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贵州的山雾缭绕在青翠的峰峦间,石板路蜿蜒向远方延伸,

一位白发老人拄着拐杖缓缓走来,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苗族山歌,

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草药香。

木屋前的老藤椅吱呀作响,秋风掠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声音,

门前晾着几件绣着彩蝶的苗族服装,一个小男孩踩着石阶蹦蹦跳跳地跑上来,

身后跟着大人的脚步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贵州的山,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青翠。七十五岁的魏明远站在村口的石板路上,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一切,心潮起伏。

"魏叔,您真要去啊?"开车送他来的年轻人问道。

魏明远点点头:"小李,谢谢你送我来。你先回县城吧,我自己走走就好。"

目送越野车远去,魏明远深吸一口山里的清新空气。四十年了,这里变了太多,但那条蜿蜒的石板路依旧如旧。当年,他就是在这条路上,第一次遇见了姚芷兰。

那是1969年的春天,刚到贵州的魏明远正在摸索着走山路,突然一个身影从山坡上轻盈地跑下来。少女穿着苗族服装,银饰叮当作响,笑靥如花。

"小心!"魏明远喊道。已经晚了,少女一个踉跄,直接扑进他怀里。

"对不起,对不起。"少女连忙站起来,露出一张羞红的脸。

"你没事吧?"魏明远问。

"没事,我叫姚芷兰。"少女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你是新来的知青吧?"

就这样,他们认识了。姚芷兰是村里苗族教师的女儿,自小在县城读书,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常常给魏明远讲解苗族的习俗,教他认识山里的草药。

"这个叫灯盏花,"姚芷兰指着路边的小黄花,"可以治眼睛疼。"

魏明远看着她认真的侧脸,心里泛起一阵涟漪。阳光透过树叶,在她脸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美得让人心醉。

渐渐地,两个年轻人陷入了爱情。他们常常在夜里偷偷相约,在月光下说着悄悄话。姚芷兰会唱苗族的情歌,魏明远则给她讲北京的故事。

"明远,你说北京是什么样的?"姚芷兰靠在他肩上问。

"北京啊,有高大的城墙,宏伟的宫殿,还有热闹的胡同。"魏明远说,"等以后有机会,我带你去看。"

姚芷兰笑了:"真的吗?可是爹说,我们不是一路人。"

魏明远握紧她的手:"别听他的,我们私奔吧。等我攒够了钱,就带你离开这里。"

姚芷兰低下头:"你不怕吗?"

"怕什么?只要和你在一起。"魏明远说得斩钉截铁。

可是命运弄人。1973年冬天,魏明远突然收到一封紧急返城通知书。他的父亲病重,家里催他赶快回北京。

"芷兰,你等我,"魏明远在村口和姚芷兰告别,"等我安顿好家里的事,就回来接你。"

姚芷兰眼中含泪:"你说的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魏明远从怀里掏出一块手表,"这是我最宝贵的东西,现在给你。等我回来的时候,你要还给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知道这一别,就是四十年。魏明远回到北京后,父亲的病情时好时坏,一直离不开人照顾。后来工作调动,组建家庭,生儿育女,日子就这样过去了。

但他从未忘记过姚芷兰。每年清明,他都会独自一个人喝酒,看着贵州的方向发呆。妻子问起,他只说是在怀念知青岁月。

直到去年,他在一个苗族文化展上,看到了一张照片。

照片里是一位苗族老妇人在教小孩绣花,那眉眼间的神韵,不正是姚芷兰吗?

展览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贵州某个苗寨的场景。魏明远的心跳漏了一拍,姚芷兰还在那里?还留在原来的地方等他?

姚芷兰从柜子深处取出一个布包,里面包着一本发黄的日记本。

"这是明川十八岁时的日记,"她轻轻抚摸着日记本,"那年他考上军校,写下了这些话。"

魏明远接过日记本,翻开泛黄的纸页:

"今天,我终于考上了军校。妈说,我爸年轻时也想当飞行员,可惜因为家里的原因没能如愿。我要替他圆这个梦。妈总说我像爸爸,有一双会做梦的眼睛。其实我很想见他,问问他为什么不要我们。但看到妈妈眼里的心疼,我又不敢问了。"

"明川很争气,"姚芷兰继续说,"每次放假回来,都会带着自己的飞行照片给我看。他说飞在天上的感觉真好,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有一次,他的飞机路过北京,特意在上空盘旋了一圈。回来后他说,他感觉离爸爸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魏明远的手在发抖,继续往下读:"今天值班的时候,看到一架从北京来的民航。我总想象爸爸会不会在上面,会不会也在看着这片天空。妈说他是北京知青,教过她认草药。我就偷偷学了很多草药知识,好像这样就能离他近一点。"

"后来他结婚生下小虎,还特意取名'虎',说是因为你的生肖属虎。"姚芷兰的声音哽咽了,"他什么都记得,什么都想着,却什么都不说。"

日记的最后一页,贴着一张全家福。明川穿着飞行员制服,抱着襁褓中的小虎,脸上的笑容和年轻时的魏明远如出一辙。照片背面写着:"爸,虽然我们从未相见,但我知道您也一定会为我骄傲。"

"爸,你这个年纪了,就别想那些了。"儿子劝他。

"是啊,爸爸,您的身体......"女儿也很担心。

但魏明远主意已定。他要再去看看,哪怕只是看一眼,也要了却这个心愿。

02

魏明远沿着石板路向山上走去。四十年前的小路已经拓宽成了水泥路,但路旁的青石还在,上面依稀可见当年他们刻下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爷爷,您找谁啊?"一个约莫十二三岁的苗族小男孩跑过来。

"小朋友,你认识姚芷兰吗?"魏明远问。

"姚婆婆啊,"小男孩眼睛一亮,"她住在山腰上,我带您去吧。"

一路上,魏明远听小男孩说着村里的变化。现在村里通了电,通了网,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姚芷兰成了村里的"活宝典",不但会绣花,还懂草药,经常给村民看病。

"姚婆婆最疼我们这些孩子了,"小男孩说,"她教我们认字,给我们讲故事。她说她年轻的时候,也教过一个北京来的知青认草药。"

魏明远的心颤了一下。她还记得。

山腰上的木屋掩映在竹林中,门前晾着几件新绣的苗族服装。一位老妇人正坐在门口的藤椅上,低头绣着什么。

"姚婆婆,有人找您!"小男孩喊道。

老妇人抬起头,阳光下,那张饱经沧桑的脸上依稀可见当年的影子。她愣住了,手中的绣花针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