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公共安全大会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30日上午
∆发布人:袁宏永
∆发布人:李浩淼
∆发布人:范观兵
∆主持人:何晓峰
∆新闻发布会现场
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合肥院执行
院长,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袁宏永
首先,我谨代表2024中国公共安全大会组委会,向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媒体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公共安全事业发展的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根据发布会安排,我向大家简要介绍大会的有关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关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搭建公共安全高能级、国际化发展平台,更好服务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和人才培养引进,培育发展城市安全新质生产力,同时,不断提升清华大学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公共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引进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成效,定于11月15日—18日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2024中国公共安全大会。
本次大会由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主办,合肥市发展改革委、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安徽研究院、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中设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Resilience”国际期刊共同承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进行了部署。全会《决定》第51条指出,要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指出,要有效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这为我们推动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本届大会以“科技赋能高水平安全 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围绕推进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世界级公共安全产业集群两条主线,在合肥举办一场联通世界、融通业界的公共安全行业盛会。届时,将有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组织的200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公共安全领域的近20000名专业观众到场观摩交流。
二、主要内容及亮点
公共安全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公共安全体系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公共安全大会作为推进我国公共安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已在北京、杭州等城市举办了多届,为国内外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高规格,新质生产力赋能行业发展。本次大会将在历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拓宽公共安全合作领域与模式,通过举办专题会议、前沿对话、战略咨询、学术研讨、项目论证等活动,邀请一批公共安全领域的重点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参会参展,继续为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科研实力,展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成就,构建引领全球公共安全发展体系,深化海内外研企联动,推动成果转化,促进项目落地,搭建公共安全科技合作交流的新平台。
二是高能级,区位优势打造产业集群。近年来,以“清华方案·合肥模式”为样板的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本次大会依托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集群及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技术优势,全方位展示安徽省、合肥市在公共安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等方面的成果,将有力推进公共安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探索形成有核心技术、有智慧平台、有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以产业化思路提升高水平体系化供给能力,助力“双招双引”,加速打造城市生命线安全产业集群发展高地。
三是高水平,专题会议聚焦安全热点。本次大会不仅仅是一场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一次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的契机。除公共安全学术会议、第五届南艳湖公共安全科技论坛、减灾与应急管理国际论坛ISDREM2024三场大型会议外,还将同期将举办系列主题峰会、合作论坛、项目路演、重大平台机构揭牌等活动,围绕国家安全、应急管理、检测认证、消防安全、爆炸安全、航空安全、海洋安全、灾害医学、应急救援、人员防护、公共卫生、石油化工、灾害事故调查、风险与韧性、矿业与地下工程、城市道路与地下空间安全、安全文化与应急科普、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维、减灾与应急管理、社会安全、青年学术、安全产业等领域,组织开展科研交流和技术合作,为与会者提供分享经验、现场互动的机会,推动公共安全技术和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四是高标准,国际联动促进开放合作。作为公共安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本次大会邀请英国、日本、欧盟、中亚、东南亚、南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代表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公共安全国际学术研讨和发展战略研讨交流,共同探讨公共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促进全球公共安全领域最新理念、最佳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交流合作。
五是高质量,领军企业引领安全科技发展。本届大会同期举办公共安全科技与产业博览会,按照“专题专展、专展专区”布局方式,集中展示国内外公共安全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展览展示面积约30000平方米,包括城市生命线专题展区、低空安全展区、化工与能源安全展区、综合场景应用专题展区等4大展区,将通过现场演示、交流互动等形式,让与会者深入了解公共安全领域的最新技术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此次大会为契机,积极搭建公共安全高能级、国际化发展平台,更好服务于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和人才培养,培育发展公共安全新质生产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提供智慧和力量。
