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周公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

秦汉之际的儒士伏生在《尚书大传》里总结周公的一生是:“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也就是说,他的理念都来自于周公,自己只是绍述往圣。

孔子在晚年年老体衰之际,最遗憾的就是再梦不见周公了。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是儒家遵奉的文化符号,它代表了周礼、周制,和那个逝去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公)

一、辅弼成王

周公不是一个人,西周晚年有“周召共和”,这不可能是初代周公活了几百年,只能解释为“周公”、“召公”都是世代传承的称号。

周召共和这件事说明了周制中的一些很重要的现象,这在后文会有解释。

如果单说周公,一般指初代周公,也就是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旦,也叫周公旦,在西周的宗法制系统里,周公旦属于周王室的小宗,诸侯国鲁国的大宗。

周公旦曾辅佐武王伐纣,但这是他一生中最不重要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武王)

武王伐纣后不久,武王即病逝,留下幼子继位,就是周成王。

武王死前曾想把位置传给弟弟姬旦,理由是新朝鼎立不久,天下未定,商人遗民尚在虎视眈眈,主少国移,恐危及社稷。

周公拒绝了这一建议,除了品行谦退之外,恐怕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兄终弟及是殷商的传统。新朝要向天下人表示自己有所不同,就必须坚定地执行宗法制,小宗不能乱大宗。

殷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变革,虽然不如后来的周秦之变那么重要,也有相当深刻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成王)

周人建立了宗法封建制,使天下“定于一”,结束了万国分立的酋邦时代。创立了天命易变理论,从“重鬼神”走向“尚人文”。

“周公辅成王”和后来的“周召共和”体现的周制第一个现象就是“辅贰制”。

“辅贰制”就是在天子身边有德高望重的重臣辅弼,重臣权力很大,天子失德,重臣甚至可以暂时停止天子的权限,直到他改正。

“辅贰制”就是“天子与贵族共天下”,天子是贵族之长,天下之大宗,但和其他贵族没有本质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

周公辅成王不久,流言四起,纷纷传说周公要代成王自立,以至另一个辅政大臣召公也开始怀疑周公,周公细心劝说方释其疑。

二、克殷践奄

关于周公的流言是东方的管叔、蔡叔流传出来的。

武王伐纣后,殷商并没有灭亡,而是被分封到东方,并派管叔、蔡叔镇守。

管、蔡本来是周天子的亲族,但是就和哈布斯堡家族在西班牙的分支会反对奥地利本家一样,管、蔡在东方待久了,就逐渐和本地人的利益一致了。

他们被纣王之子武庚所拉拢,图谋背叛王室,传流言就是阴谋的第一步。

成王二年,周室初定,周公帅六师东征武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庚之乱)

关于武庚和管、蔡的结局,多种史料各有冲突,武庚或死或逃,管叔或自杀或被周公所诛,蔡叔被流放。

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迁其民至后来的宋、卫之地。

在武庚之乱的背后,还有东夷之一的奄国。

殷商起源于东夷,奄国本是殷人旧地,早商时代,殷曾定都于奄,晚商时,这里发展为与商王室关系密切的方国,纣王手下的猛将恶来就是奄人后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公东征)

武庚叛乱时,奄国就是武庚的后台。

周公克殷后,又花费三年时间灭了奄国,并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在了这里镇守,就是后来的鲁国。

克殷践奄之后,周公另一大功绩是营建成周。

周人起于岐、丰,旧都丰镐位于天下之西,不利于统御天下,周公营建成周,迁九鼎于其中,使天子“宅兹中国,自之乂民”。

成周就是后来的洛邑,西周虽然定都丰镐,称宗周,但成周却有更重要的政治地位,从出土的铭文看,周人重视成周要超过宗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尊铭文)

三、周公制礼

周公安内攘外的功绩,都超不过他人生最重要的那件事—完成周礼的制定。

周礼不是一个人,一个时代的产物,它也不是某种礼仪形式,礼仪只是周礼浮在最表面的一层,周礼是周人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最重要的,它是周人的习惯法。

周礼的核心是宗法分封,嫡长子承继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小宗,小宗的嫡长子相对于其他诸子又是大宗,大宗继承,小宗分封,自天子以至庶人,以此类推。

通过宗法分封,天下就形成了大大小小各种宗族共同体,在诗经的农事诗中,经常能看到“同我妇子”、“携我妇子”、“以其妇子”、“千偶共耕”这样的诗句,描绘的就是宗族共同体内的庶众共耕其公有田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宗法图)

家国同构,治国如治家,故孔子曰:“家齐而后国治”,孟子曰:“人各亲其亲,长其长,则天下平”,每个人管理好自己的宗族共同体,天下就大治了。

所以儒学重德轻法,因为治家就是要靠“德”而非“法”。

所以儒学讲究“仁”,何为“仁”?“能近取臂,可谓仁之方也”。“仁”就是爱你身边“手臂够得着的”人,“手臂够得着的人”就是亲人。

滕尼斯说:“在共同体社会中,个性是被湮灭在共性中的”,所以“周公”变成了家族流传的名号,不独属于某个人。

没有个人,只有共同体,每个人为共同体奉献一切,共同体也照顾每个人,在先秦社会,“流民”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他所在的共同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召共和)

宗族共同体是构成周制社会的基本细胞,天子没有跨过共同体直接统治庶众的权力,只能和宗族共同体的家长—贵族共天下。

在共同体内部,则靠亲情,孝悌关系,“德”和“仁”维持,没有科层关系和绝对权力,家长的威望源自柔性的社会习惯,也就是“亲亲之爱”,“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共同体社会总有一种马克思所说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宗族共同体在内部“伸之以孝悌之义”,对外则团结一致,“为父绝君”,“亲亲高于尊尊”。对庶众来讲,家长的权威大于天子的权威,“帝力于我何有哉?”

依靠宗族共同体统治的周天子是缓慢的,低效的,它不能征发几十万囚徒修建流传万世的工程,没有宗族的家长会让自己的子弟去干那种九死一生的事。但这种低效抑制了掌权者对民间的汲取能力,推迟了历史周期律,保全了周朝八百年的国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天子)

周公制定的周礼开创了宗法封建的时代,封建者,封土建国也。封建是专制的天然反义词,封土建国是皇帝集权的最大障碍,封建了就没法专制,专制了就一定不是封建。

在中国的皇权专制时代,周公封地鲁国的故地没有出过一个专制皇帝,也许这只是历史的巧合,也许这是周公冥冥之灵的影响。

参考资料

冯天瑜,秦晖.传统中国的“周制”与“秦制”[J].人文论丛,2021,36(0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