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富不过三代,实际上历史上三代为将且都曾受帝皇重用的,也并非没有,只是三代都为将,然后三代都倒足霉运的却还真不多。
这祖孙三代都中头奖似的命运,就落在李广、李敢和李陵身上,最后还闹的家破灭族,只能说是时也命也。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1. 不太会打仗的飞将李广
三位爷爷奶奶中,最著名的是飞天将军李广。在记录中,李广擅长用猴臂射击,“李广射石”的故事使他成为了一名犀利的射手,但他战斗的记录实际上是缺乏的。
除了周亚夫在七国叛乱时的军事功德(而且因为梁王私赏而被斩断),他一生中70多次抗击匈奴的胜利并不多。大规模的战斗要么被歼灭,要么不战而退。李光北被称为名将有点奇怪。
史书上写着“匈奴居右北平,匈奴闻其事,避其数年,不敢入右北平”,以及各种歌颂,与李广的记载是不可能联系起来的,连李广自己都自嘲。大小功德都是封建主的结果”(说他没有足够的功德值得尊敬)。看来他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将军是文人的结果。
相比之下,那些历史上从未战败的将领,如赵奢、谢玄等。,都没有李广那么出名,一次次被打败,有点讽刺。
2.什么样的悲剧英雄?
《史记》把李广描写成一个悲剧英雄,有功德却不能提名,被自己逼死,有点可笑。先不说李广本人,他并不觉得自己的功德足以做太子,但他的自立其实是他自尊的原因,与他人无关。
记载中,李广随卫青出征,自荐当前锋追击匈奴单于,卫青因皇帝之命不从,让他和右将军赵食从东路进发,结果李广和赵食迷路误了军机。卫青派人询问其迷路过程,甚至还没怪罪下来,李广就自觉受辱而拔刀自刎了。
当兵者原就该服从命令,李广向部下埋怨“
大将军徒广部行回远”(大将军刻意让我走远路),已是不对,领军迷路更是将军的责任,卫青尚未给他定罪他就自刎,其实就是个畏罪自杀,临死前还把责任推给卫青的老顽固罢了,何来的悲剧英雄了?
以李广的事迹,若非司马迁的吹嘘,估计历史记载也就是“前将军李广迷路误军机,畏罪自刎”而已,区区善射及个人武力就当作是英雄,这英雄也太好当了。
3. 和老子一样鲁莽的李敢
李敢和他老子倒是一个饼印,个人勇武,跟随名将(这里指真的名将)霍去病作战时能够夺旗杀敌,单独领军作战的能力不详。比他老子厉害的是他获得关内侯的爵位,算是圆了他老子“李广难封”的梦,可惜其倨傲鲁莽却也和李广一模一样。
他老子自刎身亡追根究底是犯了军法不甘受罚,和卫青没半毛钱关系,卫青把他调到东路还是出于皇帝的命令,李敢究竟凭啥来怨恨卫青着实令人费解,而他出手打伤官职比他高出甚多的卫青就显得不理智了。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李敢脑子在想什么?
卫青为人谦让不与他计较(估计是在惋惜六十好几跑去自刎的李广),但他有个非常嚣张跋扈的外甥且还是李敢上司的霍去病,李敢打伤卫青基本就已是在找死了。
结果就是,霍去病把李敢给杀了,皇帝还包庇霍去病把李敢这堂堂武将说成被鹿撞死这么窝囊,李敢这可谓出一时之气而害死自己了。
4. 同样自讨苦吃的李陵
与祖父李广叔叔李敢一样,李陵悲剧命运的起因简直如出一辙,纯粹地自找苦吃。由于家族的军事渊源,李陵由小就出任武官,加上自己精通骑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直到武帝遣李广利到天山与匈奴右贤王交战时,武帝还在安排李陵干着相对安全的工作—-运输辎重。
好死不死,李陵过度自信地请缨要以五千勇士到阑干山诱敌,在武帝推说没有骑兵时还硬要领步兵横扫单于王庭,这就是典型的勇气十足现实冒傻气了。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这张图十分配得上冒傻气的李陵
匈奴军队多以骑兵为主,动机力已足以吊打步兵,人数还要比李陵的五千人多上数倍(一度达到八万骑),如此差距估计给孙武都完蛋的,李陵居然还兵出居延千余里,这就是在找死了。
诚然,李陵在被围困后确实以少胜多地打了许多漂亮的胜仗(比他祖父牛多了),但前面把自己困入死局里却是无解的愚蠢,最后兵败被俘而投降匈奴,五千人仅四百人成功逃回塞内。
好好一个辎重兵不当,非要找死,还拖着五千子弟兵一起去送死,所为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