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李浩淼
首先,我谨代表承办方,向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媒体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城市安全产业发展的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根据发布会安排,我向大家简要介绍合肥市城市安全产业发展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安全,强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强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近年来,合肥市坚持科技赋能、源头治理,扎实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探索城市安全运行管理的“清华方案·合肥模式”,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充分肯定。2022年,合肥市将城市安全产业链作为全市16个重点产业链之一,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城市安全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高位推进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产学研一体、众多产业链生态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产业集聚度高。目前合肥市已集聚生命线产业集团、合肥泽众、天泽智联、科大立安等城市生命线核心企业10余家,链接生态企业300余家,构建了涵盖软硬件、材料、工程技术服务、运营维护、安全咨询、第三方服务等上中下游相对完整的城市生命线安全产业链。合肥高新区、经开区分别入选综合类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创建单位,获批数量居全国第一。
创新能力突出。建成世界耦合灾种最多、亚洲最大的巨灾科学中心,形成较为完善的巨灾科学中心科研平台体系,建成20余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发布实施各类标准40项,初步构建风险评估、工程建设、数据对接、运营维护等标准规范体系。针对城市燃气爆炸防控难题,研发出自主可控的燃气激光芯片和探测器,破解了燃气激光芯片受制于人的局面,良品率提升至90%,激光器成本由千元降至百元。针对供水管网漏失爆管引发路面塌陷,自主研发供水管网检测智能球,实现25公里范围内泄漏定位精度达到±2米,避免城市管线开挖导致“开膛破肚”。
场景应用加速拓展。2015年,首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系统,将合肥整个城市作为应用场景,推动系统应用由“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一期5座桥梁、27公里管线扩展到二期51座桥梁、2100多公里管线,再到完成燃气高风险区域监测预警全覆盖和四县一市城市生命线建设,累计布设前端感知设备约8.5万套。系统运行以来,成功预警城市突发险情2万多起,风险排查效率提高约70%,事故发生率下降约60%,城市“生命线”成为发展“安全带”。
产业生态加速培育。建设城市生命线产业核心园区(一期已建成114亩,二期2024年底建成141亩),打造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中国安全谷”。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各类高端人才60人,依托国家科教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加强人才培育,累计培养城市安全领域研究生300多名。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城安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安全产业发展,运用资本力量,赋能城市安全产业发展。组建城市安全与应急产业(技术)联盟,62家成员单位涵盖城市生命线全产业链条,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指示精神,更好推动城市安全产业做大做强,我们将持续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高质量举办2024中国公共安全大会,积极搭建技术、人才、产品、市场等要素对接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吸引企业参展交流,汇聚更多优质生态合作伙伴,加快推动城市安全产业集群发展,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合肥实践”提供强大支撑。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大会承办方向关心支持2024年中国公共安全大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诚挚邀请海内外嘉宾与我们共襄盛会、共谋发展、共创未来!
记者问答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清华合肥院研建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已向国内外多个国家和城市推广应用,下阶段有哪些举措更好推动城市安全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党委专职副书记 范观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作出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期间强调要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我们加快推动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紧扣城市安全发展需求,坚持科技赋能,统筹推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安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扩大安全科技源头供给。
一是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深入创建城市安全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际巨灾科学中心,推动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突破,加快技术转移转化,为城市安全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联合行业头部企业,共建一批联合研究院、实验室、研究中心等联合科研机构,针对其技术研发持续性个性化需求,组织优势科研资源,开展联合攻关。
二是构建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大力引进科学家和顶尖科技人才,为城市安全科技发展“把脉定航”;坚持拉长板补短板,加快培养集聚专业化科技人才和产业化组织人才,构筑城市安全科技产业发展“中坚力量”。
三是构建全市域场景生态体系。创新城市安全应用场景,构建全市域立体化场景生态体系,丰富拓展场景应用清单,打通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堵点卡点,为城市安全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推动更多的城市安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从“实验场”到“应用场”。
四是构建高水平开放合作格局。持续举办“中国公共安全大会”等品牌盛会,扩大城市生命线安全产业影响力,汇聚更多优质生态合作伙伴,提升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服务供给能力。组团提供解决方案、产品技术、监测服务,推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在全国快速落地应用,并积极“走出去”,大力拓展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