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在11月3日的情况说明,终于揭开了长达百余天的谜团——原来那位备受瞩目的中专女生姜萍,并非“天才少女”,她的优异成绩竟是通过老师的作弊而得来的。
即便早有心理准备,但看到真相浮出,还是难免失落。
在事件的开端,我也像很多人一样被姜萍的故事打动。她出身平凡,背景普通,只是一个中专生,偏偏是这样一个姑娘,却能冲破艰难奇迹般进入决赛。这样的故事,如果是真的,很难不打动人。
我总是习惯以最大的善意去揣测每一个个体,总希望在困难面前,人们能够展现出坚韧与真诚。通过这些美好的品质,他们可以脱颖而出闪闪发光,也让人间显得没那么幽暗。
这种习惯,在险恶的社会环境中,难免常常被打脸。
我错在忽略了人性和利益背后的复杂。即使是阿里这样的大公司,即使是数学这种看似纯粹的领域,终究难免掺杂功利与算计。
实际上,姜萍成为首位进入决赛的中专生时,阿里就该对成绩真实性进行严肃调查。
当时,不少数学专业人士已经指出了她在宣传视频中的错误,视频中对数学的展示也漏洞百出。但阿里似乎选择了放任,不仅允许媒体迅速介入,还默许了流量的迅速聚集。他们可曾想到,这股流量并不全是免费的“红利”?团队中或许有人隐隐预感到风险,但在层层的组织架构中,最终的决策还是“让子弹飞一会儿”。短期内,这样的策略的确效果不错,但后果却是不可控的:公众从好奇转向质疑,最后到失望甚至幻灭。阿里的形象和声誉,在流量洪流中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当子弹最终变成回旋镖,受到伤害的不仅是阿里的公信力。
在这次事件中,每个人都似乎只犯了一点“小错”:王闰秋不过是帮学生“做点题”,姜萍不过是听从了老师的安排,达摩院不过是享受了一波流量。但这些“微不足道的小错”逐渐积累,最终酿成了一个信任崩塌的大事件。
达摩院的名字很有象征意义。在金庸小说里,达摩院是武学修为的最高殿堂,代表着专注与境界的巅峰。阿里达摩院的命名显然寄托了类似的愿景:希望能成为一个心怀“家国情怀”和“世界担当”的科研平台,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投入创新与探索,执着于面向未来的核心科技,真正做到“侠之大者,利国利民”。
然而,在此次事件中,公众看到的并非是纯粹的科研初心。
公众原本期待的“侠之大者”理应专注于探索真理,而非为了短暂的流量泡沫而妥协。真正的“达摩院”不该只是一个虚名,而应是诚信与卓越的象征。
阿里若要重建信任,需要的不是一份简单的情况说明。
其实,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次作弊风波,更是“草台班子”式的运作方式在社会各层面逐步扩散的反映——缺乏清晰的规则、真诚的忏悔,以及有效的纠错机制。
从阿里的声明和学校的通报来看,双方仍在试图用形式化的语言搪塞过关,避重就轻。阿里这样的头部大厂尚且如此,那些中小型机构、学校,甚至其他社会组织,又能好到哪里去?
当一个社会中,许多小错不断积累,却没有清晰的制度约束、惩戒和反思,信任的根基便会逐渐被腐蚀。这种体制性的疏忽与修复的无力,才是令人绝望的根本原因。这种长期的系统性问题,宛如慢性毒药,逐渐瓦解了社会信任,使人对社会体系感到深深的无力与失望。
想想这些年的一桩桩一件件事情,是不是大多以这样的方式消耗掉我们的情绪和信心的?不夸张地说,在当下,这样大起大落反复反转的情感波动,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想起以前看完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后的那份惆怅,比如《红楼梦》、《浮生六记》、《天仙配》——你对那些浪漫爱情或盛世繁华满怀期待,却发现它终究不属人间,无法长留在现实中,最后像一场美梦,消散在晨曦中。
或许正因如此,现在的爽文和爽剧才这么火。既然美好的情感最终无法归属自己,既然浪漫终将被现实的冷漠打败,既然不是每个奋斗的故事都能得偿所愿,那么,为何不沉浸在一个“一眼假”的爽文爽剧里?起码,它们可以带来片刻的愉悦,且不用去追问真假、剖析利弊。
最后,我希望不要将所有矛头都指向姜萍。在此事中,去指责一个17岁的中专女生,或许是最安全、最容易、也最“解气”的做法。然而这也是最无耻的。
姜萍的错误或许只是愚昧和盲从,但真正引发公众失望的,绝不只是一个个体的过失,而是制度上的漏洞和组织中的层层失职。将批评集中在一个小角色身上,这既不道德,更是有意无意地无耻地为真正的责任者开脱。
姜萍的过失只是这出剧本中的一环,更应追问的是:为什么这些“微小的错误”会逐步酿成无法挽回的危机?什么样的一套系统会让浮夸与虚荣逐渐取代真诚与专业?
回答这些问题也许很难,但绝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将批判倾注于那些无力反抗的个体。
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反思。
的是什么
繁花》,怀念的是90年代的遍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