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刘邦平定天下以后,要论功行赏,结果汉朝第一功臣曹参却得不到刘邦赏识,反而被刘邦贬低为狗,这件事的后果是,大约四百年后,曹参的后代愤然篡夺了汉朝政权。
那么曹参作为汉朝功臣,刘邦为何要贬低他?这当中,又发生了哪些故事?下面,跟随文字的轨迹,一起回到那个豪杰遍地的时代,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吧。
曹参出生于秦朝时期的沛县,因性格直爽,办事能力强,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来刘邦做沛公之后,曹参便一直跟随刘邦征战天下。
从他的简历来看,此人可以称得上万里挑一的军事奇才,不仅胡陵、方与轻松拿下,就连东边的薛县、丰邑、虞县等周边地区,都没能抵挡住他带领的铁蹄。刘邦见曹参如此有能力,便封他为执帛,让他获取了更大的用兵权力。
受到重用后的曹参并没有让刘邦失望,在后来的大型战役中,他以几乎零败绩的战绩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不仅击溃了秦军大军,俘虏了诸多秦朝将领,更是直接带兵冲进了咸阳,令秦朝就此覆灭。
汉朝建立起来后,据官员统计,曹参的一共打下两个诸侯国以及一百二十个县,这意味着,他跟随刘邦以来,至少打过一百二十二场战争,要知道,这些战役可都是胜战,因此说他是万里挑一的军事奇才,丝毫没有夸张之意。
如此军功,又很早就跟随刘邦征战天下,等到汉朝建立起来,论功劳排第一不为过吧,可真等到论功行赏那天,刘邦却把萧何排在了第一,这可把曹参气得不轻。
据史料记载,刘邦称帝过后,在洛阳南宫召开群臣宴,一方面为了庆祝夺取天下,另一方面则是要论功行赏。
觥筹交错间,刘邦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诸位爱卿,天下已定,谁的功劳最大?”群臣经过一番商讨,最后一致回答:“曹参。”事实上,这个问题根本不用多想,曹参仅凭一百多场大大小小的胜仗,足以碾压任何一位功臣。
然而,听到群臣们的回答,刘邦久久不开口,只在那里慢慢的喝着酒,神情显得有些不悦。在场的大臣们面面相觑人精,好在很快有人反应过来,关内侯鄂君率先起身进言,说曹参虽然攻城略地多,但萧何才是真正的可以流传百世的大功臣,因为在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军队好几次溃败,全靠萧何从关中调兵补充才得以解燃眉之急。
而且,军粮补给也全是萧何在操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行军打仗,粮食才是胜利的保障,如果没有萧何,恐怕曹参也无法打赢那么多胜仗,项羽也有可能打不败,更不要说统一天下,建立汉朝了。
鄂君的一番话,正中刘邦下怀。论军功,当然没人比得上曹参,这一点,刘邦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然而,帝王无情,哪怕是很早就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兄弟,刘邦也不得不考虑功高震主的可能性。
古代社会,百姓对伟人的崇拜要比现在浓重得多,如果把曹参推举为汉朝第一功臣,以他武将身份,只要振臂一呼,夺取政权轻而易举,因此,为了自己的权力,无论找何种理由,都不能让武将曹参成为第一功臣。
相反,文将萧何,更适合第一功臣的名号。一方面,萧何确实如鄂君所说的那样,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出了不少力,另一方面,他仅仅是一个谋士,只在幕后出谋划策,许多士兵只听说过他的名字,没见过他的长相,因此相比曹参,萧何造反的可能性更低。
于是乎,刘邦便“顺应大臣们的意愿”,封萧何为建国第一功臣,特许萧何一人穿鞋带剑上殿(一个文臣,根本挥不动宝剑,带剑上殿只是噱头罢了),并封萧何食邑万户,萧何就这样成为了开国第一万户侯,流芳百世。
刘邦宣布完封赏结果之后,群臣一片沸腾,显然不少人都对眼前的结果不理解,这些人大多都是如曹参一样的武将,他们为曹参感到不公平,有的甚至直接开口质疑刘邦:“萧何明明没有上过前线,这样一个只在幕后动动嘴皮子的人,凭什么有资格成为开国第一侯?”
刘邦直接反驳道:“猎人带着猎犬捕猎,难道功劳最大的就是猎犬了吗,如果没有猎人寻找猎物,制定捕猎计划,猎犬又怎么可能轻松捕到猎物?猎犬谁都可以当,可优秀的猎人只有一个,萧何的功劳当然比曹参要大!”
刘邦的一番话,令激愤的武将们无法反驳,是来想去,似乎是这个道理。可是在场的文官们个个心里都很清楚,用猎人比喻萧何,用猎犬比喻曹参是不合理的,萧何和曹参都是人,不像猎人和猎犬一样并非同一物种,而且更重要的是,曹参一百多场战役,只有少部分战役得到了萧何的帮助,刘邦的这番话,显然把所有的功劳都转移到萧何身上了,还贬低曹参是狗。
曹参对此相当不爽,但也无可奈何,好在论功行赏,他也是万户侯,虽然比不过“第一万户侯”的身份,但这么多年的征战,也算有了回报。
然而,曹参想得开,并不意味着曹参的家人也想得开,曹家后代们听说了曹参的遭遇,都憋着一口气想报仇,直到东汉末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曹参的后代,刘邦对先祖的不公,使得曹操对汉室没什么好感,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一系列斗争,最后成功从刘家手里夺走权力,当时汉朝明面上虽然属于刘家,实际上却属于曹家,公元二百二十年,东汉灭亡。
要说刘邦做得不对,可看看宋太祖赵匡胤,兵变造反之后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释兵权”,可见皇帝对于拥有兵权的将军,天生恐惧,换位思考下,恐怕大家都会作出刘邦那样的决定。刘邦错在错在,说的话太过分,没有给曹参足够的面子,事后还没有作出补偿,寒了曹家人的心,隔阂的种子一旦埋下,生根发芽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