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人杰地灵谓之“气”,包罗万象谓之“度”
沧海桑田、筚路蓝缕,终成“上海”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九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文来高中的青少年来诵读《上海小史(新版)》。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冈身”与海陆变迁》。
-点击收听朗读-
上海是长江口的一块冲积平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端。其地理位置东临东海,西濒太湖,北倚长江,南望杭州湾;南北长一百二十多公里,东西宽约一百公里,现在的面积为六千三百多平方公里。
远古时代,太湖原本是一个海湾。其后长江南岸的沙嘴自西北逐渐向东南伸展,在到达杭州湾后,由于受强潮影响,折而向西南推进,终于和钱塘江口的沙嘴连成一气,将太湖与大海隔开,沙嘴的外缘就成了江南地区第一条基本上连续的海岸线。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考证,上海史前文明有六千年之久,早在六七千年前,在长江和海水交互作用下,由于海陆变迁,海浪在那里堆积了大量泥沙和介壳残骸,因而形成了一条条高出于原来地面的海岸遗迹,人们称之为“冈身”。“冈身”两字最早见于北宋郏亶《水利书》,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也说:“尝闻频海之地,冈阜相属,俗称之冈身。此天所以限沧溟而全吴人也。”
冈身是远古时代古海岸线的沉积标志,也是上海滩逐渐成陆的有力佐证。
“冈身”由“西北—东南”走向的贝壳砂堤构成,比附近地面高出几米,走向略似弓形。随着“冈身”形成,上海的海岸线稳定下来。“冈身”以东为尚未成陆的海疆,直到汉唐以后逐步成陆,形成现在的市区和浦东。时至今日,陆地面积还在缓慢向大海延伸。
冈身形成后,潮汐为冈身所阻,原来较高的沙嘴沙洲免除了被淹威胁。人类在此从事生产活动,并定居下来,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自公元一世纪以后,中原历次的兵燹,促使黄河流域的人口一批批地南下移殖长江流域。
上海市大陆部分海陆变迁示意图,原载《考古》1973年第1期
由于位于西南方的冈身以内和冈身地带的区域成陆在先,位于东北方的冈身以外和里护塘以外的区域成陆在后,所以开发顺序也是由西南而渐次推向东北。由于人口逐渐增多,与海争地的需要更为迫切,从公元12世纪至今的8个多世纪内,在宽仅几公里至十几公里的新涨土地上,逐步向外增筑了至少四条海塘(钦公塘、老圩塘、陈公塘、新圩塘),这些海塘的兴建,抵御了海水的咸潮浸灌,扩大了上海的陆地面积,保护了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海塘的修筑同时又迫使此后长江挟带来的泥沙全部堆积在海塘以外,人为地加快了陆地扩展的速度。
然而,海陆变迁的过程也是艰难曲折的,有进就会有退,大陆土地向大海缓慢伸展,也会有陆地面积坍没的现象。近几百年来,上海大陆东北部坍没现象就是很明显的例证。据《宝山县志》,宝山城外明代旧海塘约在明末清初坍没,塘址逐步内移,去旧塘已数里之遥。清乾隆五年(1740)为保障县城的安全,乃于县城附近土塘内加筑石塘一段。今土塘已坍没,仅赖石塘护卫。再如宋代著名的黄姚场(黄窑镇),宋明以来许多史志和典籍都曾提到它,然而,这个“黄姚镇”在明末或清初就沦于海,其故址在今宝山月浦镇东北三公里张家宅后海塘外。为上海人熟知的金山和金山城由陆地沦海也是例证,地方志书上都讲到了古代金山本在陆上,山北麓有一个金山城;后世金山城及其附近平陆沦没于海,大小金山遂孤悬海中,形成了今天所见的金山“三岛”。
今上海奉贤区境内的华亭古海塘
这片土地在六千年前就开始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却至迟到一千多年前,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学者在分析这种历史现象时说道:“主要应该是由于当时海塘未筑,这片土地还经常受到海水咸潮浸灌之故。唐开元初年兴筑了上海地区第一条海塘——旧瀚海塘,这在上海开发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谭其骧《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考古》1973年第1期)因为唐代修筑了海塘,海塘以内的土地免除了咸潮的冲击与危害,使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此后三十多年新建的华亭县才能一直保存下来,并且又陆续分建了其他几个县。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九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文来高中的青少年来诵读《上海小史(新版)》。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家和上海史学者仲富兰所著述的《上海小史》是“发现闵行之美”系列文史丛书中的代表之作,于2020年出版,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沧海桑田、筚路蓝缕,终成“上海”,这是一部袖珍的上海通史。此次推出新版,文字更精炼,排版更优化,装帧更赏心悦目。
2024年11月起,第十九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仲富兰
朗读: 文来高中 高一1班 张芮嘉
编辑:汤婧娴
初审:林心怡
复审:何婷婷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