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以来英雄辈出,人杰地灵。特别是建党一百多年来,党和部队培养出了无数英雄人物,为新中国诞生,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动中国,感动一代代年轻人,打造出了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王星三就是无数革命英雄中的一个,他的事迹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王星三,又名王风池、王喜山,生于1934年12月26日,汉族,中共党员,籍贯是河南的新密市大隗镇王沟村。
王星三的父亲叫王振兴,解放前是一个开明绅士,家里有11口人,27亩地,3孔土窑洞,1头牛,曾经生活比较平稳。但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受到兵荒马乱冲击,日寇侵犯和土匪祸害了老百姓多次,天灾人祸很多,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朝不保夕。解放后感受到党和人民军队的恩情,坚决拥护党为人民当家作主,一心一意过上好日子。
王星三小时候住在土窑洞里长大,墙上写着几个大字:敬高堂,做善事,爱国家。这就是王家世代相传的家训,从小耳濡目染,长辈教诲,家国情怀影响了他一生。他的父亲王振兴受过私塾教育,有文化,性格平和,不急不躁。年轻时乐善好施,待人和气,处事公平公正,当选为村里的会长,相当于现在的村民理事会会长。每年村里办古会唱大戏,需要乡亲们捐资集资,有的人能捐资,有的人遇到灾荒年月缺钱少粮,他就从自己家里多拿粮多捐钱,弥补缺口,从无怨言。有一年,因为村里办会请不起戏班子,他就把自家门前一棵大槐树锯倒,解成木板,拉到郑州市场卖掉,买来了锣鼓、二胡、板胡、古筝、扬琴等乐器,汽灯、戏剧服装,组建村里的戏班子,请老师培训演奏乐器,教人学会唱戏。农闲时排练,古会和红白事时表演。排练期间他负责管饭,乐此不疲,因此赢得了好口碑,树立了威信。
解放后,他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土地改革,参与社会主义建设,说服家人,主动把耕牛、耧犁耙杈等农业生产工具交给初级社、高级社,动员家人积极参加集体农业生产,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成了生产能手。他多次受到上级表彰,还当过县劳动模范,戴过大红花,闻名十里八乡。
王星三有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父亲把大哥培养成教师,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解放初期,他不顾家人反对,不怕危险和流血牺牲,先后把他和弟弟送到部队,为国家做出贡献,他家就成了光荣的革命军人家庭,受到人们的尊敬。2008年12月出的《王沟村志》记录了当年仅十六岁的王风池披红戴花,骑马上路,在锣鼓喧天的喜庆中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后,全村努力生产,捐献了现金、粮食、干菜等物资,及时支援抗美援朝。
1951年元月,王星三响应党和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参军,入伍后就迅速参加军事训练,走正步,负重拉练,过独木桥,拼刺刀,侦察敌情,夜间行军,练习耐力和爆发力。经过三个月紧张训练后,部队开拔到辽宁省丹东市,编入志愿军第50军第150师第450团炮兵第2连,准备到朝鲜作战。
