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胶囊-9粒(商品名为欣渠®)新增规格全网首发,这一款来自梓橦宫药业的作为疗效确切的经典偏头痛治疗药物上市,将惠及我国预计1.3亿偏头痛患者。利扎曲普坦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用于治疗偏头痛发作,是目前市面上针对偏头痛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利扎曲普坦新规格上市:提升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偏头痛治疗又添利器

在中国,偏头痛患者面临着疾病和生活的双重挑战,利扎曲普坦以其安全有效,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控制手段,并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

对于青少年患者,利扎曲普坦不仅安全有效,还能显著控制器偏头痛发作情况,有助于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职业人士可以更好地管理病情,减少因发作导致的工作中断,提升职业稳定性。

二、利扎曲普坦,有效抑制偏头痛

根据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cseases,GBD)研究,偏头痛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与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存在共病关系。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疾病,包括急性期(发作期)和间歇期。每次头痛发作时(发作期)都会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症状,分4个阶段,即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及后遗症期,每个时期的症状复杂且不同。

利扎曲普坦是治疗偏头痛的经典药物,能够选择性地激动5-羟色胺能 (5-1T1B/1D) 受体,该受体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对偏头痛起治疗作用:

①刺激5-HT1B受体收缩已扩张的脑血管及脑膜血管。

②通过刺激三叉神经突触前膜的5-HT1受体抑制硬脑膜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和血浆外渗,能降低偏头痛时血中的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

③通过刺激脑干的5-HT1B或5-HT1D受体抑制三叉神经核的兴奋。

国外一项纳入33147例的利扎曲普坦治疗偏头痛患者的开放性临床研究,治疗偏头痛持续有效,平均有效率达94.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与非特异药物相比,利扎曲普坦存在优势

对于新诊断的偏头痛患者,如果接受规范且合理的药物治疗,70%-80%的患者能够控制发作,因此,初始治疗的药物选择至关重要。安全有效的药物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控制病情,还能增强他们对规范治疗的信心和长期依从性。

一项纳入1353例偏头痛患者的多中心、开放、前瞻性研究,利扎曲普坦组(10mg)在失能(生活或社交能力的丧失)状态的好转率和恢复正常比例显著优于传统治疗组(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物,麦角胺类)。

另一项实验表明,既往未用过曲坦类的患者,换用欣渠后,症状缓解或消失率较前显著改善,入组时,216例患者完成了描述其对当前非曲坦类药物应答的调查问卷。随后给予其4片标准利扎曲普坦胶囊10mg特殊包装样品,并要求其在接下来的2次发作中每次服用不同的剂型,顺序由自己决定。在服用利扎曲普坦后24小时内,患者拨打免费电话,使用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报告其对利扎曲普坦的应答。

四、利扎曲普坦的安全性经过多年验证

FDA已批准利扎曲普坦用于6-17岁偏头痛患者的治疗。其用于青少年及儿童的疗效及安全性在国外人群中已得到证实,并得到了FDA的肯定。而且国外权威指南也推荐利扎曲普坦用于偏头痛青少年的治疗。2019 AAN/AHS实践指南指出,对于患有偏头痛的青少年,医生应当处方利扎曲普坦5mg或10mg,以减轻头痛。

FDA批准对弈青少年,40kg以内的一次使用5mg,40kg以上的一次使用10mg。

总体来看,利扎曲普坦在长期使用中未发现对儿童有强烈的不良反应,这对儿童和老年偏头痛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J].

中国疼痛医学志,2022.

Identifying Acute Migraine Triggers. AAN 2021.

Vetvik K G , Macgregor E A . Menstrual migraine: a distinct disorder needing greater recognition[J]. The Lancet Neurology, 2021, 20(suppl);

Krause, D.N., Warfvinge, K., Haanes, K.A. et al. Hormonal influences in migraine — interactions of oestrogen, oxytocin and CGRP. Nat Rev Neurol 17, 621–633 (2021).

2018年SIGN国家临床指南:偏头痛药物治疗

Ornello R, et al. J Clin Med. 2021;10(11):2263.

MacGregor EA, et al. Neurology. 2004;63(2):351-3.

Worthington I, et al. Can J Neurol Sci. 2013; 40(5 Suppl 3):S1-S80.

Maasumi K, et al. Headache. 2017;57(2):194-208