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期,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利用志愿军推进速度过猛,战线过长的机会,出动大批机械化部队,准备和一支突破我军北汉江防线的摩托化部队汇合,计划斩断我军后撤的道路。
在东京,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将军自信满满地向记者表示,他将创造一个类似于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似的辉煌战绩,但这一次,栽在他手里的将不会是朝鲜人,而是远道而来出境作战的中国部队。
而在志愿军这边,战况确实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战士们提防着敌人的轰炸以及围追堵截,然后不断让部队在各个险要驻守,尽可能为大部队争取撤退时间。
班长谭秉云也接到了一个命令,然而比较特殊的是,他完成得相当出色。
据某个美军师长回忆:他一个中国士兵,堵住了美军一个师!
谭秉云,四川省江津县人,1921年出生,1949年从军,1950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朝鲜战场上屡建奇功,获得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是我国赫赫有名的反坦克英雄。
第五次战役防御期间,他任志愿军27军第80师第239团7连4班班长,他们接到了命令,要在照阳江南岸麟蹄至白隐公路旁的一座小山上阻击敌人。
此时,尚在北汉江以南的我军大部队正在火速地北撤,以免被敌人围剿。
但是敌人当然也不甘心放志愿军部队就这么溜掉,也派出部队死死咬住,一路围追堵截。
由于敌人不断派出飞机轰炸,我军困在江面上无法北渡,大军一旦搭桥就会引来敌人的轰炸破坏。
加上船只不够支撑志愿军战士们使用,于是战士们只好原地砍伐树木,用一根绳子连接南北岸,让会水的将士们自行游向北岸,不会水的将士们则抱着圆木,一路“爬”过北汉江。
此招并不好用,志愿军们出此下策只能说迫于无奈,而为了给大军过河争取时间,谭秉云他们接到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将敌人部队给拖延住。
5月24日傍晚,谭秉云带着4班的战士们在伏击地点修筑了防御工事,设下了埋伏,准备在这里伏击将要赶来的敌人们。
谭秉云经过细心的观察,精心挑选了这里作为伏击地点,因为这里的地形非常适合打伏击。
这里公路很窄,一边是小河,一边是山岩,美国鬼子的坦克在这里只能在一条直线上行驶,只要他们成功打坏了敌人的第一辆坦克,后面的坦克就都会被堵住。
后来,他估摸着敌人似乎差不多快靠近了的时候,把四班的其他战士留在了山腰的战壕上给他打掩护,只带着一个新来的小战士毛和一起下了山。
谭秉云躲在事先挖好的散兵坑里,紧张注视着远方的公路。
地面开始微微颤抖,一道道亮堂的光柱划破了夜空,坦克行驶的轰鸣声越来越大,成群结队的敌人在向这里靠近。
谭秉云把身子伏得很低,美国鬼子的探照灯在夜色下四处张望,刚刚好扫到了谭秉云的身上。
但是却并没有发现他,他的身上还盖着一些树枝,敌人可能隔得毕竟太远,也没有料到这里会有伏兵,于是谭秉云第一时间并没有暴露。
轰隆隆的声音好像连续不断的闷雷,坦克沉稳的身影正在缓缓靠近,这些钢铁巨兽,光是沉闷的脚步造成的动静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
“班长?看清了吗?有多少辆坦克?”
