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冬节气到了,冬天就到了吗?
对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不少人的理解就是这个节气到了,冬天就来了。确实在古代的时候有这种说法,因为古时都是根据“四立法”来划分四季的,也就是立春后春天就来了,而立冬节气后冬季到了。
但是有人应该发现了,我国的幅员辽阔,到了立冬节气的时候北方很多地方的确天气已经很冷了,部分地区都已经下雪了。可是在南方好些地方依然还有20几度,甚至是三十度以上的高温天气,说它是冬季就不太适合了。
因此在现代也对冬季的划分有了更严格的标准,那就是采用“气温法”。当一个地区连续5天以上的平均温度都已经低于10℃以下了,那就意味着该地冬季来临了。因此根据这个气温法划分的四季,很明显不同地方进入冬季的时间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其实吧,说立冬等于冬季的开始,这也是对“立冬”节气的误解,有些人以为立冬的“冬”就是指冬天。实际上这里的“冬”是终止、万物收藏的意思。
这个在古代的很多文献都有记载,比如在《孝经纬》中记载了:“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另外即便是立冬节气到了,南方有些地方依然还是很暖和的,常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天气,在民间也称它为“小阳春”,比如很多地方就有着“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的说法。所以把立冬当成是冬季到来了,这个是有点不妥的。
(2)立冬是晴天好,还是下雨好?“立冬有雨要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啥意思?
这句农谚字面的意思是说如果立冬节气这天出现了阴雨天气,那就容易“烂冬”。而立冬节气这天是大晴天,滴雨未下,那么来年春天就容易出现旱情,提醒农民要提前做好准备减少春旱带来的损失。
有些人不太理解什么是“烂冬”,它的意思并不是说冬天很烂,而是冬季的雨雪较多。古人观察的结果就是如果立冬节气这天是阴雨天,那后面的天气降雨、降雪的天气较多。
而冬天如果经常下雨、下雪,地上就会很泥泞,气温也比较多,人出去一趟身上脏兮兮的,脚上都是泥巴,同时这样的冬季一般是偏冷的,因此就有了“烂冬”一说。
但如果立冬节气这天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这也并不是什么好事情。预示着冬季的雨雪少,可能到了第二年的春天都没有什么雨水,或者是春雨来得迟,这样就容易出现“春旱”了。
其实在古代有不少类似的农谚,并且很多地方都有相似的说法,比如“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都说的是立冬节气是阴雨天,后面雨雪多。
相反冬季就雨雪少,冬天偏暖和。其实通过这些也能大致预测一下冬季冷不冷哦。
(3)今年的冬天很冷?会出现“极寒”天气吗?
关于为何今年冬季会有“极寒”的说法,是因为当前拉尼娜事件正在持续,预计将会延续到今年年底或更久,而这也是21世纪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事件。
因为一般情况下,当发生了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整体气温就会较往年偏低,并且大范围还会降水偏少。而今年又是本世纪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现象,于是很多人就习惯性的把它和冷冬连续到一起了。
但是专家却说了,出现拉尼娜现象并不就以为冬季一定会偏冷,有可能也会偏暖。而且从历年的数据来看,1986年以来以后出现了8次拉尼娜事件了,可冬季偏冷和偏暖的比例各占一半。
原因是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因素之一,如今三重拉尼娜事件出现,只是意味着冬季出现极端天气的概率增加了,要么是偏冷,要么是偏暖。
其实在农村有些老农也认为今冬偏暖的概念大一些,一来是夏秋季雨水少,冬季降雨应该不多。二来是如今全球变暖了,极端天气多了,而偏暖的概率更大一些。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