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
是一个00后女生面对手机没电时,发出的灵魂拷问:
为什么手机不可以发明一块可以拆卸的电池,和一个可以充所有电池的充电器呢?
其实,当不少过来人看到这个“神奇脑洞”时,都不禁莞尔一笑。
因为,这不就是“万能充”吗?
多年前,那时的手机充电接口大多不同,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万能充横空出世,成为了家中必备的存在。
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个简单便捷的发明,其实是出自于一个高中生之手。
这个高中生,就是当时不到18岁的男孩陈天晗。
也正因为这个发明,陈天晗获得了保送清华的机会。
如今,手机已经更新换代了好多次,可被拆卸的电池,已化为过眼云烟。
而昔日可充万物的“万能充”,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可不少人都好奇,20年过去,当初发明出来万能充的小天才陈天晗,如今怎样了呢?
接下来,让我们搭上时光的快车,再次见证曾经的传奇。
01.热衷“拆家”的小天才
一个人的成功,是有迹可循的。
这一点,在陈天晗身上,也是如此。
他1985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的一个普通家庭。
但不普通的是,小小年纪,他就有着非比寻常的“拆家”能力。
不同于其他同龄孩子对玩具的痴迷,陈天晗从小就对家里的各种物件充满了好奇。
小到闹钟、遥控器、风扇,大到收音机、洗衣机、电视,只要到了他手里,几个小时不注意,就会变成一堆四分五裂的零件。
有次,他把目光投向了沙发,纳闷外表看起来坚硬的皮质沙发,为什么坐上去那么柔软?
于是他找来剪刀,胆大包天的在沙发上划开一道口子,想要一探究竟。
得知沙发被儿子“摧残”的陈父,一时之间动了怒,拎起来就是一顿暴揍,临了还让陈天晗写了一份保证书,承诺不再破坏任何东西。
但父亲的怒气还未散去,陈天晗又如火如荼的拆了起来。
眼见制止不了,陈天晗的父母便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儿子去折腾。
有时还会有意无意的激励一句:“能拆开不算啥,你能装上才是本事”。
有了爸爸妈妈的默许,陈天晗在拆家的道路上,愈发沉迷。
但那时,还没有人知道,命运的齿轮,慢慢开始了转动。
02.万能充的诞生
陈天晗不仅动手能力强,学习更是常常名列前茅。
光是小学和初中,所写的作文就两次被登上河南省的重点刊物《大河报》。
不仅如此,由于有“拆家”经验,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更是如鱼得水。
那时,他常常会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没几天就会鼓捣出来一个小玩意、小发明。
陈天晗的父母和同学对此,早已见惯不惯,大多人还只是用“聪明、好动和智商高”等标签来定义他,并未将他划到天才的行列之中。
不过很快,陈天晗就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别人,自己到底有多么厉害。
高二那年,有一位亲戚来家中串门,谁料手机突然没电。
于是家人安排陈天晗帮着对方找一根充电线,可是翻遍了楼上楼下,也叨扰了左邻右舍,都没找到一根与之匹配的电源线。
这次的经历,像是在陈天晗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他在想,为什么没有一个可以匹配所有手机的充电器呢?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的时候,得到了并非是常规意义上的一盆冷水,而是“你为啥自己不试试”的鼓舞和激励。
父亲的话,像是有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瞬间点燃了陈天晗内心的激情。
就这样,他带着全部的热忱,在即将升入高三的那个重要关头,研究起了充电器。
他拿出自己所有的零花钱,走遍了大街小巷的手机店,经过一次次推理,一次次实践,终于造出了风靡一时的万能充。
也凭借这个发明,他获得了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等奖。
更让人欣喜若狂的是,清华大学也因此抛来了橄榄枝,为陈天晗送上了一个保送名额。
看起来,凭借着自身的天赋,再加上清华大学的加持,陈天晗的未来,一定会在科研发明的路上,越走越稳。
但事实上,他后来选择的道路,我们可能都没有想到。
03.如今的他怎样了呢?
与大家预想不同的是,进入大学后的陈天晗,并没有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继续展示天赋,而是选择了新闻专业。
或许,儿时所写文章两次登报的经历,让他对文字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就这样,怀揣着这份热忱,大学四年里,陈天晗仍旧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并且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周刊等单位就职。
但是属于他的尝试和挑战,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歇。
后来,他做过大型公司的公关部负责人,也作为优秀毕业生,回到了母校演讲。
现如今,他再次转行,进入了海航集团,担任品牌传播的职位。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不该把目光局限于任何一个领域,而是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尝试、敢于挑战。
其实,距离陈天晗发明万能充,已经过去了20年之久。
20年的时光,足以改天换地。
但是万能充,却仍然以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在时代更迭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今天我最想提及的,却并非是陈天晗身上的传奇。
而是作为父母,我们教育中所最应该去正视的东西。
那就是不该去扼杀孩子身上天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
试想想,纵使陈天晗有着过人的天赋,但若没有当初父母的支持与鼓励,也就不会有接下来的故事。
记得《父母的觉醒》里有这样一段话: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的人的潜质,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方式,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我不知道到底什么才算是优质的教育。
但我知道,不打压、不讽刺,报以支持与尊重,便能给孩子的成长,播下名为“潜力股”的种子。
我们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