刚刚踏上战场的毛和语气里似乎有些紧张,可能是还没有做好这么快和敌人短兵相接的准备。
“在这儿呆着,我先上。”
但是谭秉云却并没有顾忌那么多,他已经悄悄地朝敌人的坦克那边爬去。
敌人的坦克已经靠近到了相当近距离的地方,探照灯甚至已经打到了上面负责掩护的四班战士们的头上。
不能让他们再靠近了,距离太近的话,上面的战士们也会有危险。
虽然是伏击,但他们是阻击战又不是歼灭战,手里并没有多少重火力。
这一辆辆武装到牙齿的坦克看着就吓人,要是把它们逼急了,跟它们短兵相接,自己这些人也讨不到好处。
于是谭秉云借着草丛与灌木的掩护,一点一点主动地向敌人那张牙舞爪的坦克爬去……二十米,十五米,十米,距离越缩越近,敌人还是没有发现他。
……五米,三米,终于,眼看坦克已经近在眼前,谭秉云猛地手一扬,把手上的手雷朝坦克脑袋上抛了上去。
“轰”地一声,伴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炸响,爆炸的亮光在夜幕中分外醒目。
他听到了美国坦克兵紧张地大呼小叫的声音,同时枪声四作。
美国坦克兵可能并不知道攻击来自哪里,有多少人,火力如何,于是他们便干脆疯狂地扫射四周看上去可疑的地方,即便根本没有人在那里,也要压得敌人抬不起头。
这招其实很奏效,流弹四射的情况下,谭秉云被压得抬不起头,然而当他抬起头,看到那辆被他用手雷炸了一下的坦克依然在一点一点前进,却突然急了。
原来那辆坦克并没有被他直接炸毁。
谭秉云这也是第一次面对坦克这种东西,他对这东西的理解比起新兵毛和也好不到哪里去,根本没有什么经验可谈,他之所以这么勇,仅仅凭借着的是一腔热血。
看着坦克依旧在不断前进,敌人反应过来也失去了伏击的优势,任务失败在即,谭秉云一下子彻底急了,他直接不管不顾地爬了起来,不顾死活地冲了上去,掏出第二颗手榴弹,对着坦克的屁股拼命地扔了过去。
又是一声“轰”的闷响,手榴弹在坦克后方炸开,爆炸的滚烫气流一下子猛扑到谭秉云脸上,把他掀翻在地。
一块弹片刚好击中了他的额头,一时间整张脸鲜血淋漓,头晕脑胀。
此时新兵毛和注意到谭秉云受伤,赶忙也跑了过来,把脑袋昏昏沉沉的谭秉云抱起来疗伤。
他看到谭秉云的伤势严重,于是赶忙掏出急救包,给谭秉云包扎。
但此时第二辆坦克也已经轰隆隆地开了过来,炸弹咻地一声从他们旁边飞过,在他们身旁轰然炸开。
听到爆炸声,谭秉云瞬间清醒了不少,于是火急火燎地一下子把毛和推开,便嚷嚷着,“快!快打第二辆!”
战斗还没有结束,还没有到可以安心疗伤的时候。
谭秉云没有时间顾及头上的伤口,摇摇晃晃地奔下公路,沿着路边的小沟朝第二辆坦克飞快靠近。
然后感觉靠得足够近了,便把手里的最后一颗手雷用力地朝那辆坦克扔了过去。
但没想到的是,手雷又一次在坦克上轰然炸开,却依旧没有让坦克直接哑火。
坦克虽然脚步被一下子炸停了下来,但炮口仍然在轰隆隆地调转,显然里面的驾驶员还活着。
但是谭秉云此时已经没有了手榴弹,没有办法再对这个钢铁巨兽造成任何有效伤害。
但他依旧没有退却,而是端起步枪,依靠着掩体凶猛地朝坦克发起了攻击。
他当然不是试图用步枪来打穿坦克那厚实的装甲,他只是想要借此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然后给自己的队友创造机会。
果不其然,第二辆坦克轰隆隆地朝他所在的位置开火,炮火猛烈到谭秉云一时间根本不敢抬头还击。
但也正是趁着这个机会,新兵毛和心领神会他的用意,抓住了这个机会,悄悄地摸到了坦克的后面,一把手雷丢了上去。
伴随着手雷的轰然炸响,这辆坦克也被一并报废。
战斗只发生在电光火石间,见到前面的两辆坦克都被不明火力炸毁,后方的坦克群一时间纷纷停下了脚步,暂时地选择了退却。
战斗总算暂时停歇了下来,谭秉云见坦克退去,便也松了口气。
但就在这时,却突然听到毛和的一阵惊慌叫声。
“班长!人!美国人!”
