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话,叫“有舍才有得”,的确,人世间,荣华富贵不过是身外之物,若能及时行善、与人方便,就算自己终其一生没有获得“功名利禄”,也会为子孙后代“积得阴功”,一旦风云际会,必能鲤鱼化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诗仙李白所说的“千金散尽还复来”是颇有道理的。

在古代,民间一直流传着“财为五家共有”的说法,那么,这个所谓的“五家”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有好几个版本,流传最广的有“水、火、官家、盗贼、败家子”和“水火、天地灾、官家、盗贼、不肖子”。古人所说的这“五家”,都是聚财的克星,即便你家财万贯,但如果没有掌握“生财之道、守财之能”,你所有的财富,都会被这“五家”所剥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你明白“财为五家共有”的真谛,就明白《道德经》中所说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当我们在一贫如洗的时候,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为了财富而铤而走险去做违背道义的事情;当我们功成名就的时候,不要夜郎自大,也不要为了飞得更高而贪得无厌去触碰法理的底线。这也与《易经》所提出的“潜龙勿用”、“亢龙有悔”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际上,“财为五家共有”与《吕氏春秋》所说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颇有相通之处,普天之下,财富不是谁一个人的,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如果你拥有了足够的财富,那么,就不要吝啬积德行善,为更多人谋取幸福与福祉,而不是仗势欺人、为富不仁,如果毫无底线,你所有的财富都将成为“五家共有”,终究一扫而空。

“以史为镜,可以知更替”,古往今来,诸多豪商巨贾,也只有陶朱公真的做到了“千金散尽还复来”。范蠡曾经出山帮助越王勾践,从吴越争霸的颓势中复苏过来,在等到越王勾践“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时候,他却功成身退,做起了生意,而且三散家财,为国为民,最终富可敌国,成就一代传奇,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财神”。唐代诗人汪遵称赞范蠡道:“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德经》为什么要给后人留下警示,不无恳切的点醒“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呢?其实就是在告诫后人,作为一个平民百姓,要有“忧国忧民”之心,作为一个商甲巨贾、一方父母、济世侠客、庙堂君王,要有“为国为民”之心,并身体力行,才会基业长青,因为,民心才是事业成功的最大底气。

千古奇文《寒窑赋》告诉我们,“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当我们发达富贵的时候,不要骄奢淫逸,要记住“苟富贵,勿相忘”,要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当我们穷困潦倒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要记住“有志者,事竟成”,要去学习更多可以学习的人。因为,“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只要“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

看看范蠡、白圭、寡妇清等人,再看看吕不韦、沈万三、胡雪岩等人,或许会明白“财为五家共有”的真谛,如果你有财富、有实力、有势力,应当以家国情怀为责任,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去帮助和保护那些没有财富、没有实力、没有势力的人,若能如此,必能“金玉满堂”,“持而保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如果有一天,富贵了,不要忘了曾经的贫苦生活;如果有一天,落寞了,时常反思未来的出头之路。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财为五家共有”的另一层深刻含义,其实就是“舍得”二字,不要过于吝啬财富,不要“患大贵若身”,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才是财富本身的奥义,只顾贪图享乐,终将招致失败;懂得行善布施,必能功德圆满。

【本图文由“尚书台”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