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4日,是公开资料中,他在北京城的最后一天。那天,他如往常一样处理完工作,特地抽出一点儿时间,和亲友告别。

他骑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先去了他叫做“帅妈妈”的帅孟奇家里。帅孟奇早已听说他将踏上抗美援朝的战场,轻轻抚摸着他的脑袋,叹息道:“我啊,是真不同意你去的,可既然你爸爸批准了,你自己也要求去前线实践,那就去吧。一定要当心啊!”

彼时风华正茂的他看着关心自己的帅妈妈,笑言:“帅妈妈,您放心吧,再说了,人总是要死的,为了人民而牺牲,也算是死得其所。您老也要保重啊!”

辞别帅孟奇,他又去了一趟单位,和厂长说了自己将去朝鲜的事情,请他记得安排一下自己的岗位空缺,以免耽误生产进程。

之后,他去了医院。他的新婚妻子正在病中,他想着,妻子年轻,还是别把真相告诉她,省得吓到她,让她休养不好。

在病房里,他详细询问妻子术后感觉、吃了什么等等。继而沉默地凝视妻子片刻,在对方不解的目光中,扯出一抹云淡风轻的笑意,道:“我还有些工作,要再出去一趟。”

妻子知道他的身份与工作,从来不追问详情。可这一回,不知怎么,心头有些异样,脱口而出道:“你又要去哪里啊?”

他早做好应付妻子的打算,因而听见这句问话,并不慌乱,面色如常和妻子解释:最近国际局势紧张,美国人打着朝鲜,还妄图破坏新中国得之不易的安宁,他就是为了这件事去忙碌的。

他没有明言自己要上战场,妻子也误以为他有什么“特殊使命”,就没有再纠缠此话题,转而提起丈夫那支漏水的旧钢笔,说前些日子有老同志送她新婚礼物,亦是一只钢笔,她放在自己母亲那里,嘱咐丈夫记得去取。

依依不舍的小夫妻聊到医院将要落锁,他才不得不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出医院大门,他想着妻子的交代,去了岳母家里。岳母也知道他要“出差”的事情,再三叮嘱他务必小心。他点点头,也拜托岳母多多照顾一下自己身体不好的弟弟。

二人聊到深夜。他看了眼自己“罢工”的手表,有些难为情地请求岳母借他用一下那块岳母非常珍惜的自动手表,承诺将来回来,一定完璧归赵。

岳母笑了,说自己那块表不是什么稀罕物,女婿用了就用了,就当是岳母给女婿的纪念物。

拿着钢笔和自动手表,他最后回到父亲身边。年迈的老父亲果然由于担心儿子,并未入睡。两人促膝长谈一整个晚上。次日清晨,他与父亲依依惜别,在父亲的注视下,坐上前往机场的车子。

那一天,父子二人都未料到,此一别,将会是他们父子此生的诀别。

清晨的阳光洒落在老人的须发上,带来点点光晕。他一再回头望向父亲,心里想着,父亲是华夏人民爱戴的伟人,他一定不能辜负父亲的教诲与期望,一定不能让父亲丢脸。

带着如此坚定信念,28岁的他走向硝烟弥漫的战场。

很多年后,他的战友回忆和他相处的点点滴滴,说最开始,大家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自称姓刘,个头长得高大,大家便习惯叫他“刘秘书”或“刘大个子”。

他的能力出众,机灵能干,做起事来风风火火,待人相当热情主动,几乎没有人不喜欢。

有一天,战友去司令部做事。见到“刘秘书”在外屋烧水,里间放了一大堆外文书,他站在前面,嘴里不知嘀嘀咕咕着什么。战友好奇问他在干什么?他回答自己在翻译书呢!战友瞬间吓了一跳,对“刘秘书”生出一股佩服之情。

又有一回,朝鲜民众的房子起火,“刘秘书”和大家一起去救人。眼看房梁将要坍塌,某个朝鲜妇人突然哭喊着自己的孩子还在屋里。“刘秘书”听到,不等大家反应过来,便猛地提起一桶水浇在自己身上,奋不顾身又冲入火海。

不一会儿,他便把呛到、不停咳嗽的孩子安全救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外,“刘秘书”也是战友眼里的“拆弹高手”。

某天,敌人在司令部附近投下一颗定时炸弹,情况相当危险。但多数人不懂拆弹,对此焦急万分又无能为力。关键时刻,他不知从何处赶来,制止了打算以身冒险的战士,自己一个人冒着危险,小心翼翼靠近炸弹。

在战友们冷汗涔涔地注视下,他的手指灵巧动作,成功将炸弹拆除,解除危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青年,却在走入朝鲜战场第48天,即壮烈牺牲了。

那一天,敌机在总部上空不停盘旋,工作人员接到通知,都搬到防空洞里躲避。不料,第二天清晨,“刘秘书”和战友到作战室取东西时,原本已经离开的敌机又掉头回来,扔下大量凝固汽油弹。

火焰当即吞噬整个作战室,“刘秘书”和战友,就这样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朝鲜战场。

讲到此处,或许大家已然猜出“刘秘书”的真实姓名。没错,他就是毛主席的长子,为中朝人民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毛岸英。

毛岸英牺牲后,周总理很快从彭德怀亲自发来的电报中知晓这个噩耗。他强忍泪水,做出暂时隐瞒毛主席的决定。

一直到次年元月,志愿军取得胜利,朝鲜战局基本扭转后,才将这个消息连同捷报送到毛主席的桌案上。

当看到儿子牺牲的消息,毛主席沉默了很长时间。谁也不知道,那一刻,他都在想着什么。

是在后悔把毛岸英送上战场?还是在遗憾最后一次和儿子分别时,没能更好和他道别?

对毛主席来说,毛岸英无疑是让他最骄傲的孩子。当初,毛岸英刚回到华夏,毛主席就亲自把毛岸英送到农村,让他切身实地了解国内的生活。

毛岸英很理解父亲的做法,对此并无怨言,甚至主动到农村参加劳动,和乡亲们同住同吃,一起参加劳动。

在毛主席的耐心教导下,毛岸英果然越来越符合毛主席对新时代青年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替父亲回乡探亲途中,还发生一件有意思的趣事。一位叫毛贻泉的亲戚特地拦住毛岸英,拿着一张欠条和他说,某年某月,毛主席借了他100元,还没有归还。

当时,毛岸英依照父亲的吩咐,已将带来的钱财尽数分给老乡,口袋里没有一分钱。无奈之下,他只好给王首道写信,请他借自己100元,以解燃眉之急。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岸英立刻请求到前线历练,彭德怀拗不过他和毛主席,只能答应。

往事如电影片段,一幕幕从毛主席的眼前闪过。他的眼角悄然湿润,长叹一声,说了一句:“谁让他是毛润之的儿子呢……”

1954年12月,有关部门拟定一份将毛岸英遗体运回华夏的电稿,毛主席拒绝了。他选择让儿子长眠朝鲜,为中朝友谊继续做着贡献。

参考资料:

《巨人之子毛岸英》

《我的战友毛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