发枪那天,连长看王星三个子矮,步枪竖着比王星三高一头,一问年龄才刚满十六周岁,就绕着王星三转了一圈说:“小鬼,你去学吹号吧!”王星三一看别的新兵都有枪,不给他发枪,叫王星三学吹号,他很不愿意就上前跨了一步,向连长敬了个礼,大声地说:“报告连长,俺来当兵是上战场打鬼子的,不是学吹号的,俺不去!”“啊,人小志气不小嘛!”连长笑着拍拍王星三的肩膀说:“谁说学吹号当司号员就不是上战场杀敌打鬼子?拿枪杀敌打鬼子重要,当司号员吹军号比拿枪打鬼子更重要。当我们在战场上向敌人阵地发起冲锋的时候······”说着连长站在那里,胸脯一挺,左手向腰间一插,昂头仰面,右手放在嘴上做军号状:“滴嗒嗒,滴滴滴滴嗒嗒 ·····”吹起了冲锋号,然后大喊一声:“同志们,冲啊!”那神气,那威风一下子就把王星三和战士们逗笑了,接着他严肃地说:“在部队,号声就是命令,不管你是官是兵闻号而动,令行禁止······”连长说的话当时王星三虽然似懂非懂,但王星三还是服从了命令。第二天,他就到50军军部直属司号队学吹军号,从此与军号结下了不解之缘。---打过仗的人都知道,步兵部队参加战争,发起冲锋时,有两个人最危险,一个是旗手,另一个就是号手。王星三16岁参军,就当了一名小号手。在部队,军号就是王星三的武器和战友。平日里王星三和军号形影不离、亲密无间,在老号手的指导下,他嘴对着嘴拔音、学曲谱、练号谱,把嘴巴吹肿了,嗓子吹哑了,嘴唇吹流血了,头部很不舒服,练了多次总算学会了。不用时他总是把军号擦拭的锃明发亮,一尘不染;战斗时,王星三用它吹奏的高亢嘹亮,振奋人心。
1951年4月初,王星三所在部队奉命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日夜兼程向前线开进。在家乡,此时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而朝鲜仍是滴水成冰的寒冬,地面积雪一尺多厚,气温零下30多度。所到之处美国飞机轰炸后的惨景历历在目。城市村庄浓烟滚滚,嚎声连天,断垣残壁,一片狼藉。由于白天敌机狂轰乱炸,部队只能选择在夜间行军,白天隐蔽在野外雪地里休息,铺一块油布,被子上再盖一条白布单子,使敌机发现不了目标,经常人不脱衣躺下就睡着了。夜间常常急行军100多里,饿了吞一把炒面,渴了吃一把雪,连续行军七天,到达朝鲜西线一个叫逸海里的地方,奉命接防朝鲜人民军第10师团西海岸防线,构筑工事,挖掘坑道,严防美军在西海岸重演“仁川登陆”故伎。
1951年6月,王星三从军部司号集训队结业,分到50军150师450团一营一连任司号员。
8月的一天黎明,王星三和二连司号员李刚象往常一样到驻地附近的一个小山包上练吹号。登上山顶,天已大亮,王星三拔出军号刚要吹,不经意间发现面前山崖下有一个红布团在晃动。王星三正疑惑,突然从布团里拱出一个戴着飞行帽的脑袋,王星三立刻警觉起来,想起夜间敌我双方在驻地上空进行的空战,一架美机被击落,会不会是跳伞逃命的美军飞行员呢?这时,敌人飞行员也发现了王星三,他一边从布团中向外挣扎,一边慌忙向腰间掏枪,李刚和王星三又没带枪,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王星三一个箭步从五米高的山崖上跳了下去,正好砸在那个飞行员身上,重重地把他砸翻在地,他双手从后面死死的勒住敌人的双臂,使敌人不能掏枪。敌人飞行员一边哇哩哇啦地大叫,一边死命地挣扎,想把王星三从他身上甩掉。王星三忙喊:“李刚,快!”李刚也应声而下,把敌人飞行员的手枪掏了出来,然后用枪指着敌人飞行员的脑袋,喝令他举起手来,敌人飞行员这时像泄气的皮球,乖乖地举起手来。王星三他俩把敌人押回团部,经过审问得知,原来这是美军中校飞行员。因为抓获了敌人飞行员,王星三被上级记了三等功,李刚被全团通令嘉奖。
在朝鲜作战美军占有海空军优势,经常对我军的交通补给线狂轰乱炸,后勤供应难以保障,吃的是炒面、窝窝头,喝的是山泉水和雪水。为了不暴露目标,行军过程中不能生火做饭,吃的都是生冷干粮。夏天蚊子叮咬,冬天冰天雪地,有时粮食供应不上,连续一两天吃不上饭,战士们把皮带用力勒紧,顶住饥饿和疲劳打仗,加上缺医少药,负伤患病了得不到及时救治,有些战士就牺牲了,令人痛心疾首,我们的部队特别能吃苦能战斗。
到了一些村镇,当我军看到被敌人狂轰滥炸,烧杀抢掠的惨状,战士们就不顾疲劳和饥饿,马上帮助朝鲜老百姓收拾院子,打扫卫生,挑水做饭,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朝鲜老百姓拿出粮食做饭给部队充饥,给志愿军带路,传送情报,亲如一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结下深厚的友谊。1951年10月,当朝鲜战场交战双方停战谈判进行到确定军事分界线时,我方提出以双方兵力对峙的三八线为界线,而美方却以拥有海空优势为由,要把分界线划在王星三方阵地之后一百平方公里处,妄图不战而获开城、金川等地,并坚持对清川江以北的西朝鲜湾十几个岛屿不撤军。为此,双方谈谈打打,僵持不下。
