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在历史的长河中,函谷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而备受瞩目。历史上的函谷关不止一座,最早的秦函谷关始建于西周,后经秦国在旧址基础上重建。它地处 “两京古道”,紧邻黄河,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而得名。在西汉之前,秦函谷关是连接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美誉,是兵家必争之地。

当我们今日游览函谷关景区时,可能会对其 “兵家必争之地” 的称号产生质疑。从现代的视角看,其地势似乎并不十分险峻,在国内众多山川关隘中难以名列前茅。那么它为何能在历史上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函谷关周边的自然环境在古今发生了巨大变化,先秦时期函谷关的南北两翼分别是秦岭和黄河,东边为弘农河,西边是稠桑塬。稠桑塬是一种特殊的地貌,塬上长满桑树,南北长约 20 多公里,东西最窄处约 4 公里,塬面距地面平均高度约 170 米。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穿越稠桑塬几乎是九死一生,绕行也极为困难,因为其北面紧贴黄河,南面深入秦岭。不过在稠桑塬靠北处有一条约 7 公里的自然山体裂缝,经修整后可供车马通行,这便是 “崤函古道” 的一部分。从地形上看关东六国联军若要攻打函谷关,需先渡过弘农河,然后穿越十余里的峡谷,行军风险极大,所以说秦函谷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并非夸张之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仅从地形险峻这一点,还不足以使函谷关成为绝对的兵家必争之地,因为理论上可以绕开。如战国初期吴起率魏武卒从山西龙门渡口渡过黄河,在河西修筑城池;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后,也是从龙门渡过黄河进入关中。从山西入关中属于背水一战,需要雄厚的兵力且要速战速决,否则一旦战败将不可收拾。只有当河东政权实力明显强于关中政权时,才会选择此路线。而且随着秦国国力的增强,其在河东建立了防线,使得从山西入关的难度增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从山西入关,还有其他几条攻打秦国的路线。从云中(今属内蒙古)南下是赵武灵王提出的路线,但秦昭襄王在位时,命人在上郡、北地郡修筑长城,阻断了赵国此路的奇袭可能,且这条路线对后勤压力极大。武关道也是一条可选之路,张仪戏楚的商於之地就在武关附近,秦楚鄢郢之战后,楚军在武关外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但此路道路狭窄,不利于大军行进,关东诸国若想从此路攻秦,成功的可行性很低,刘邦虽曾从此路成功,但也是在项羽歼灭秦军主力的前提下。走蜀道翻越秦岭更是困难重重,秦国先一步控制了巴蜀和汉中,即便六国联军能克服秦岭天险,绕路也会增加行军时间,秦国便可从容应对,加强防守或截断联军粮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合比较这些路线,函谷关虽然易守难攻,但相对其他路线而言,它距离关中最近通关难度最低。这是关东六国死磕函谷关的主要原因。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攻破函谷关的案例呢?答案是肯定的。公元前 298 年,孟尝君召集齐、韩、魏三国合纵攻秦,联军与秦军对峙于函谷关一年多后,魏军战败,秦昭襄王亲率大军冲出函谷关追击魏军,齐、韩两军趁机攻打函谷关,因守关秦军较少,函谷关被攻破。秦末农民起义初期,起义军大将周文也曾带兵攻破函谷关,一路杀至骊山,但因秦廷在关中仍有相当的武装力量,义军很快又被迫退出关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函谷关的战略地位还与后勤保障密切相关,古代战争中后勤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从兵法角度看,大规模征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如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且陆运成本高昂,“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即民夫运输粮食损耗极大。相比之下水运具有运输能力大、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但流经陕北的北洛河下游因河谷地形险峻难以利用,且秦国将领如司马错、白起等镇守相关区域,增加了其他路线的进攻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函谷关的历史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兴衰,它的战略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地势的险要,更在于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缘政治格局下的综合考量。尽管它曾多次抵御外敌,但最终秦国的兴衰也并非完全取决于函谷关的得失。正如吴起所说:“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当秦国后期政治腐败、人心离散时,即使有函谷关这样的险关,也无法阻挡其灭亡的命运。

函谷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由其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后勤因素以及历史时期的政治格局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它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