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生于1380年6月20日,逝于1407年11月19日,乃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第二十子,其母为周氏妃嫔。他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四日获封韩王。

朱元璋对朱松寄予厚望,期望他能为大明拓展疆土,因此特选在人口稀少、华夏文明影响力较中原薄弱的辽东开原设立藩府。

开原不仅地处偏远,与繁华的京师相距甚远。更兼邻近女真、蒙古等诸多游牧或渔猎部落,时常面临侵扰,朱松的藩封旨在巩固边防。(朝鲜此时也对辽东虎视眈眈)

在洪武二十七年,为了让朱松能够更好地承担起镇守边疆的重任,朱元璋精心安排了一场“上岗前实践”。他特意指令朱松去与已经就藩的秦王、晋王、、周王、齐王等兄弟们交流互动,加深兄弟情谊,并借此机会学习他们宝贵的守边经验。

在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除了学习之外,韩王府的亲卫部队也提前被派往辽东,着手建立卫所,为朱松即将前往就藩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可以说,所有的安排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完全符合朱元璋的期望和规划。

然而,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随着朱元璋的逝世,一切局势都发生了剧变。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显然对祖父对待藩王的方式持有不同看法。他对于自己的叔叔辈王爷们抱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因此开始着手削藩。

朱允炆这一行动最终引发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削藩,一路攻入南京城,成功登基称帝,成为永乐皇帝。

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对抗建文帝,朱棣在起兵之初,向朱家宗室成员宣称其目标是“恢复祖制”。然而,登基成为永乐帝后,他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关于藩王的问题上,他不再提“恢复祖制”这一说辞,而是继续削藩,尤其是对那些朱元璋亲自部署、手握兵权的藩王。

因此,作为一位拥有兵权的藩王,朱松在永乐朝并未获得前往封地就藩的机会,而是被朱棣以冷处理的方式留在了都城南京。

面对这样的待遇,朱松并未流露出明显的不满情绪,也没有选择与朱棣正面对抗,而是顺从地接受了安排,一切听从四哥(即朱棣)的指示。《明史》中称赞朱松性格英明敏锐,通晓古今,为人恭敬谨慎,从未有过错。

永乐五年,朱松突患疾病,旋即卧床不起,最终病逝,年仅二十八岁。由于他尚未前往封地就藩,因此被安葬在安德门外。皇帝念及骨肉亲情,悲痛难当,为此停朝五日,并特别赐予他“宪”这一谥号,以示哀悼。

“宪”字谥号,一般指博闻多能、行善可记,朱棣对自己这个弟弟还是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