西朝鲜湾诸岛,包括大和岛、小和岛、小岛、艾岛等十几个岛屿,这些岛屿都是在美军大举北进之时被其占领,盘踞在这些岛屿上除李成晚的白马联队、平北联队、敌特机密集关外,还有美军和美海空战略侦察基地。他们把这些岛屿作为其从王星三们后方收集情报,实施登陆作战的桥头堡,妄图重演“仁川登陆”。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埋在王星三后方的定时炸弹,对我军后方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必须及早铲除。总部决定,以军事斗争促进和推动谈判,命令我部做好攻岛战斗准备,王星三所在二连的具体任务是突袭艾岛。
艾岛位于清川江口西北,距海岸线约七公里,面积只有两平方公里,是美李军重要据点。该岛设有美李军事指挥所,驻有美军和平北联队三百余人。岛的外围筑有钢筋水泥环形工事,岛上布满了明碉暗堡,易守难攻,因此决定夜间突袭。
1951年11月11日深夜11点,上级下达突袭命令。当时正是海水涨潮之时,夜色朦胧,海面异常平静,全连指战员分乘15艘木船,两个梯队,每船10人配机枪一挺,冲锋枪两把,连长带领两个梯队像两把尖刀悄悄向艾岛刺去。20分钟后,距艾岛约有1000米左右,海上风向突变,船只和海浪的撞击声过大,被敌人哨兵发现,刹那间,敌军数枚照明弹腾空而起,把海面照得如同白昼,顿时敌人的炮弹像雨点般倾泻下来,炮弹在渡船周围落水爆炸,激起层层巨浪,推得渡船左倾右倒,弹片横飞,除船手外,战士们全部趴在船舱里。突然,我军的船左舷被击穿一个拳头大的洞,海水“哗”的一下涌进船舱,王星三用事先准备堵漏的棉球怎么也堵不住。敌人的机枪疯狂的扫射,船舱进了半仓水,排水已来不及,除机枪手外,其余战士冒着弹雨纷纷跳海推船前进。连长马上呼叫我军岸上炮火支援,顿时,我军炮弹呼啸着飞过海峡,敌人前沿阵地被炸成一片火海。这时,第二梯队也到达预定海域,在距岛约百米时,连长下令攻岛,王星三爬上船头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纷纷跳下船,在没膝深的海水中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呐喊着冲上岛,迅速突破敌人的前沿阵地。很快,岛上升起三颗红色信号弹,通知炮火停止射击。敌人前沿阵地失守后,溃兵纷纷向岛上一个高地逃窜。在向纵深地带高地进攻时,敌人的一颗手榴弹刚好滚落在连长身旁,“嗤嗤”地冒着烟,王星三一看不好,大喊一声“连长趴下!”一个箭步扑到连长身上。“轰隆”一声,手榴弹爆炸了,王星三被震昏过去。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连长的怀里,还好王星三身上并无大碍,只是被弹片撕掉几块皮肉。卫生员给王星三包扎后,连长叫王星三原地休息,王星三伸伸胳膊抬抬腿的对连长说:“连长,你看我没事。”随即便跟着部队向前冲去。
当我军攻到高地半坡时,高地突然喷出几条火蛇,原来上面隐藏着敌人的一个大暗堡。敌人机枪从暗堡四周的发射孔向外交叉狂射,把王星三们压在毫无遮拦的高地半坡抬不起头。由于两军相距太近,此时再请求火力支援已不可能,连长命一排长组织爆破,接连上去了三个爆破小组,都没完成任务,一排长和其他四名战士都牺牲了。此时连长急得两眼冒火,看看身边,离他最近的只有旗手小周,通讯员小郭,卫生员小范和王星三。其他的同志距离连长虽然只有十米左右,但敌人火力压得都抬不起头,相互之间无法交流。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如不尽快炸毁敌人碉堡结束战斗,等敌人援军赶到,后果不堪设想。情况十分紧急,连长决定亲自上去炸碉堡,王星三用力拉住他说:“你是连长,不能离开指挥岗位,就让我去吧,我保证完成任务。”连长最后同意王星三和另外一名战士上去,并指指右边说:“距此七八米看起来像个浅水沟,你们体型小,不易被敌人发现,一会儿火力掩护你们从那里爬过去。