输液。反复的静脉穿刺给姚大叔带来了很多的痛苦。
经过充分的评估和精心准备,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陈佩珊静疗组长在超声引导下,成功为患者置入中长导管,置管过程顺利,置管后患者输液通畅,无不良反应,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逐渐稳定并好转,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我院神经外科自2023年6月开展首例在B超引导下中长导管置入术。在静疗组组长陈佩珊以及吴苑云老师的带领下,至今为止神经外科已开展中长导管置入术60余例。该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率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为科室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增添了重要一笔。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标志着科室技术实力的增强,更为患者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推广中长导管技术,科室成立了科内静疗小组。该小组由具有PICC置管资质以及具有中长导管技术资质的同事担任,负责技术操作、质量监控、患者教育及培训指导等工作。利用自己休息时间承担了科内的静脉通路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为科室的协作与发展开启了新篇章,为科室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普时间
外周静脉置入的中长导管,又叫中线导管(Midline),长度约15—30cm,采用超声引导技术从上臂置入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肱静脉内,导管尖端位于腋静脉胸段或锁骨下方,无需X线进行尖端定位。一般适用于静脉治疗时间预期持续1-4周或外周静脉条件不好的患者。
中长导管的优势
1.留置时间:7—49天,穿刺速度快,实现住院“一针化治疗”。
2.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不需要缝合。
3.全程B超引导下完成,置管率高。
4.减少反复穿刺,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痛苦。
5.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发生。
6.无需导管尖端定位,节省时间,降低患者所受辐射。
7.维护成本低,所需费用大大低于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中长导管的适应症
1.紧急抢救的输液治疗。
2.持续输注等渗或接近等渗及刺激小的药物。
3.外周静脉通路困难的患者。
4.需要持续镇静与镇痛治疗的患者。
5.间歇性或短期输注高渗透压、腐蚀性药物等(需谨慎)。
置管后注意事项
1、置管后8小时至3天进行握拳/握球、手指操运动预防血栓。
握球/握拳活动:每次尽量用最大握力握球/握拳,每天3—4次每次15分钟,保持2—3秒后松开,每次握球/握拳活动时间约10秒,重复进行。
手指操:“握、弹、夹、顶、拉、搓”,每个节拍必须保持3秒,每天3—4次每次3分钟。
2、患者带管仍可从事一般日常工作和家务劳动,但要避免使用这一侧手臂提过重的物体(不超10斤)或做一些反复弯曲手臂的动作。
3、穿脱衣服时注意防止导管脱出,穿衣时先穿置管手,脱衣时先脱无置管的手。
4、洗澡时保持贴膜干燥,可以淋浴,但应避免盆浴、泡浴、游泳等,沐浴前用塑料保鲜膜缠绕2-3圈,上下边缘用胶布贴紧或毛巾包裹,以保护贴膜不受潮而发生卷边、松脱或贴膜下液体积聚。
5、保护管道外露的部位,以免损伤导管或将导管拉脱出体外。
6、一般情况下每7天维护一次。若出现穿刺口出血、脓性分泌物、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发现贴膜松脱、贴膜潮湿、卷边;观察导管外露部分,如果发现变红(回血);导管外移、脱出。发生以上特殊情况要立即告知护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