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 华
渣泽村是我的故乡,我曾在渣泽村工作二十年。我已年过八旬,眼前事瞬间即忘,但渣泽村曾经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一直留在记忆的深处,村庄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依然历历在目。
历史上的渣泽村
儿时听老辈们说,明朝时就有渣泽村。渣泽村村北有座山,叫藏马山,相传是太平天国运动时,天京(即现南京)失守,败兵骑着马逃到渣泽村村北的一座山里,人马藏在里面,后来此山就叫藏马山。村东南方有座山,经常去放马,后来此山就叫马山。我想,口口相传可能真有其事,但无从考证,只能当作趣谈。
渣泽村历史悠久,知名度很高。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渣泽村村西设有火车站台。每天上行上海方向两次车,下行南京方向两次车。车站虽小,但在当时交通基本依靠步行的年代,坐火车出门已经足够时尚,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来此乘车,村庄靠有火车站台的交通便利,带来了人流,拓宽了村民的视野,激发了村庄的活力,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渣泽村的近代史,和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遭受了日军铁蹄的践踏。渣泽村因战略交通位置重要,一度被日伪占领,日军在车站两头各建有一个混凝土碉堡。根据在车站帮日伪军烧饭的老人蒋家猛回忆,碉堡中驻有一个小队的日本兵。有一次发现一名可疑人员到渣泽村,日军前来搜查,当天枪杀村民一男三女。
据史料记载,1939年9月25日,新四军挺进纵队、丹阳独立支队联手夜袭了盘踞在渣泽车站的日伪军,并伏击了从镇江方向赶来的两批援军,此战击毙日伪军100多人,击毁敌人军车1辆。经此一战,打出了新四军的军威,灭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渣泽村
1949年至1957年,行政区域启用渣泽区,从丁卯到丹徒、谏壁、到辛丰区北面,三山镇的秀山村、大山村、平山村、邵家村、高家楼、严岗村等都属于渣泽区的范围,面积约50平方公里;渣泽区下面还有渣泽乡,面积约15平方公里。
1957年以后的渣泽村,在方圆几十里范围内是个比较大的自然村,位于镇江老城区东南六七公里处。全村主要有蒋、任、华、张、吕、袁、戴七个姓氏组成,分十一个村民小组。渣泽村全村538户,人口1593人。全村共有九处祠堂,其中蒋姓二处,任姓一处,华姓一处,吕姓一处,袁姓一处,周姓周家礼堂一处,张家祠堂一处,戴家祠堂一处;另有个建于清朝时期的浮山庙,占地20亩,1978年改建成渣泽中学,有老师22名,学生300多人。
渣泽村属丘陵地区,以旱田为主。
渣泽村十一个村民小组村前村后都有水塘 。原来全村大小水塘有57个。这是老祖宗的智慧,这些水塘不仅解决村民生活用水,还是火灾时就近取水灭火的水源,因此这些水塘又叫风火塘 。如渣东组有下张塘约8亩,小塘约2亩,门口沟(扩大后)约10亩,蒋家组有荷花塘(扩大后)约20亩。孝塘约2亩,村民吃水专用;官塘约5亩,村民淘米洗菜专用;尿布塘约1.5亩,洗尿布刷马桶专用。任家组村前新塘5亩,双马塘约5亩,小村组村前杨树塘约5亩,吕家组有门口大塘5亩左右,袁家组村前有袁家大塘6亩左右,张家组村前有张家大塘20亩左右,戴家一组、戴家二组、戴家三组村前有丁角塘2亩左右,荷花塘2亩左右,吃水塘2亩左右,门口大塘5亩左右,上角塘2亩左右。
渣泽村虽然水塘较多,但主要解决生活用水,农田灌溉用水不足。村东有一条大坝沟长约3000米。戴家湖心戴家一组有条狭沟约200米,中沟约100米,戴三组大肚沟约300米,这些水源只能解决30%的农田用水,干旱时,村民生活用水都困难。新中国成立后,渣泽村每年冬春都大搞水利建设,苦干三十年,终于改变了水源状况,农业灌溉用水和村民生活用水情况得到充分改善。