记得爆破成功后,你立即吹响冲锋号。”然后他大声喊叫二排火力掩护,战士们一连投了十几颗手榴弹,在手榴弹炸起的烟尘掩护下,他和战友各抱一个重约10公斤的炸药包,就地连打了几个滚,滚到水沟。那名战友一抬头就被敌人击中牺牲了,王星三喊他喊不应,此时王星三怒火中烧,真想一下子站起来冲到碉堡跟前炸毁它。但王星三冷静地想了想,他全身匍匐在地,把炸药包放在前面,边爬边推,敌人的子弹打中了他的肩膀和胳膊,伤口撕心裂肺地疼,血流不止,一会儿累的王星三满身冒汗。王星三咬紧牙关,奋力向上边推边爬,终于爬到了敌人机枪发射的死角,王星三挺身站起来,抱起炸药包冲了上去,选好爆破位置点燃导火索并迅速滚下山坡,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敌人碉堡被炸得粉碎。王星三一跃而起,吹响了冲锋号,嘹亮的冲锋号划破了硝烟弥漫的夜空。连长发出命令:“冲啊---”,战友们冲上高地,残敌纷纷举手投降,把红旗插上了艾岛。
艾岛之战,击毙敌人85人,生俘158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电台及各种军事情报文件,为我军夺取西朝鲜湾其它岛屿奠定了基础。11月22日至30日,我军又相继出击收复了西朝鲜湾的所有岛屿,铲除了毒瘤。敌人妄图在西海岸登陆的幻想彻底破灭,迫于无奈,只得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承认“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
艾岛战役结束后,王星三被授予二等功,同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3月调团通讯股,王星三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他心爱的军号。
由于王星三在连队的出色表现,1955年10月部队回国后,1956年4月他被团部保送到沈阳军区通信兵学校学习,同年12月毕业。在校期间,他尊敬领导,刻苦努力,团结同学,成绩优秀,被评为积极分子。毕业后分配到第63军第187师第559团担任无线电连少尉排长。
他服从领导,团结和带领全排战士刻苦钻研技术,适应不同天气变化,不同地形地貌,排除干扰,做好部队通信保障。他认真对待每一次工作任务,多次跟随部队参加训练、演习,出色完成多种任务,1959年被提拔为中尉副连长、电台台长,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在部队,王星三先后荣立二、三等功各一次,通令嘉奖12次。
1963年3月,王星三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农业生产建设,转业回乡务农。他先后担任王沟村会计主任长达11年,他配合好村党支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管好往来账目,积极参加村里的生产劳动,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抢险救灾,协调好邻里关系,赢得了好口碑。
1974年,他担任大隗公社红卫灌渠水利工程指挥长,从超化镇金化泉引水到大隗镇双楼村,距离有三十公里左右,实行公分制。他带领几百群众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住着土窑洞,吃着大锅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连续奋战了五年,于1979年建成通水,一举解决了沿线群众吃水难题,受到群众的欢迎,许多村民称这条水渠是“幸福渠”。
随后,县上和公社安排他先后到城关镇东瓦店村、大隗镇进化村担任小麦新品种推广技术员。他学习并向群众手把手介绍新小麦种植技术,忙在田间地头,春耕夏收,栉风沐雨,吃百家饭,走百家田,连续干了五年多,有效地提高了小麦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当地群众个个喜笑颜开,纷纷夸赞王星三是一个送福人、农民的贴心人!
