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近日,南京外国语学校南部新城校区迎来了一位重量级嘉宾——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达尼埃尔·谢赫特曼。这也是该校科技节活动中最重磅的环节——他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而又深刻的学术盛宴。
据介绍,达尼埃尔·谢赫特曼教授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学术造诣深厚。20世纪80年代,他发现了准晶体结构,并于2011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谢赫特曼教授与中国也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曾多次到访中国。讲座中,谢赫特曼教授分享了自己踏上科研之路的故事。
在他的人生中,充满了很多偶然,有时是某人对他说的一句话,有时是他遇到的事或他看到的东西,这些就构成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形容自己的科研之路“充满了偶然”。小时候他曾梦想成为一名工程师,但在大学攻读工程专业期间,为期两年的交换生科研学习,点燃了他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一次在走廊与教授的简短交谈促使他决定研究铝锰合金的固化课题;恰巧在办公室碰见领域内的著名学者,使他获得了参与研发的宝贵机会。
实验室环境下,谢赫特曼率先在铝镁合金中发现准晶体“现象”。1982年4月,谢赫特曼借助电子显微镜获得一幅晶体衍射图,即日后所确认的“准晶体”。在同伴的支持下,他发表了相关论文,引发了全球学术界的广泛探讨。
他与南外学子分享了偶然背后的“必然”。“能遇见并投身于自己终身热爱的事业,无疑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在科研的征途中,我们必须深耕细作,持续探索未知,同时与伙伴们携手并进,相互激励,这样才有机会在各自的领域中脱颖而出。”谢赫特曼教授在演讲中对科研规划的深刻见解给予了同学们极大的启发。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诫大家,要以兴趣为指引,追求自己热爱的研究,他鼓励青少年大胆尝试:“选择一个喜欢的学科,或者喜欢的领域,为之努力,先成为班级中的第一名,再努力成为学校的第一名。渐渐地,你会发现,在你持续为它努力后,回报比你认为的还要丰厚。请你们继续怀抱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为梦想而努力。”
“我非常热爱数学,但我无法步入这一学科的最前列,我还要坚持吗?” “教授,我如何才能判断自己选择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在讲座后的互动环节,南外学子们以流利的英语口语向谢赫特曼教授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谢赫特曼教授耐心地一一回答并勉励同学们要以兴趣为指引,追求自己的热爱,怀有“成为第一”的信念,不断向前迈进。
讲座结束后,南京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刘前树代表学校向谢赫特曼教授赠送礼物。“同学们在提问中谈到‘有用与无用’的问题,其实谢赫特曼教授在介绍时,也说曾经想成为一名工程师,但后来成了一名科学家。”刘前树表示,每个人追求一项职业、追求个人的成功,可能是很自然的一个人生目标。但是我们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我们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类知识边界的拓展,这些崇高的目标,希望同学们永远留在心底。
刘前树还鼓励同学们从谢赫特曼教授的经历中获得启示,在“有用”之外,也保持对“无用”的热爱,拥有探索真理的热情和拓展人类知识边界的使命感。“机遇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每位同学要打好基础,这是将来做成‘发现’的一个基础。谢赫特曼教授特别强调沟通表达的重要性,我也希望南外的孩子们无论在哪里求学,一定要成为人群中乐于沟通、善于把周围组织起来,为更美好的目标共同奋斗的种子,这个时代是属于大家的时代、合作的时代。”刘前树说。
“我询问教授,如何找到自己兴趣?他的建议给了我启发。”高二(8)班的张哲涵同学说,“教授告诉我们,人生中运气也很重要,在这种情况面前,只能尽力把握机会,而且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教育、好好学习,这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奖都与AI领域相关,我其实想问教授,AI和各种学科的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是特例。”国家化学竞赛二等奖得主吴致远同学说,教授在解答其他同学的问题时,一定意义上回答了自己的问题。“他说AI的发展是创新性突破,将是未来世界一个非常重大的趋势。”
现场,谢赫特曼教授在留言簿上留下了对南外及南外学子的深情祝福:“教育乃首要职责,南外正致力于培养中国新一代的青年,引导他们向善向上。愿你们在探求学问的征途中,好运相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通讯员 刘飞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