在农田水利建设中,首先扩大了水塘面积,增加容水量,如村前的门口沟原来只有1亩地大小,开挖后扩大到约10亩面积。荷花沟也只有1亩左右,开挖后扩大到约20亩面积,黄树塘原来也只有1亩左右,开挖后扩大到约10亩面积,上张塘原来也只有1亩左右,开挖后扩大到约5亩面积,下张塘原来也只有1亩左右,开挖后到8亩,吕家门口塘原来只有一亩左右,开挖后扩大到约5亩。其次,新开挖9座水库,共开挖约101亩左右,如马山水库约8亩,丰家山水库约10亩,荷花塘水库约20亩面积,对过山水库约8亩,万连山水库约15亩,楼巴山水库约8亩,宗家山水库约12亩,牛头湾水库约15亩,大万里水库约5亩。开挖水库后,增加蓄水量,灌溉面积增加到50%左右。再次,新建一座扬程30米高的电灌站。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在藏马山上开挖近4000米的电灌渠道,翻长江水灌溉农田,电灌站建成后,95%以上农田得到灌溉,确保旱涝保收。在兴修水利解决用水的基础上,开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旱田改水田约190亩,格田成方、平整土地三个片共约70亩。
渣泽村在搞好本村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服从大局需要,听从上级号召,连续多年组织村民外出支援水利建设,如今南京的秦淮河、丹阳的香草河、姚桥的姚桥河、粮山的粮山河、横山凹水库、于北村平整土地等,都留下了渣泽村民辛勤的汗水和奋战的身影。
在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渣泽村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新中国成立前村中只有一个私塾,两名私塾先生,新中国成立后,在蒋家祠堂建渣泽小学,有5名老师,本村及临近村的孩子都来此校上学。1954年,上级派来6名医护人员来渣泽村开诊所,负责人林敏,全科医生陈显发,中医高广德,外科医生李德宏,二名护士兼管药房,有病床三张。1958年撤区并乡,成立丹徒人民公社。同时成立丹徒医院,林敏等6人到丹徒医院任职,另派了二名医务人员来渣泽诊所工作,直至1969年。之后村里自己培养了三名医生先后在诊所工作,直至2010年结束。
改革开放中的渣泽村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渣泽村。村里先后办起了鞋厂、五金厂、油坊、茶场等村办企业。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鞋厂的皮鞋销售到全国,还有十二家个体皮鞋厂,外界评价渣泽是皮鞋之乡。茶场的茶叶也有名气,甘露茶是省市品牌。渣泽村逐渐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从村容村貌就能看出,全村都是砖瓦房,97%以上都是时尚的楼房。全村很早就通上了自来水,村前建有一条水泥路,交通出行极为方便。
渣泽村坚持走绿色发展、共享发展之路。渣泽村村南从东到西有三座山连成一线,统称对过山,长约2000米,春夏林木茂盛,生机盎然,青山绿水环抱,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为富裕后渣泽村的另一种财富。
因国家建设需要,渣泽村分期拆迁。拆迁过程中,村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老党员、老干部,协助工作,发挥带头作用,拆迁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戴三村民组1998年拆迁结束。戴二、戴一村民组1998年和2004年分二次拆迁结束。吕家、袁家、张家村民组2007年拆迁结束。渣东村民组、蒋家、华家、任家、小村村民组2010年春节后拆迁结束。截止到2010年,渣泽村全部拆迁征用。拆迁后的村民分别归入谷阳、潘宗、西苑、武将四社区管理,由世代耕种的农民变成了城市新居民。
曾经的奋斗和奉献,曾经的辉煌和荣光,随着渣泽村的拆迁落下帷幕。渣泽村的村民在归入各个社区后,在享受国家改革发展的红利的同时,又积极地投身到祖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
渣泽村虽然因拆迁不复存在,但这个村悠久的历史不会消失,这个村在艰难环境中的奋斗历程不应被遗忘,这个村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取得的令人骄傲的荣耀不应被忘却。
来源:镇江日报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