1986年,王星三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出农村,到城里加入一个建筑公司,先是在工地上干活,后来参与管理,当了工地上的带工长。他口才好,善于协调,又能吃苦耐劳,每次都带领团队出色地完成了建筑任务,受到公司好评。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他自己组织成立了一个做防水的建筑队,独自承揽工程。他就回村召集了一二十个青壮劳力,农闲时外出打工,赚钱后回报桑梓,给村上捐款捐物,修路架桥,举办古会,资助贫困学生上学,翻修老宅,盖房盖楼,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
2001年,他把建筑队交给了三儿子,逐渐退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闲不住,七十岁以后还帮助建筑队看管仓库,发放材料,做一些辅助工作。一直到八十岁还能上房顶为工人送水送饮料,传递建筑材料,其精神令人惊叹不已!王星三有子女六个,三男三女,妻子张桂芬聪明贤惠,在兴修水利工地上也是铁娘子军,在家是贤妻良母。丈夫常年在外奔波劳累,她在家照顾老人和一群小孩子,付出了辛勤劳动,把孩子们拉扯大。根据大儿子王梅群回忆,父母亲十分恩爱,很少吵架,任劳任怨。无论逆境还是顺境,都能心平气和地面对,风雨同舟共渡难关,堪称是一对模范夫妻。
良好家风家训引导着孩子们成长的正确方向,和睦相处的夫妻关系是孩子成长的不竭动力。在王星三带领下,大儿子王梅群走出农村,到市文化局上班。二儿子王梅红到市检察院工作。三儿子子承父业,下海经商多年,担任过两届市政协委员。王星三二十多口人,晚年儿孙满堂,事业有成,特别欣慰,全家其乐融融,令人羡慕。
退伍多年,王星三始终如一保持着一个军人的本色,致富不忘乡亲,经常做一些公益活动,为新密市的一些单位、学校讲课,介绍当年抗美援朝新中国立国之战的英雄人物和故事,传承红色文化,播种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受到人们好评。
去朝鲜祭拜烈士陵园,一直是他多年的心愿。2016年9月26日,按照省军区的安排,他在大儿子王梅群陪同下,和13名抗美援朝老战士从郑州出发,一起去朝鲜参观游览,故地重游,老战士们百感交集,激动得泪流满面。他们一起参加了对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公祭,受到中国驻朝鲜大使李进军的接见,合影留念。回国到辽宁省丹东市,给辽宁地质工程学院师生们讲课,合影留念。往返8天,他和战友们的心情特别愉快,终于了却了多年的心愿。
2020年9月26日,王星三因病去世,享年86岁,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他留给家人、亲友们的是无尽的思念和回忆。
王星三的事迹告诉我们:好战士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好家风是传家宝,做好人办好事就能引领社会风尚。就像当年王星三在部队吹响嘹亮的军号,一直穿过历史的时空,响彻云霄,催人奋进;他和战友们手里发射出强大的无线电电波,连接着共和国的峥嵘岁月与和平年代,传承着优秀的红色文化,激发着奋进力量,鼓舞着我们一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作者根据王梅群的讲述整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