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公元 645 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远征高句丽,行至冀州邺城时,他饶有兴致地祭拜了曹操墓。尽管相隔四百多年,作为大唐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依然能感受到曹操当年一统北方的豪迈。同为顶尖枭雄,他们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李世民在感慨曹操雄武之姿和匡正之功的同时,也给出了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 的评价,意思是曹操作为将领能力有余,但作为帝王则能力不足。那么李世民为何会有此评价呢?这其中既有曹操自身的原因,也受时代局限的影响。
公元 208 年八月,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顺长江而下,与孙权、刘备的三万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此前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随后几年统一北方,并在赤壁之战前北征乌桓、收降辽东,又集中兵力南下,荆州牧刘琮不战而降。此时曹操势力达到巅峰,于内大权独揽,于外占据荆州,天下诸侯所剩无几。荆州地理位置重要,是曹操统一中国的绝佳时机,但他却未能把握。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原因众多。主观上北方士兵不习水战,他虽期望荆州水军发挥作用,但荆州水军未经整训且心怀两端,与曹军主力磨合不够,成为曹军薄弱环节。而曹操急于南征,水军仅操练半年就与江东精锐交锋,这是以己之短击敌之长。客观上曹军士兵饱受饥饿与瘟疫困扰,江汉流域气候闷热潮湿,北方人水土不服疾病滋生,最终酿成大瘟疫。曹操的傲慢轻敌和急功近利,断送了统一中国的大好时机,天下三分的雏形由此形成。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经过休养生息,于公元 211 年进攻西凉军阀马腾,稳定关中平定陇右。215 年他又攻下汉中,此时刘备已夺取益州,汉中成为曹操再次统一全国的关键。曹操却拒绝了司马懿等人趁势攻占蜀中的建议,以人苦不知足,得陇望蜀为由返回许都。这使得曹操再次错过统一全国的机会,此后曹魏集团逐渐衰落。
曹操起兵三十余年,亲力亲为诸多战役,心腹将领很少有独立领兵机会。像张辽这样的名将,也多充当防守或先锋角色。曹操对军队事无巨细的把控,虽抓住了军权,但导致将领骨干未经磨砺,无法分担压力。而且曹魏集团核心将领多为曹氏夏侯氏宗族成员,如夏侯渊、曹仁、夏侯惇等。这些宗族将领存在刚愎少谋、急躁冒进的问题。曹仁在新野之战和关羽北伐时均有失利;夏侯惇在博望坡之战中不听劝告导致战败;曹洪在潼关之战中不听徐晃劝阻,擅自出战损兵大半。夏侯渊虽能独当一面,但不善于攻坚,最终在汉中大战中被黄忠斩杀。相比之下,刘邦有韩信等非宗族的汉初三杰,曹操在用人上明显逊色。
曹操在治民问题上也有狭隘之处,最大的污点是屠城。他早年攻打徐州,为替父亲报仇,大肆屠城,数十万百姓惨遭屠戮。纵观其一生,屠城次数多达十四次。而刘邦进入咸阳约法三章,注重安抚百姓。曹操不具备心怀天下的政治家素质,其格局难以突破军阀层面。
自东汉中后期以来,士族势力左右朝廷局势。曹操为壮大实力,拉拢士族阶层,如颍川荀彧家族等。但士族势力树大根深,曹操依靠宗族掌控军权,提出唯才是举以制衡士族,但效果不佳。曹氏宗族人才匮乏,寒族实力单薄,无法与士族抗衡,最终形成士族尾大不掉之势。曹操晋位魏公、魏王时均遭到士族反对,还引发反曹叛乱。汉中之战时,曹操因担心后方不稳而不敢深入伐蜀,最终失去统一天了的机会,士族问题直至他去世也未解决。
曹操未能统一天下既有自身原因,也有时代客观局限。他在军事决策、政治格局以及应对士族集团等方面存在不足,综合能力和帝王心术无法与刘邦、李世民等君主相比。但曹操仍是合格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造诣,其魏武挥鞭的气势和浪漫情怀让他充满人格魅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