定睛一看,刚才那辆被击毁的第二辆坦克,上面的舱门缓缓打开。
一个美国兵从上面钻了出来。
但这个美国兵的样子却着实有些奇怪,双手耸拉在身前,身子像是没有骨头似的软塌塌的,从下面爬上来。
不,谭秉云定睛一看,却发现,那分明是一个死人。
他一眼就识破了敌人的障眼法,于是直接冲到了坦克上方,把枪伸进去,朝着坦克里面哒哒哒开火。
里面传来几声惨叫声,然后便再没有了其他动静。
战斗结束以后,毛和便帮谭秉云的伤口重新包扎伤口,刚才战斗太激烈,以至于原本的绷带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挣脱了,伤口鲜血淋漓。
包扎好伤口以后,谭秉云便让毛和先回去拿点手榴弹,自己一人驻守在这条公路上。
他知道敌人一定不会轻易地放过这里,他们肯定很快就会组织第二波进攻,到时候攻势肯定会更加猛烈。
然而这个时候,一辆吉普车突然从北面赶来,有些疑惑地缓缓在那辆废弃的坦克前面停了下来。
谭秉云看到那辆车的美国标识,本来还有一些奇怪,不明白怎么有美国人部队从背后过来。
但他又一想,才回想起来,这估计是来自那支突破我军布防的摩托化部队,打算和前面那支装甲部队会合,断我军后路。
于是他想也不想,直接一梭子子弹过去。
两名驾驶员美国人始料未及,没来得及逃跑就被纷纷击毙。
就这样,谭秉云又成功击毙两名美军美军驾驶员,以及击毁一辆美军汽车。
美军第二次发起进攻的时候,一共开来了六辆坦克。
谭秉云因为意识到敌人已经在这里吃过了苦头,已经知道了这里有埋伏,多半不会上同样的当。
于是便在伏击地点公路上往南大概一百米的地方,重新埋伏了起来。
那里一面是陡坡,一面是山岩,同样适合埋伏,敌人的坦克只要一离开公路就会顺着陡坡一路滚下河去,因此只能沿着这仅有的一条公路行驶。
这也就给了谭秉云机会。
谭秉云把全身都藏在野葡萄丛里,等待着美军坦克的靠近。
终于,伴随着路面的一阵颤抖,他意识到,美国人的坦克来了。
这次美国人一共出动了六辆坦克,每一辆坦克中间都隔着十多米的缓冲距离,履带轰隆隆地碾压过路面,卷起漫天的烟尘,向谭秉云的埋伏地点飞快地靠近。
终于,坦克已经驶到了谭秉云的面前,他一下子拉开手雷的引信,把手雷朝坦克的屁股扔了上去。
伴随着轰的一声炸响,最前面的那辆坦克当场报废,浑身冒着火焰,其余的坦克纷纷见状刹住脚步,慌乱地朝四处开火。
但谭秉云所挑选的埋伏位置很好,偏偏是炮火的死角,敌人漫无目的的一同乱射,自然全部落空。
连敌人的面都没有看到,剩余的5辆坦克就不敢再战,纷纷掉头逃窜,连带着后方一百米以外的20多辆坦克以及30多辆汽车,也一起全部后退。
凭借着谭秉云机智且英勇无畏地作战,他成功并且极其出色地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将一整个骑兵师的装甲部队堵在这里,让其整整八个小时不敢前进,为大部队的渡江争取了无比宝贵的时间。
谭秉云因功绩卓著,成为了我军的“一级战斗英雄”,记特等功。
消息传到国内,更是被《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争相报道,受人尊敬。
1951年9月下旬,谭秉云受命参加“志愿军英模代表团”回国观礼,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在10月1日,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盛典。
1953年,谭秉云转业回乡,任江津县公安局副股长,继续在国内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为新中国做出贡献。
1999年10月1日,76岁的谭秉云再次受邀,来到北京天安门参加庆祝建国50周年的庆典活动。
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解放军战士们迈着矫健的步伐从天安门城楼前走过。国庆观礼台上,一位76岁的古稀老人看着眼前的一切,渐渐红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