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上万人“隐居”终南山,都是为了远离尘世的纷扰吗?当地人摇头
涛哥讲堂
2024-11-06 10:44江西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清晨的薄雾中,终南山若隐若现,远处传来阵阵钟声。
"师傅,真的有人在这里隐居吗?"年轻人背着行囊,仰头望着连绵的山峦。
"隐居?"老人抚须轻笑,眺望着山间不断增多的游客,"你觉得他们是来隐居的吗?"
山风吹过,卷起一片落叶,空气中飘来现代城市特有的喧嚣。
01
暮色降临,终南山巍峨的轮廓在天际线上渐渐模糊。山腰间星星点点的灯光越来越多,不再是古人描绘的"一径入云边"的清寂景象。
"老张,又来新人了!"村支书老李骑着电动车沿着蜿蜒的山路上来,在一座古朴的院落前停下。
院中,六十多岁的张明远正在收晾晒的草药。听到老李的声音,他头也不抬地问道:"这次又是什么来头?"
"说是北京来的,原来是个基金经理,带了好几箱电子设备,说是要直播隐居生活。"老李叹了口气,"这已经是这个月的第八个了。"
张明远放下手中的草药,示意老李进屋喝茶。炉子上的老铁壶咕噜咕噜冒着热气,屋里只有一张方桌和两把竹椅,墙上挂着几幅字画,都已经被烟火熏得发黄。
"你在这里住了三十年,应该最有发言权。"老李接过茶碗,"现在镇上统计,整个终南山地区登记在册的'隐居人员'已经过万了。这些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来?"
张明远沉默片刻,望向窗外逐渐暗淡的天色:"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三个月前,一个浑身名牌的年轻人找到张明远的院子。他自称姓王,是某知名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年薪百万,但对都市生活感到厌倦。
"张道长,我在短视频上看到您的院子,特意来请教。"小王递上一张镀金的名片,"我想在这里建一个'隐居基地',可以直播、办研学,还能带货。您要是愿意入伙,保证您每个月都有不菲的收入。"
张明远接过名片,随手放在茶壶下垫着:"年轻人,你知道什么是隐居吗?"
"当然知道!"小王兴奋地掏出手机,翻出一个视频,"你看这个博主,他在终南山住了一年,粉丝两百万,广告接到手软。他种种菜、采采药、喝喝茶,多惬意啊!"
"那你知道他住在哪里吗?"
"应该是在深山里吧?"小王有些不确定地说。
张明远指着山下逐渐亮起的霓虹灯:"他住在山脚下的度假村里,每天化好妆开车上山拍视频,晚上回去直播带货。这就是你说的隐居?"
小王愣住了:"可是,他直播时明明住在茅屋里啊!"
"那是他租的场地。"张明远语气平淡,"就像你现在看到的我这院子,也有不少人想租去拍视频。有个'隐居博主'开价一天五千,被我拒绝了。"
"这么说,他们都是假的?"小王显得有些失望。
"真假不是我们能评判的。"张明远起身添了些柴火,"但你要问我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来终南山,无非是看中了这里的商机罢了。"
老李听到这里,不住地点头:"确实如此。以前我们这里很少有外人来,最近几年自从网上火起来,每天都有人来问房子出租的事。有的地方一个月租金都要上万了。"
"你知道为什么这些人都选择终南山吗?"张明远忽然问道。
"这个我知道。"老李掰着指头数,"首先是历史上就有隐居传统,其次是风景好,最重要的是,这里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
张明远摇摇头:"是因为终南山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理想,一种古人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人们向往这种生活,但又不愿意真正放下现代生活的便利。所以就有了这种半真半假的'隐居'。"
夜色渐深,山间响起此起彼伏的蛙鸣。远处,一个露营地亮起了彩灯,传来阵阵音乐声。
"你还记得陈老道吗?"张明远忽然问道。
老李点点头:"记得,他是真正的隐士。十年前搬到后山,再没下来过。"
"前两天我去看他,发现他搬走了。"张明远叹息道,"他说山下太吵,打扰他修行。"
"现在这样下去,只怕真的隐士都要被赶走了。"老李担忧地说。
张明远望着窗外闪烁的营地灯光,若有所思:"这还只是个开始。"
02
清晨的雾气中,一串脚步声打破了山间的宁静。
"前面就是明远道长的院子了,大家准备拍摄!"一个扎着马尾的女孩举着自拍杆,后面跟着三四个提着器材的年轻人。
张明远正在院子里劈柴,听到声音也不抬头。这样的"打扰",最近一个月已经有十几次了。
"道长您好,我们是'寻找隐居者'栏目组的,想请您上镜讲讲在终南山修行的感悟。"女孩热情地说,"放心,不会耽误您太久。"
张明远放下斧头:"你们找错人了,我不是什么道长,就是个住在山上的老头子。"
"那更好啊!"女孩眼睛一亮,"这样更有真实感。您就说说为什么选择隐居,对现代社会有什么看法,最后再煮碗面给我们拍拍就行。"
"小姑娘,"张明远终于抬起头,"你知道隐居的本质是什么吗?"
女孩愣了一下,随即拿出手机翻看起来:"我们做了功课的。隐居就是远离尘世,追求精神的自由,向往淡泊宁静的生活……"
"那你们扛着这么多设备上山,算是远离尘世吗?"
摄制组面面相觑,讪讪地离开了。张明远望着他们的背影,想起这些年见过的形形色色的"隐居者"。
第一类是"网红隐士"。他们大多是年轻人,带着专业的拍摄设备,租住在山脚的农家院里。白天上山取景,晚上开直播卖货,打造"隐居人设"。有的月收入甚至超过了十万。
"张大哥,帮我看看我这个构图行不行?"隔壁的小林又来借景了。这个昔日的传媒公司高管,现在是粉丝破百万的"隐居博主"。
"你这次又要卖什么?"张明远随口问道。
"养生茶叶。"小林一边摆弄相机一边说,"现在的人压力都大,我告诉他们喝茶能静心,再配上这山景,销量准不错。"
第二类是"逃避型隐士"。他们中有生意失败的老板,有失恋的年轻人,还有厌倦都市生活的上班族。他们带着一些积蓄来到山上,像是在寻找人生的避风港。
"老张,屋后那块地我租下了。"一个中年人说道,"我准备种点菜,过点清净日子。"
张明远打量着这个自称从北京来的王总:"听说你以前开公司?"
"别提了,生意做砸了,欠了一屁股债。"王总苦笑道,"在这里住着,起码债主找不到。"
三个月后,王总的积蓄花光了,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他种的菜地重新长满了野草。
第三类是"半隐半现型"。他们通常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选择在终南山置办一处房产,周末假期来住两天,在朋友圈晒晒"隐居生活"。
"张叔,帮我照看一下院子。"李教授是个大学老师,每个月来住几天,"我这次带了几个学生来体验生活,写写论文。"
这样的访客不少,他们白天在山上转转,晚上还是会开车下山,找个好餐馆吃饭。对他们来说,"隐居"更像是一种生活体验,一个可以随时按下暂停键的假期。
第四类声称是来求道修行的,但大多半途而废。
"师父,我诚心向道,求您收我为徒。"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跪在张明远面前。
"你为什么要修道?"张明远问。
"我在抖音上看到有位道长发视频说,修道能让人看破红尘,获得超凡能力。"
张明远没说话,让他先住下。第二天一早,便让他去砍柴挑水。不出三天,年轻人就受不了了。
"师父,修道是不是不用做这些粗活?"
"修道即修心。"张明远说,"连最基本的劳动都接受不了,谈何修行?"
年轻人第二天就走了,临走前还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